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正秋(1888~1935),著名電影藝術家,中國電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名伯常,別署藥風,廣東潮陽人。早期搞過話劇活動,1913年編寫電影劇本《難夫難妻》,並與張石川聯合導演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部故事片。後組織劇社,從事新劇(早期話劇)活動,編演了抨擊袁世凱、讚揚辛亥革命的劇目,為我國早期話劇的發展起了推動的作用。1922年起與張石川等人創辦明星影片公司,任協理。設立明星新戲學校,任校長。1932年在上海參加我黨領導的群眾性組織中國電影文比階會。在明星公司,編導過20餘部影片,其中包括頗受觀眾歡迎的長故事片《孤兒救祖記》(1923年)和在國際國內享有一定聲譽的優秀影片《姊妹花》(1933年)等。 鄭正秋是我國電影事業的拓荒者之一,編、導、演都頗見功力,是造詣很深的前輩藝術家。特別是編導風格平易通俗、質樸無華,對後來的電影創作頗有影響。
【史東山】
史東山(1902~1955),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中國電影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原名史匡韶,浙江杭州人,自幼愛好文藝,曾專習繪畫。1921年加入上海影戲公司,任美工,兼演員,1925年上式任導演並用了“東山”的筆名。1931年“九?一八”以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2年與蔡楚生合作拍攝了我國第一部以抗戰為主題的故事片《共赴國難》。1933年參加了黨所領導的群眾組織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任執委。1935年拍攝了具有明確階級觀點的進步影片《人之初》。抗戰爆發後,在重慶中國電影製片廠拍攝了《保衛我們的土地》等四部反映抗戰題材的影片。抗戰勝利後,回上海籌建進步電影公司,編導了《八千裏路雲和月》,這部描寫抗戰期間救亡演出隊的艱苦經曆和揭露國民黨黑暗統治的影片較為成功,田漢曾稱讚它“替戰後中國電影藝術奠下了一個基石”。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書,中央電影局藝術委員會和技術委員會主任。1951年,導演了影片《新兒女英雄傳》,並因此在第六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上獲導演獎。1953年,出版了電影理論著作《電影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幾個特點》。 史東山一生編導過20多部影片,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真實地反映了人民的火熱鬥爭,他導演的影片生動自然、樸素流暢、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沈西苓】
沈西苓(1904~1940),戲劇電影導演藝術家。原名學誠,筆名葉沉。浙江德清人。早年在日本留學時開始參加進步戲劇活動。1927年回國後參加新文學團體創造社,接觸馬克思主義文藝主張。1929年與馮乃超、鄭伯奇等組織上海藝術劇社,從事左翼戲劇運動。1930年左聯在上海成立,沈西苓即成為這一革命文學組織的成員。1933年入明星影片公司,先後導演了以反帝反封建為題材的進步影片《女性的呐喊》、《上海二十四小時》、《鄉愁》、《船家女》、《十字街頭》等。其中《十字街頭》由年僅16歲的白楊與趙丹搭檔演出,藝術效果甚佳,成為中國電影史上較有影響的作品。抗戰爆發後,明星停辦,沈西苓到內地參加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在重慶等地從事影劇活動,編導過《中華兒女》等影片。 沈西苓是中國革命電影事業的拓荒者之一,藝術上有較深造詣,導演風格明快、強烈。
【應雲衛】
應雲衛(1904~1967),戲劇電影導演藝術家。浙江慈溪人,1921年在上海與洪深、汪優遊等人創辦戲劇協社。30年代初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致力於進步話劇運動,導演過《怒吼吧!中國》等劇。後轉入電影界,在電通股份有限公司、明星影片公司等私營電影企業導演了《桃李劫》、《生死同心》等進步影片。抗戰爆發後,轉入內地投身抗戰影劇活動。導演了影片《塞上風雲》。與陳鯉庭、陳白塵在重慶組織中華劇藝社,導演了《屈原》、《棠棣之花》、《法西斯細菌》等進步話劇。抗戰勝利後,回到上海,導演了揭露國民黨政府黑暗統治的影片《無名氏》等。新中國成立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致力於戲曲藝術片的創作,拍有《宋士傑》、《武鬆》、《追魚》等傑作。 應雲衛的電影藝術堅持現實主義和民族化的傳統,擅長運用電影的特殊語彙講述故事,格調清新、流暢,別具風采。
【蔡楚生】
蔡楚生(1906~1968),著名導演藝術家,中國電影事業的奠基者之一。廣東潮陽人。店員出身,曾參加店員工會的宣傳工作,從事戲劇演出活動。1927年在上海當臨時演員、場記、置景。後進明星公司任鄭正秋的副導演,1934年進聯華影業公司,正式任編導。1933年參加中國電影文化協會,任執委。同年拍成《都會的早晨》,該片是左翼電影運動的代表作之一。1931年完成反映東海漁民悲慘生活的《漁光曲》,這部影片創當時國產影片最高賣座記錄,並於第2年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榮譽獎,成為我國第一部獲得國際榮譽的影片。抗戰期間,編導了一些以抗戰為題材的電影劇本和影片。1947年,與鄭君裏合作,編導革命現實主義的優秀巨作《一江春水向東流》。解放後,先後任中央電影局藝委會主任、電影局副局長、中國電影工作者協會主席等職,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完成《南海潮》上集《漁鄉兒女鬥爭史》。 蔡楚生堅持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認為電影應反映出“比真實的生活還要像生活——也就是要能表現事物的內在與本質的生活”。因此他執導的影片極富曆史感,能把握時代脈搏,有史詩風格,人物性格鮮明、突出,許多作品在中國電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袁牧之】
袁牧之(1909~1978),著名的戲劇、電影藝術家,人民電影事業的創始人之一。原名袁家萊,浙江寧波人。1920年在家鄉寧波組織過家庭、親屬劇社。1922年到上海讀中學,開始了演劇活動。1927年參加了進步劇社,演出過《萬尼亞舅舅》等劇目。30年代初,參加了左翼戲劇運動,主演《五奎橋》、《怒吼吧!中國》等劇。因善於塑造各種舞台藝術形象,在同行中有“千麵人”之譽。1934年進入電影界,創作並主演了《桃李劫》,第二年又主演了《風雲兒女》。1935年成功編導了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故事片《都市風光》。1936年主演《生死同心》,在這部影片中扮演了兩個性格各異的角色。1937年編導的《馬路天使》,以獨特的構思和導演技巧,把悲劇內容和喜劇手法有機和諧地統一起來,轟動了整個影壇。抗戰爆發後,從事抗戰文藝宣傳活動。1938年在武漢受八路軍辦事處委派參加了中國電影製片廠的工作,並與陳波兒主演了《八百壯士》。同年秋到延安,組建“延安電影團”,編導了解放區第一部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0年入黨,同年夏赴蘇考察,與愛森斯坦共同拍攝過影片。1946年回國,主持了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創建,任廠長,解放後,任人民電影事業的領導工作。1954年以後,因病長期離職休養。 袁牧之既是人民電影事業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又是優秀的導演、表演藝術家。他的舞台劇表演技巧純熟,可塑性很強,他的電影創作幾乎都是出類拔萃的進步電影的代表作,顯示了很深的藝術功力。特別是《馬路天使》,寓哭於笑,寓莊於諧,是一出難得的含淚的喜劇,至今仍不失其強烈的藝術魅力。
【陳波兒】
陳波兒(1910~1951),女戲劇、電影藝術家,人民電影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廣東汕頭人。自幼愛好戲劇。1929年在上海參加了以魯迅先生為首的“保障人權自由大同盟”,加入了我黨在國統區直接領導的第一個劇社——“藝術劇社”,主演過《梁上君子》等舞台劇。1934年到1936年,先後在明星、電通等影片公司主演《青春線》、《桃李劫》、《生死同心》等影片。1937年1月組織上海婦女兒童慰問團到綏遠抗日前線,從事宣傳活動,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等。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從上海轉入內地及解放區,又率領戰區婦女兒童考察團。活躍在華北各抗日根據地。1940年以後在延安參加編導舞台劇《同誌,你走錯了路》等,又導演了許多蘇聯劇目,創作了電影劇本《邊區勞動英雄》等。1946年赴東北,參加了黨的第一個電影製片基地——東北電影製片廠的創建及領導工作,主持拍攝了新聞紀錄片《民主東北》第17輯,編導了我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解放後,擔負著人民電影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一次在為上影藝術幹部作報告時,舊病複發,挽救無效,死在自己光榮的工作崗位上。 作為黨的戰士,陳波兒是站在時代風雲中奮鬥不息的革命者,為人民解放事業,為黨的電影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作為戲劇、電影藝術家,她在舞台和銀幕上塑造了成功的藝術形象。《桃李劫》中她扮演的女主角黎麗琳,質樸真切、感人至深,她把這個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弱女子刻劃得細致入微;在《生死同心》中,她演一個從普通知識分子到覺醒的革命女性的角色,層次分明,節奏感強,很有個性。她為我們留下的作品不多,但都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優秀之作。
【吳永剛】
吳永剛(1907~1982),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上海市人。19歲進入電影界,當過美工師、場記等。1934年在聯華影業公司導演了第一部影片《神女》。這部由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影片,通過一弱女子被迫做暗娼的悲劇,揭露舊社會的黑暗,受到進步電影工作者的熱情鼓勵和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傑出之作。抗日戰爭時期,在上海拍攝了10幾部古裝片,後抵重慶加入中央電影製片廠,導演了《建國之路》等影片。解放戰爭時期,曾自建大業電影公司,在田漢等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支持下,拍攝了故事片《迎春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上海電影製片廠任導演。代表作有故事片《哈森與加米拉》、《秋翁遇仙記》、《遼遠的鄉村》、《林衝》、《巴山夜雨》(與吳貽弓合作)、《楚天風雲》等。其中,《哈森與加米拉》獲1957年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巴山夜雨》獲第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此外,還導演了戲曲舞台藝術片《尤三姐》(京劇)、(碧玉簪)(越劇)、《茶童戲主》(贛劇)等。 吳永剛的導演藝術追求詩的意境,具有含蓄、樸素、淡雅、細膩的藝術風格。他以誠摯的心對待生活、反映時代,導演的影片既具有一定的社會曆史內容又充滿詩情畫意,時代色彩和民族色彩非常濃鬱。
【田方】
田方(1911~1974),著名戲劇、電影表演藝術家,電影活動家。天津市人。30年代初在上海開始電影生涯,以後主演過故事片《紅羊豪俠傳》,在以抗日為題材的影片《壯誌淩雲》裏擔任主要角色。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二隊,進行抗日宣傳活動。1938年到延安,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調入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曾演出《日出》、《帶槍的人》、《糧食》等劇,並參與組織延安新秧歌劇運動。1945年赴東北參加電影製片廠的創建和領導工作。1949年到北平,任軍管會下屬的文管會電影處副處長,籌建電影製片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擔任人民電影事業的領導工作,並從事電影創作實踐。參加拍攝的影片有《深山裏的菊花》、《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兄弟》、《風從東方來》、《革命家庭》等,主演過故事片《英雄兒女》。 作為電影活動家,他兢兢業業,為人民電影事業的創立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表演藝術家,他拍片不多,但所飾的每個角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表演質樸、流暢、深沉,長於塑造高級領導幹部形象,演來氣度凝重而又富於人情味,非常親切感人。
【鄭君裏】
鄭君裏(1911~1969),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廣東中山縣人。曾在南國藝術學院戲劇科學習。後在南國社、摩登劇社、大道劇社演出進步話劇,並參加過左翼戲劇家聯盟。1932年入聯華影業公司,曾在《大路》、《新女性》、《迷途的羔羊》中擔任主要角色。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三隊,作宣傳工作。後轉入內地從事影劇活動,改作導演。曾在重慶中國藝術劇社導演過《戲劇春秋》、《求婚》等中外名劇。解放戰爭時期,與蔡楚生合作編導了優秀影片《一江春水向東流》,解放前後,又導演了另一傑作《烏鴉與麻雀》。解放後的代表作有《宋景詩》、《林則徐》、《聶耳》、《枯木逢春》、《李善子》等。其中《聶耳》獲1961年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鄭君裏理論修養精深,尤其是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係很有研究。創作上勇於探索、創新。導演風格細膩、含蓄,富有抒情意味。影片中大都感情濃鬱,意境深邃。
【阮玲玉】
阮玲玉(1910~1935),30年代女電影名星。廣東中山縣人,原名阮玉英,出身貧苦。1926年考入明星公司,開始了銀幕生活。處女作是《掛名夫婦》,以後又主演了《血淚碑》等。1929年入聯華公司主演《故都春夢》,繼而在《野草閑花》中與初上銀幕的金焰合作,以出色的表演進入名演員行列。以後在20多部具有現實意義和進步作用的影片中任重要角色,特別是在《三個摩登女性》中扮演的電話接線女工,深得編劇田漢的讚許,該片成為她這一時期的代表作。1935年,主演了《新女性》。該片無情地抨擊舊社會,對黃色報刊記者也作了揭露和批判,引起轟動,因此招致惡勢力的怨恨,他們借阮玲玉的婚姻訴訟事件對她誣陷、攻擊,弄得滿城風雨,阮玲玉不堪屈辱,含恨自殺,留下了“人言可畏”的遺言。魯迅先生曾就此事著文,對阮的死表示深切同情,對黑暗勢力作了抨擊。 阮玲玉是中國早期電影的最佳女演員之一,曾被譽為“中國默片時代的驕傲”。她戲路寬,有充沛的表演激情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能適應各種角色,特別是善於演被汙辱與被迫害的悲劇婦女形象。她有極強的藝術直覺能力,而又注意對角色作深刻的理性把握,因此她的表演強烈而又自然,細膩而又純真,具有清新流麗的藝術特色。
【周璿】
周璿(1918~1957),三四十年代女電影名星,原名嘯紅,江蘇常熟人。從小給人作養女,1931年秋進明月歌舞團,因她演唱的愛國歌曲《民族之光》中,有一句“與敵人周旋於沙場之上”,給觀眾以極深的印象,故改名“周旋”,從影後又改為“周璿”。1934年,周璿在上海幾家電台舉辦的歌星比賽中脫穎而出,名列前茅,從此“金嗓子”的雅號不脛而走。1935年初上銀幕,在《花燭之夜》中扮小角色。1937年在《馬路天使》中扮演小紅,演得真摯動人,特別是演唱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兩首插曲,處理得聲情並茂,陶醉了不少觀眾。自此,周璿聲名大振,成了影壇名星。抗戰期間,周璿在上海“孤島”主演了《孟薑女》、《李三娘》、《董小宛》等近20部民間故事片。抗戰勝利後,她去香港拍了《長相思》等片。1947年回上海主演了田漢編劇的影片《憶江南》,同時扮演交際花黃玫瑰和采茶女謝黛娥兩個性格迥異的角色,處理得頗有分寸,茅盾曾稱讚這“說得上難能可貴”。後又赴香港參加了《清宮秘史》的拍攝。由於周璿長期被黑暗勢力所包圍,溫柔善良而又缺乏反抗的勇氣,終於心力交瘁而精神失常。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周璿於1950年由香港回到上海,身心逐漸得到平複。但因她所受創傷太深,在拍《和平鴿》時,一個小小的細節觸動了痛苦的回憶,舊病複發,一直沒能再站起來。 周璿天資聰慧,加上童年的苦難經曆,扮演起歌女小紅這類角色能很快進戲,天機自露,生動可信。她的表演才能和甜美的歌喉曾使眾多的影迷為之傾倒,至今仍為廣大觀眾所欣賞。但在黑暗勢力包圍中,也被迫拍攝過一些內容消極的影片,唱過一些格調不高的歌曲。舊社會不僅摧殘了她的身心,也玷汙了她的才華。
【王瑩】
王瑩是中國早期卓有成就的著名戲劇、電影演員。 王瑩原名喻誌華,1913年生於安徽蕪湖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10歲喪母,被父親許配給人家當童養媳。因不甘淩辱,她逃到長沙,被舅母收養,改名為王克勤。十四歲時,她進入湘雅醫院護士學校學習。從這時開始,她接觸進步文藝,曾讀過郭沫若、冰心等人的許多作品。1928年,她因撰寫公開信痛斥反動軍閥何健的罪行而被通緝,後來逃到上海,改名王瑩。 1929年,王瑩曾進上海藝術大學文學係讀書。學校被查封後,她參加了上海藝術劇社,曾演出《炭坑夫》、《西線無戰事》等劇目。1930年,王瑩加入中國共產黨。 從1932年起,王瑩在黨的領導下,先後參加了辛酉劇社、聯合劇社、40年代劇社和上海業餘劇人協會等左翼或進步戲劇團體,曾與陳凝秋、袁牧之、趙丹、金山等同台演出。王瑩主演的《爐》、《酒後》、《約翰曼利》、《壓迫》、《塞上風雲》、《放下你的鞭子》、《夜光杯》、《保衛蘆溝橋》、《台兒莊之戰》、《賽金花》等許多舞台劇受到廣大觀眾和輿論界的好評。 1932年,王瑩載著舞台上的赫赫聲譽登上了影壇。她受明星影片公司之聘,一連主演了三部無聲片。王瑩在銀幕上扮演的第一個角色是陽翰笙編劇、洪深導演的《鐵板紅淚錄》中的農村姑娘小珠。接著,又在沈西苓編導的《女性的呐喊》一片中扮演葉蓮。1934年,她又在夏衍編劇的《同仇》一片中扮演殷小芬。王瑩在這三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不同性格、不同經曆、為婦女自身解放和民族生存而鬥爭的女性形象。她的表演樸實、真摯、親切、可信,獨具特色,被觀眾認為是遠比“胡蝶型”有發展前途的“王瑩型”。 1934年,拍完《同仇》後,王瑩曾赴日本學習,次年回國後,應電通影片公司之邀,主演了夏衍編劇、司徒慧敏導演的《自由神》。她在影片中扮演的女學生陳行素受到了觀眾的熱情讚賞。這部影片在當時對婦女解放運動和團結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救亡鬥爭,起了促進作用。王瑩一生雖然隻拍了4部影片,但是,她所塑造的那些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卻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王瑩學識廣博,多才多藝,從30年代初起就在文壇上享有盛譽。她以清新雋永的文筆撰寫了許多散文、遊記和影評,頗受知音者的賞識,素有“文藝明星”之稱。夏衍曾讚譽王瑩“耽於閱讀,好學深思,文思敏慧,行文細膩,敘事委婉多情”。 抗日戰爭爆發後,王瑩與洪深、金山、田方等參加了“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二隊,奔赴15個省區的山村和前線,進行抗日宣傳演出。1939年,演劇二隊改組為“新中國劇團”,王瑩任副團長兼主要演員,曾遠赴香港、南洋一帶為僑胞及國外人士演出,以募集來的巨款資助國內抗戰。王瑩的表演深受觀眾歡迎,海外人士親切地稱她為“馬來亞情人”。 1942年,組織上派王瑩與愛人謝和賡一起赴美學習。她一邊在大學裏發憤攻讀文學,一邊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她到各處講演,介紹中國抗戰的情況,同時又組織劇團到美國各大城市、工廠、學校巡回演出抗日戲劇。1945年,她應美國政府邀請,在白宮演唱了《放下你的鞭子》及中國抗戰歌曲。在美國的最後幾年,王瑩曾以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小說《寶姑》。新中國成立後,她向往祖國,懷念親人,渴望早日回國為人民服務。但是,這一正當要求卻遭到美國移民局的蠻橫拒絕。她本人還遭到麥卡錫主義分子的殘酷迫害,她與愛人被先後投進監獄。1954年冬,又雙雙被美國政府驅逐出境。1955年春,王瑩回到北京。1956年,她被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任編劇。1957年反右鬥爭後,她的愛人謝和賡被遣送到北大荒“勞改”。王瑩也遷到香山農村安家落戶。1962年,王瑩以自己在美國的不幸遭遇為題材,創作了小說《兩種美國人》。 1967年,王瑩被無辜投入監獄。1970年後,她全身癱瘓,失去說話的能力。1974年3月3日,一代明星王瑩不幸死於獄中。 1979年,黨、政府和有關部門為王瑩徹底平反、恢複了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