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高允敢於說實話(1 / 1)

魏太武帝是北魏的第三個皇帝,他派崔浩帶幾個文人編寫魏國的曆史。太武帝叮囑他們,寫國史一定要根據實錄寫。

崔浩和他的同事按這個要求,采集魏國上代的資料,編寫了一本魏國的國史。當時,皇帝要編國史的目的隻是留給皇室後代看的。崔浩為了提高自己的聲望,別出心裁地把國史刻在石碑上,還把石碑豎在郊外祭天壇前的大路兩旁。

國史裏記載的倒是史實,但北魏統治者的祖先是鮮卑族拓跋部人,是當時的東北遊牧部落;北魏的上代文化還十分落後,不懂什麼禮節,有些事在漢族人看來,是很不體麵的。過路人看了石碑,就議論起來。

魏太武帝聽說後,認為崔浩等人這麼幹,是成心揭朝廷的醜事,於是他命令把寫國史的人統統抓起來查辦。

參加編寫的高允是太子的老師。太子聽到這個消息,把高允找到東宮,說:“我陪你朝見皇上,如果皇上問你,你隻能照我的意思答話,別的什麼也別說。”

高允不知是怎麼一回事,第二天就隨太子一起上朝。太子上殿見了太武帝,說:“高允這人從來小心謹慎,而且地位較低。國史案件全是崔浩的事,請陛下免了高允的罪吧。”

魏太武帝召高允進去,問他說:“國史都是崔浩寫的嗎?”

高允老老實實地回答說:“不,崔浩管的事多,隻抓個綱要。具體內容,都是我和別的人編寫的。”

魏太武帝又追問他:“是這樣的嗎?”

高允說:“我犯了罪,怎還敢欺騙陛下。太子剛才這麼說,不過是想救我的命。”

魏太武帝看到高允這樣誠實,不但赦免了他,還命他起草一道詔書:說崔浩誣蔑朝廷,判滿門抄斬罪。

高允回到官署,沒有寫出半個字來。魏太武帝派人一再催問,高允說:“我要求再向皇上麵奏一次。”

於是,高允進宮對魏太武帝說:“崔浩做這事私心重,是錯誤的。但是,編寫曆史記載帝王活動、朝政得失,這並沒有錯。再說,國史是我和崔浩一起編寫的,出了事,怎麼能全推給他呢?陛下赦免了我,我很感激。但要我為了活命說違背良心的話,我不幹。”

魏太武帝大怒,認為高允不識好歹,讓武士把他押到牢裏。後來太子再三懇求,才把他放了。

魏太武帝還是沒有饒過崔浩,把崔浩滿門抄斬。但由於高允敢於說實話,沒有連累到更多的人。據魏太武帝自己說,要不是高允,他還會再殺幾千個人呢。

言行導航

一夥人共同犯了罪,如果抓到衙門裏去,往往是互相推卸責任,以減輕自己的罪過。高允作為一個勇敢誠實的人,沒有這樣做,而是將事實明白地說了出來,他這種敢做敢當、為他人洗脫罪名的精神,難能可貴。他的誠實甚至感動了皇帝,使數千人免遭殺戮,可見,高允的人格令人稱讚道,令人敬仰。

現代社會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麵對別人的質疑,隻有誠實地擔當自己的責任,做到“一人做事一人當”,才能讓他人免受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