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美】
1935年,蔡楚生編導、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一片,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得了榮譽獎。消息傳來,廣大進步電影工作者無不歡欣鼓舞;王人美,這位不僅以精湛的演技,同時也以清脆甜潤的歌聲強烈地震撼了觀眾心靈的女主角,更是激動萬分,心潮難平…… 王人美原籍湖南瀏陽,1914年生於長沙。父親王正樞是湖南有名的數學教員。王人美5歲喪母,12歲,當她剛剛進入長沙女子第一師範時,父親又離開了人世。為了謀生,兄妹11人隻好各奔東西,自尋出路。王人美與二哥王人路、三哥王人藝結伴來到上海。第2年,兄妹三人一起加入黎錦暉主辦的免收學費的中華歌舞學校。1929年,中華歌舞學校改為明月歌劇社。當時,該社曾從上海、北京等地招收了一批有誌於音樂、歌舞藝術的青年,聶耳、周璿等就是這時候加入該社的。這一時期,王人美曾參加演出了《葡萄仙子》、《麻雀與小孩》、《三蝴蝶》、《小小畫家》、《春天的歡樂》、《可憐的秋香》、《小利達之死》、《神仙妹妹》、《明月之夜》等許多兒童歌舞節目。這些歌舞曲調通俗易學易唱、富有民族特色。內容也都是有益於兒童的身心和能培養良好道德情操的童話故事。明月歌劇社除在國內各大城市巡回演出外,也曾遠赴新加坡、馬來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演出。王人美是歌劇社中最受觀眾歡迎的演員,她的舞姿優美,歌聲悅耳,是歌劇社的“四大天王”之一。 1930年,明月歌劇社加入聯華影業公司,改名為聯華歌舞班。起初,王人美隻參加一些影片中的歌舞片斷演出。1931年,她載著歌舞明星的聲譽登上了影壇。王人美的處女作是孫瑜編導的《野玫瑰》,這部影片使她一舉成名。她以清新自然、健康明朗、淳樸粗獷的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譽。影片一連在上海上映十八天。此後,許多觀眾便不再叫她王人美,而以影片女主角“野玫瑰”的名字稱呼她。 1932年,王人美又拍攝了《共赴國難》、《芭蕉葉上詩》和蔡楚生編導的《都會的早晨》等影片。1934年初,20歲的王人美與當時被譽為“電影皇帝”的大明星金焰結婚。同年,王人美再度與蔡楚生合作,主演了名垂影史的傑作《漁光曲》。王人美在影片中以真摯的感情,精湛的演技和動人的歌聲,出色地扮演了貧苦漁家女小貓這一角色。在影片拍攝期間,她曾去寧波漁港感受生活。在小漁輪上,她親眼目睹了漁民的辛勞和苦難;在小油燈下,她悉心傾聽漁民的血淚控訴。為了演好小貓這一角色,王人美苦練搖單櫓船的技術,胳膊搖腫了仍然繼續堅持。幾個月的漁港生活,使她對《漁光曲》中的漁家姐弟小貓、小猴的不幸遭遇產生了深深的同情。影片上映後,王人美一躍成為風靡影壇的熠熠紅星。此後,人們又送給王人美一個綽號“野貓”,即《野玫瑰》與《漁光曲》兩片女主角名字的合稱。 抗日戰爭前後,王人美相繼在聯華、電通、中電等公司,拍攝了《小天使》(1935)、《風雲兒女》(1935)、《長恨歌》(1936)、《壯誌淩雲》(1936)、《離恨天》(1938)、《黃海大盜》(1938)、《長空萬裏》(1940)等影片。抗戰八年,王人美曾顛沛流離,輾轉多處。其間,她曾在昆明參加大鵬劇社,演出過郭沫若的《孔雀膽》和陽翰笙的《天國春秋》。 抗日戰爭勝利後,王人美回到上海。趙丹見到她非常高興,執意要與她合演一部影片。抗戰前,他們曾在舞台上同演過話劇《回春之曲》和《保衛蘆溝橋》,但在銀幕上卻從未合作過。經過一番努力,兩人終於在1918年得以在歐陽予倩編導的影片《關不注的春光》中扮演男女主角——妻子梅春麗和丈夫吳警之。 上海解放前夕,王人美來到香港。1949年12月,隨港澳電影界觀光團回廣州為解放軍指戰員作慰問演出。1954年初,王人美由香港回到上海。不久,便參加了影片《兩家春》的拍攝,扮演婦救會主任靈巧。這是她第一次在銀幕上塑造新時代的先進人物形象。翌年,王人美調北京電影製片廠當演員。此後,她陸續拍攝了《猛河的黎明》(1955)、《青春的腳步》(1957)、《探親記》(1958)、《青春之歌》(1959)和《花兒朵朵》(1961)等五部影片,扮演的都是配角。此時,年近5旬的王人美深知,自己已不可能在銀幕上重現30年代那活潑的神態和動人的風采了,但她總想在銀幕上塑造出新時代勞動婦女的形象,因為她過去扮演的都是舊社會貧苦女兒的形象。然而由於各種條件的限製,她的美好願望一直未得實現。 近20年來,王人美雖未拍攝一部影片,但她並沒有離開影壇,她以全副精力刻苦鑽研導演技巧。1979年,她在北影演員劇團導演了曹禺的名劇《日出》。此劇公演後,受到了首都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讚揚。同年11月,65歲的王人美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王人美於1945年與金焰分手。1955年與著名畫家葉淺予結婚。現在,她雖然身患重病,但仍保持那種樂觀、開朗、豁達、爽直的性格。飽嚐舊社會辛酸的王人美,一直忘不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她珍視今天的幸福生活,更愛社會主義的新一代。1981年,王人美把五千元巨款捐獻給北京市王府井小學。她對孩子們說:“我要經常到你們中間來,為孩子們寫點東西,無論如何也要為孩子的成長澆一勺水。”
【趙丹】
趙丹(1915~1980),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趙鳳翔,祖籍山東肥城。從小寄居南通,愛好戲劇,中學時曾與同學顧而已、錢千裏、朱今明(後來都是著名的電影藝術家)等組成“小小劇社”,搞演出活動。16歲進上海美專學國畫,同時參加業餘戲劇活動。“九?一八”以後,投身左翼戲劇運動,取藝名“丹”。1932年在明星影片的《琵琶春怨》中飾一紈絝子弟,開始了水銀燈下的藝術生活。此後先後參加了《上海24小時》等20多部影片的演出。1936年到1937年,在《十字街頭》和《馬路天使》中任主角,大獲成功,蜚聲影壇。抗戰爆發後,參加了第一個反映抗戰的話劇《保衛蘆溝橋》的演出,後隨抗日救亡演出隊離上海,經武漢到重慶,進行抗日宣傳演出。1938年因輕信新疆軍閥盛世才的欺騙宣傳,赴新疆開拓戲劇工作,被盛世才投入監獄達5年之久。1943年回重慶後即參加了抗日救亡演劇活動。抗戰勝利後,導演或主演了一些進步影片,其中以《烏鴉與麻雀》的表演最為成功。解放後,他的藝術創造達到了高峰,先後主演了《為了和平》、《李時珍》、《海魂》、《林則徐》、《聶耳》、《在烈火中永生》等影片,成功地塑造了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銀幕形象。“文化革命”中,趙丹被單獨監禁五年,受盡迫害。粉碎“四人幫”後,致力於表演藝術教學,熱衷於繪畫、書法、著書立說,寫成了《銀幕形象塑造》和《地獄之門》。 趙丹一生拍過39部影片,正如他的夫人黃宗英所說,“他以自己的血肉之軀,與民眾一起,溶一生之酸甜苦辣、喜怒哀樂、愛憎好惡於藝術之中。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有許多敗筆,但是是真實的,是傾注了心血的’。”趙丹以熾熱的赤子之心,澎湃的革命激情和熟練的藝術技巧,塑造了許多真實豐滿的藝術形象。趙丹堅持現實主義的演劇方法,從生活出發,不斷探索電影表演藝術的特殊規律,在創作實踐中形成了自己奔放深醇,自然飄逸的藝術風格。
【崔嵬】
崔嵬(1912~1979),話劇、電影藝術家。山東諸城人。1930年考入山東實驗劇院編劇班,學習戲劇。1932年在青島參加左翼戲劇活動。1935年到上海參加進步戲劇團體,從事革命文藝宣傳。1937年1月,和陳波兒等一起組織上海婦女兒童慰問團,前往綏遠抗日前線慰問演出。1938年初奔趕延安,參加魯迅藝術學院的籌備工作,並在戲劇係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以後,到晉察冀抗日民主根據地,從事戲劇教學和創作。1949年隨軍南下到武漢,任中南文化局局長等職。1954年起,專門從事電影工作。參加過《宋景詩》、《海魂》、《老兵新傳》、《紅旗譜》、《北大荒人》的拍攝,塑造了一係列栩栩如生的銀幕形象。1962年,因在《紅旗譜》中成功地扮演了朱老忠,榮獲第一屆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1958年以後,崔嵬還演了《青春之歌》、《小兵張嘎》、《天山的紅花》等故事片和《楊門女將》、《野豬林》等戲曲藝術片。粉碎“四人幫”後,帶病導演了故事片《風雨兼程》。 崔嵬是有獨特創作個性的藝術家。他的表、導演藝術卓然成家,自創一派。真率雄渾,大氣磅礴,具有一種陽剛之美。他擅長演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的英雄人物,表演有血有肉,立體感很強。人民藝術家老舍曾這樣形容崔嵬的表演藝術:“貞如翠竹明於雪,靜似蒼鬆矯若龍。”崔嵬的導演藝術線索粗獷,而又韻味雋永。戲曲藝術片見功底,既能保持傳統戲曲的藝術特色,又能充分調動電影藝術的特有表現手段和技巧,珠聯璧合,具有強烈的藝術魅力。
【白楊】
白楊,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原名楊成芳,祖籍湖南汨羅縣,1921年生於北京。11歲考進聯華影業公司在北京辦的演員養成所,3個月後,在無聲片《故宮新怨》中飾小丫頭。1932年,受“左聯”和進步思想影響,參加了左翼戲劇運動。1936年,進明星影片公司二廠,與趙丹聯合主演了《十字街頭》,聲名鵲起,有的評論把白楊與風靡全球的瑞典影星嘉寶並論。成名後,曾拒絕參加無聊電影的拍攝。抗戰期間,隨上海影人劇團到重慶,演過不少話劇,還參加了《中華兒女》等片的拍攝。因在話劇《屈原》、《日出》的演出中表現卓異,受到郭沫若及其他影劇界人士的廣泛讚揚,時與張瑞芳、秦怡、舒繡文,並稱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1946年回到上海後。參加了《八千裏路雲和月》、《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拍攝。在後一部影片中扮演的勞動婦女素芬是中國電影史上不可多得的成功形象,顯示了白楊深厚精湛的藝術造詣。 解放後,白楊的藝術生命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先後主演了《團結起來到明天》、《為了和平》、《祝福》、《金玉姬》、《春滿人間》、《冬梅》等六部影片。其中《祝福》在1956年北京日報舉辦的電影評獎活動中榮獲優秀影片,白楊被評為最受歡迎的演員。十年動亂中,白楊受盡迫害。現在白楊除擔任電影的領導工作外,還積極從事電影創作,撰寫藝術論文,為祖國電影事業的繁榮努力耕耘。 白楊從影50餘年,主演過30餘部影片,40多出話劇,塑造了各式各樣的婦女形象,形成了真實、自然、凝重、深沉的藝術風格。白楊說過:“演員單靠美貌是靠不住的,生活的積累,閱曆的豐富,思想的提高,專業的技藝,在學無止境,藝無止境中,不斷探索,不斷領悟,這是演員應走的不怕艱辛之路”。正是這種鍥而不舍,勇於進取的精神,使這位表演藝術家成就斐然,碩果累累,成了我國影壇上一顆燦爛的明星。
【張瑞芳】
張瑞芳,著名電影、戲劇表演藝術家。1918年生於保定一個舊軍官家庭。在北京上中學時,開始接觸戲劇。“一二?九”學生運動時,曾與崔嵬同台演出街頭劇《放下你的鞭子》。1937年,參加北平學生戰地移動劇團,到山東、河南一帶前線作宣傳演出。1938年在重慶參加進步戲劇團體,先後在《棠棣之花》、《屈原》、《北京人》、《大雷雨》等中外名劇中扮演重要角色,獲得成功,被譽為中國話劇界的“四大名旦”之一。1940年曾參加電影《火的洗禮》的拍攝,扮演女間諜。1946年被黨派到長春偽“滿洲”,參加了《鬆花江上》等片的拍攝。解放初,在中國青年藝術劇院,1951年調到上海電影製片廠任演員。30多年來,參加了十幾部電影的拍攝,塑造了一係列性格鮮明的婦女形象。代表作有《南征北戰》、《母親》、《家》、《李雙雙》、《大河奔流》等。1982年,年逾花甲的張瑞芳在《泉水叮咚》中又有出色表演,風采不減當年。 張瑞芳受母親影響,從小追求進步,向往革命。她的藝術活動和人民的革命事業緊緊聯係在一起。從影以來,堅持向生活求教,不放鬆藝術探索,所創造的形象個性突出,真實豐滿。張瑞芳的表演藝術真實、自然、明朗、奔放,善於把豐富細致的內心活動與準確鮮明的外部形體動作和諧統一起來,在諸多女明星中獨具特色。
【孫道臨】
孫道臨,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學名孫以亮,北京人。1921年生。1938年入燕京大學哲學係,參加黃宗江組辦的燕京劇社,演出話劇。1942年為生計所迫,曾養羊。1943年後開始職業演員生涯,先後入中國旅行劇團、上海國華劇社、北平南北劇社、北平藝術館、上海清華影業公司等演出團體。演出話劇《雷雨》、《日出》、《家》、《欽差大臣》、《北京人》等。參加影片《大團圓》、《大雷雨》、《烏鴉與麻雀》的拍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直在上海電影製片廠工作。主演過許多部影片,代表作《渡江偵察記》、《永不消逝的電波》、《不夜城》、《家》、《南島風雲》、《萬紫千紅總是春》、《革命家庭》、《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等膾炙人口。自編自導自演的《雷雨》、《非常大總統》,影響巨大。導演和配音的譯製片《列寧在1919年》、《王子複仇記》、《基督山伯爵》等廣泛地受到好評。現任中國影協理事。 孫道臨是位美學和文學修養很高的藝術家,對音樂、繪畫藝術也頗有研究,還精通英語,有譯著,是難得的藝術全才。他的表演戲路寬廣,能演喜劇、悲劇、正劇,善於挖掘各種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表現各種人物多方麵的性格特點。表演風格深沉、含蓄,富有哲理意味。配音技巧甚高,音色純正,富於音樂感,且能緊貼人物的性格基調,達到聲似又神似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