在唐太宗時期,有人上書給太宗,請求清除善於諂媚的臣子。太宗問:“什麼樣的人是善於諂媚的臣子呢。”
上書的人獻策說:“您可以考驗他們,在與大臣們談話時,假裝生氣來試探他們,那些堅持真理而不屈服於您生氣的人,就是正直的大臣;而那些看到您生氣,懼怕您的威嚴、依順您的旨意的,就是諂媚的大臣。”
太宗聽完他的話,說:“國君好比水源,大臣好比水流,水源要是渾濁,而要水流清澈,那是不可能的。國君自己作假,怎麼能要求大臣們正直呢?我相信用至誠之心能治理天下,所以不能用這種詭詐的手段對待臣下。您的法子雖然很好,可惜我不能采用。”
唐太宗堅持以誠治天下,絕不耍小聰明、用虛偽手段來達到目的。他這種光明磊落、胸懷大度的做法,收到了顯著的成效,唐太宗在位期間,唐朝政權得到鞏固,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從而出現了一個比較安定祥和的社會環境。這一時期被後人稱為“貞觀之治”。
言行導航
“問渠哪得清如許,唯有源頭活水來。”唐太宗知道君王在君臣關係方麵的核心地位:隻有自己正直誠實,才能讓下麵的大臣也以誠心相待,從而為國家盡忠職守。他反對用耍小聰明來判斷他人的品行,認為隻有在平時用至誠之心對待大臣,才能換來他們用誠心來對待國事,從而使政治清明。
這種以誠相待、為人表率的作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特別是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我們有時為了試驗他人的真心,就想些手段和小計謀來欺騙別人,雖然能看出點東西出來,但這也會讓他人寒心。我們應學習唐太宗這種以誠相待的高貴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