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藍】
於藍,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女。遼寧省岫岩縣人。1921年生。“九?一八”事變後隨家人由哈爾濱逃入關內。1938年投奔八路軍到延安,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女子大學學習,參加校內業餘戲劇演出。1940年入魯迅藝術學院實驗劇團當演員。抗戰勝利後參加東北工作團文藝工作一團、東北電影製片廠,參加過影片《白衣戰士》的拍攝。1950年以後,長期在北影工作。其間曾到朝鮮抗美援朝前線體驗生活,到中央戲劇學院表演專修班進修。參加拍攝的影片有《龍須溝》、《林家鋪子》、《革命家庭》、《烈火中永生》等。因成功地扮演《革命家庭》中的周蓮一角,1961年在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最佳女演員獎。近年致力於兒童電影事業的組織領導工作。現任中國影協理事。 於藍經過戰火的考驗,受過係統的專業訓練,生活底蘊深厚,藝術造詣較高。她擅演外柔內剛的巾幗英雄,也常演溫柔嫻淑的良家婦女創作態度嚴肅,表演真摯含蓄、質樸無華。
【謝晉】
謝晉,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浙江上虞人。1923年出生在一個世代書香的封建家庭。1939年在上海參加學生業餘戲劇活動,1941年到四川江安國立劇專話劇科學習,受業於曹禺、洪深、焦菊隱等名家。1943年中途輟學到重慶中青劇社當場記、兼演小角色。1948年,先後任《啞妻》、《幾番風雨》等影片的導演助理、副導演。解放後,曾進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後在《雞毛信》等片中任副導演。1954年,成為我國解放後提升的第一批導演之一。在這以後的30年中,導演的影片有《女籃五號》、《紅色娘子軍》、《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啊!搖籃》、《天雲山傳奇》、《牧馬人》、《秋謹》、《高山下的花環》等。其中不少影片在國際國內的各類評獎活動中榮獲過獎勵。 謝晉家學淵博,又勤奮上進,飽覽群書,酷愛文學、史地、哲學等,不僅有深厚的生活基礎,也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的藝術創作富有開拓性、獨創性,保持著一種新鮮感。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力求去反映新的領域,刻劃新的人物,表現新的思想。他善於從平凡的事物中尋找詩意,挖掘哲理,讓觀眾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靈魂的震撼。他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深刻的思想內容與完美的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
【謝鐵驪】
謝鐵驪,著名電影導演藝術家。江蘇省清江市人。1925年生。1941年入蘇北新四軍淮海劇社,開始從事戲劇活動。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三十軍文工團團長,寫有不少劇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參加籌建中央文化部表演藝術研究所。1955年調北影。任副導演、導演。處女作是1959年問世的故事片《無名島》,成名作是1961年完成的故事片《暴風驟雨》。1963年,他根據柔石的小說編導了《早春二月》。該片以鮮明的藝術獨創性表現了編導者的藝術個性和探索意識,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難行的優秀作品。以後,他又導演了《海霞》、《大河奔流》、《今夜星光燦爛》等片,此外,他導演了《智取威虎山》、《龍江頌》、《海港》、《杜鵑山》等京劇舞台藝術片。受製於當時的社會思潮,這些作品明顯地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謝鐵驪現為中國影協的常務理事。 縱觀謝鐵驪近30年的藝術實踐,開拓、創新是他創造意識的主旋律。他的導演風格奔放、抒情,不乏深沉、真實之作。他的藝術活動推動了中國電影藝術的成熟和發展。
【田華】
田華,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女。原名劉天花。河北省唐縣人。1928年生。1940年參加八路軍,在晉察冀軍區政治部抗敵劇社當演員,後到華北聯大文藝九隊深造。其間曾演出舞蹈、話劇、秧歌劇、河北梆子等。建國後在華北軍區文工團當演員。1950年參加電影《白毛女》的拍攝,飾主角喜兒。該片1951年獲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第一特別榮譽獎,1957年又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50年代中期,田華到中央戲劇學院表演訓練班進修,係統地接受科學訓練,排演過一些中外名劇。結業後到沈陽軍區抗敵話劇團任演員。1959年以後,一直在八一電影製片廠工作。田華的代表作還有《花好月圓》、《黨的女兒》、《江山多嬌》、《風暴》、《奪印》、《秘密圖紙》、《法庭內外》、《許茂和她的女兒們》等。現任中國影協理事。 田華具有敏銳的藝術感受能力,能適應各種角色的創造。她的表演真摯淳厚,明朗流暢。她塑造的有天真爛漫的少女,堅毅果敢的戰士,執法如山的法官等角色,個個血肉豐滿,真實可信,有些是中國電影史上傑出的典型形象。
【最早的廣播劇】
1933年1月上海廣播電台播出的廣播劇《恐怖的回憶》,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廣播劇。 《恐怖的回憶》是當時的亞美廣播公司演講部的蘇祖圭創作的。劇本取材於1932年1月28日日寇猖狂轟炸上海的曆史事實。劇情梗概是:日本帝國主義妄圖從海上侵犯我國,上海市長為了顧全市民安全和保持全市繁榮,免遭摧殘,忍辱簽字接受了“解除抗敵會”、“撕掉抗戰標語”、“報紙發消息,電台發號外安撫人心”等無理要求,劇中人物孫、左兩家聽了廣播、報紙的宣傳後,相信日本軍隊不會侵入上海。於是沒有撤離。不料,日寇背信棄義,就在市長簽字的當夜突然向上海襲擊,狂轟濫炸,孫、左兩家全死於炸彈之下,該劇在亞美廣播公司組織募捐支援前線抗戰將士的活動中播出,並在當時的《中國無線電》雜誌上發表了劇本,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抗日鬥誌和愛國熱情。 為了適應廣播的特點,這個劇除了對白或唱詞外,還充分運用了音樂及音響效果等藝術手段加強氣氛,展開情節,刻畫人物,豐滿了聽覺形象,有時還穿插一些解說詞,目的是幫助聽眾了解劇中情境和人物的動作狀態。
【第一部電視劇】
1958年6月15日,在中央電視台開始試播後一個月,中國的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誕生了。 《一口菜餅子》由中央廣播電視實驗劇團演播,是根據《新觀察》雜誌上的同名小說改編的。編劇是陳庚,導演胡旭、梅村。當時,在隻有50平米的演播室裏,搭著這個劇惟一的布景——一個破爛的窩棚,擺了一些必要的道具,豎起長話筒,架上3台攝像機。在隔出的另一間小屋裏,安裝著導演操縱台和監視器。當導演在操縱台前按動電紐、指示燈亮出“開始”兩個字時,緊張的演播開始了。所有工作人員精神高度集中,配合非常密切。由導演按事先分好的鏡頭台本切換,通過電纜送出去。少量的全家逃荒鏡頭,事先用16毫米膠片在外景拍好,然後插入播出。《一口菜餅子》是中國電視劇藝術的開端,在中國電視劇史上寫下了難忘的一頁。由於當時沒有錄相設備,因此這個節目沒有能夠保存下來。
【笑的藝術:相聲】
相聲是曲藝的一種。它是由清鹹豐、同治年間的民間笑話演變而成的,起源於北京,用北京話表演,後來才流行於全國各地,出現了以當地方言說的“方言相聲”。相聲最初稱為“暗春”,“暗”就是演員不露麵,隻在一個布圍裏學“口技”,“春”當“說”講,“暗春”也就是“口技”加“說”,相聲便從這裏發展而來。因為口技要象萬物之聲謂之相聲,隨後相聲這個口技專名便演化為一個新的曲藝名稱。當然如果要追溯相聲的最初萌芽的話,那更有悠久的曆史。根據古籍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就有滑稽和戲謔的表演形式,這就是最早的單口相聲。到了唐代,又出現了兩個人表演的“參軍戲”和“滑稽戲”,兩個演員用滑稽的對話和動作來引人發笑並諷刺當時的朝政,這就是最早的對口相聲。到了宋代,街頭集市上已有了專門“打砌”和“說渾話”的藝人,他們插科打渾、說學逗唱,使對口相聲又有了新的發罕,並出現了張先生、張山人和蠻張四郎等專業相聲演員。但當時相聲主要在汴州、溫州和杭州一帶流行,在益州的西園還搞過相聲比賽。到了元、明、清代,隨著戲曲的不斷發展,相聲表演也日益豐富多彩。特別到了清鹹豐、同治年間,相聲在北京很盛行,並出現了一批比較完整的長篇幅相聲段子和一批著名的相聲演員。鹹豐同治以來的相聲,便是現代相聲的直接源流了。我們這裏說的就是從近代相聲發展而來的現代相聲。 據說,近代相聲最早是由一個人說的,清末藝人朱紹文為了維持生活,便在北京街頭說笑話。後來,朱紹文收了徒弟,兩個人在一起合說,逐漸形成了一捧一逗的對口相聲,以後又出現了由三個以上演員說的群口相聲。不論是單口相聲、對口相聲還是群口相聲,表演者都要做到會說、會學、會逗、會唱。說、要做到口齒伶俐,語言清晰,發音準確、洪亮,感情充沛;學,要做到學什麼象什麼,裝誰象誰,摹擬人物維妙維肖,學方言繪形繪聲;逗,要做到幽默、滑稽、活潑、風趣,善於挑起矛盾,引人發笑;唱,要做到優美別致,聲情並茂,字正腔圓。 相聲的主要特點是運用語言藝術來組織“包袱”,通過“包袱”揭露矛盾,相聲演員在“係包袱”、“解包袱”、“丟包袱”的過程中,就是提出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相聲段子的長短,就是由“包袱”的多少組成的。這就是相聲的第一個特點。它的第二個特點是高度誇張,相聲的語言可以誇張,事件、情節可以誇張,連人物也可以誇張。第三個特點是語言。相聲的語言一般來說,是生動活潑、樸實準確的,富於形象,戲劇性強。相聲以諷刺幽默見長,但也可以用於歌頌。 相聲的結構一般分為三部分,即墊話、正話、收底。墊話就是正文前麵的一小段開場白。它是為正話服務的。正話是相聲的主體,用以表現主題思想。正話的最後一個“包袱”,就是整個段子的收底,也就是相聲的結尾。它要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相聲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的“包袱”多。寫相聲關鍵在於藏“包袱”和抖“包袱”。隻有掌握了這一技巧,才能寫出好的相聲來。相聲段子通常有以下幾種寫法: 矛盾式。就是用前後矛盾、自相矛盾等常用的矛盾手法來組織“包袱”。 誇張式。即從人物性格、語言、時間上進行適當的誇張。 岔說式。就是裝聾打岔,這種手法在“子母眼”裏是常用的。 誤會式。先故弄玄虛,製造埋伏,最後才真相大白。 解題式。就是在一段事情的敘述中,給人留下許多問號,然後再進行解題式的答複。 此外,還有歪曲式、重複式、跳出式、顛倒式、反常式、對比式、新奇式、雙關式等多種形式。 隨著文藝事業的大發展,我國的相聲藝術越來越繁榮,不僅我國人民普遍喜歡,就連外國朋友也非常歡迎。相聲能夠突破語言的界限,被外國人所賞識,可見其魅力非同一般。 有人說,相聲是一種“笑的藝術”;也有人說,相聲“寓莊於諧”,通過滑稽幽默表現出強烈的戰鬥性;有的人認為,相聲屬於喜劇範疇,其特點是它在內容上具有諷刺性,表演上富有誇張,藝術上能收到笑的效果等等。說法不一,但都不曾概括相聲作為獨立的藝術而區別於其他藝術形式的特征或規律。相聲總是離不開笑聲的,但對於相聲來說,笑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相聲的目的是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思想。笑料隻能起到吸引聽眾,活躍劇場情緒的作用,其目的還在於更好地表現主題思想。
【少數民族的相聲】
清代中葉從北京興起的相聲,已發展成為全國性的曲種,許多少數民族地區也出現了相聲藝術。 居住東北延邊的朝鮮族,本來就有自己民族的相聲形式,稱為“漫談”(單口)和“才談”(對口);建國後又借鑒漢族相聲“群話”的形式,創造出三人相聲——“三老人”。如今“三老人已成為一種曲種名稱,更能吸引觀眾。 居住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同胞,在原來“代日麗查”(對歌)、“比圖好來寶”(謎語式好來寶)和“烏勒格日好來寶”(問答式好來寶)的基礎上,吸收漢族的相聲表演形式,創造了蒙語相聲——“笑嗑亞熱”,不但受到我國蒙古族同胞喜愛,訪問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演出中,還受到蒙古人民的歡迎。 在西藏自治區,藏族文藝工作者運用藏族原來的藝術形式“當林”(對白),吸收漢族相聲藝術的結構和技巧,創造了藏語相聲。 新疆的維吾爾族有維吾爾語相聲,貴州的侗族有侗語相聲。這些相聲,結構上不同程度地出現墊話、瓢把、正話和收底幾個主要組成部分。在表現方法上,也同樣具有說、學、逗、唱四種技能:構成“包袱”時也很注意運用鋪平墊穩等手法。
【“雙簧”的起源】
雙簧這種表演形式起源於清代,相傳光緒年間,有民間藝人黃氏兄弟,哥哥叫黃大笑,弟弟叫黃二笑,兩人專門同台表演笑話(相當於今天北京的相聲,上海的獨腳戲)。不久,兩人被召進皇宮,常為慈禧太後演出。他倆精彩的表演,竟逗得一向麵孔嚴峻的“老佛爺”笑口常開,捧腹不止。 一天,慈禧過生日,點了這個節目。誰知黃大笑突然啞了嗓子,發不出聲來。他們懂得,今天不比往常,若是誤了場,就會大禍臨頭。於是他倆急中生智,靠著平時紮實的舞台功底和精湛的演技,想出了應付的辦法,弟弟嗓子好,藏在椅子後麵說唱,哥哥在前麵進行啞口表演,不料因禍得福、樂得慈禧和大臣們前仰後合,兄弟倆受到重賞。 後來。經過黃氏兄弟和後輩藝人的不斷探索,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表演形式。因為是黃氏兄弟所創,故後人諧音稱之為“雙簧”。
【“說書”的來曆】
說書是傳統的民間文學形式,和唐代“變文”有關。“變文”是由散文與韻文交織而成的講唱文學,起源於佛教寺院。為了能深入民間,易為百姓接受,和尚們把佛經以變文形式寫成有趣的故事,再配音樂,以說唱演出,當時稱為“俗講”。後來漸由寺院流入市井,演變成宋代的“說話”。 宋代“說話”,各有專家。《都城紀勝》記載:“說話有四家:一者‘小說’,謂之銀字兒,如煙粉、靈怪、傳奇、公案,皆是搏刀趕棒及發跡變泰之事:‘說鐵騎兒’,謂士馬金鼓之事:‘說經’,謂演說佛書:‘說參請’,謂賓主參禪悟道等事。”這四家是說短篇。 另有一種“講史”:“講說前代書史文傳興廢爭戰之事”。非一朝一夕能說完的長篇,可能另有淵源,李商隱《驕兒詩》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說明唐代已有講三國故事的了。 不過到了宋代,講史極為發達。蘇軾《東坡誌林》載:“塗巷小兒薄劣,為其家所苦;輒與數文,令聚坐聽說古話。說三國事,聞玄德敗,則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則喜躍暢快。以是知君子小人澤百世不斬。”可知北宋講史極為普遍,連小兒也喜去聽。 宋代說書有話本作底本,話本之前有一段“入話”,或“得勝頭回”,以詩詞或故事開端。有的與正文有關,有的與正文無關,可能是以此等待遲到的聽眾。話本演變到後來則成為“章回小說”這種文學體裁。
【古代文化“四大”】
古代文人四藝:琴、棋、書、畫。 漢字四體:真、草、隸、篆。 四大藏書閣:河北文津閣、杭州文瀾閣、沈陽文溯閣、北京文淵閣。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石鼓書院、應天府書院、嶽麓書院。 四大美人圖: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醉酒。 四大名扇:杭州的檀香扇、蘇州的絹扇、肇慶的牛骨扇、新會的葵扇。 國畫四君子:梅、蘭、菊、竹。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曲阜孔廟碑林、高雄市南門碑林、西昌市地震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