譽滿中外的中國京劇、中國畫、中國醫學,被世人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 中國畫,是世界東方畫中的主要畫種,已有幾千年曆史。中國畫基本可分三大類: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表現方法是崇尚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 中國京劇,有近200年的曆史,是全國流行最廣的劇種。表演上唱、念、做、打並重,多用虛擬性的程式動作。 中國醫學,有數千年的曆史。中醫的基本理論體係是陰陽五行學說;中醫診察疾病的手段主要是望、聞、問、切。這三門學科所具有的鮮明的民族風格,顯示了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和技藝發展軌跡。

【華夏“四絕】

人們常說,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世界上別的國家和民族不能有的獨特的東方文化,不論它們是起源於生產實踐,還是得之於娛樂的需要,都已經渾然和諧、融為一體,被稱之為“絕”。 “抱琴”、“司棋”、“侍書”、“入畫”,這是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寫的四個丫環,她們的名字中包括了中國古代文人藝術修養的四個必備條件,它是中國傳統文化裏最有中國情調和中國氣派的珍寶。 琴絕——在中國有一個最古老的動人的故事,就是關於“琴”的故事。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古今小說》第一回《俞伯牙摔琴謝知音》中描寫了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至死不渝的友誼。因為鍾子期能從琴聲中聽出隱士俞伯牙的高尚風格,深深感動了俞伯牙。當他得知鍾的逝世後,就摔琴絕唱,從此“知音”成為美好友情的象征字眼,一曲《高山流水》也成了千古名曲。中國古琴,也稱七弦琴,周代就有了,魏晉後形成現在的形製,有吟、猱、綽、注等手法,音域較寬,音色變化豐富。早先都用於伴奏,在長期曆史發展過程中,才形成獨特的演奏藝術和各種特色的流派,古代樂曲因琴的演奏而保存下來的;現有150餘種。除了上麵說的“知音”的故事,還有許多有關“琴”的優美的典故,有的悲壯,有的歡快。也許你看過郭沫若的話劇《蔡文姬》,當她從戰亂陷入匈奴12年回到長安途中,曾創作了描述自己悲慘遭遇,反映戰爭中人民所受痛苦的琴曲《胡笳幹八拍》;三國魏時名相嵇康善於操琴,他因不阿附權貴,對司馬集團專橫不滿,臨刑前索彈琴曲《廣陵止息》,時人歎為《廣陵散》,作為絕響來追念他;清代戲曲家孔尚任為唐琴“忽雷”的傳播寫了《小忽雷》昆曲,直到現在,有不少著名的古琴家常常在舞台上作幽雅動人的古琴演奏。 琴,也是各種琴樂器的通稱,曆代流傳下來的琴樂器,種類是很多的,如胡琴、月琴、馬頭琴等等。 棋絕——中國棋藝,包括圍棋和象棋,是一種最複雜、最奧妙、最有趣,也最有益的遊藝。中國圍棋大約起源於春秋戰國;中國象棋一般認為起於秦漢,都是流傳於民間最長久,也最廣泛的藝術之一。而且遠傳於鄰國朝鮮、日本。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當屬圍棋,據《左傳》、《孟子》等書記載,當時就有奕秋這樣著名的“通國皆知”的國手了。經過漢晉,棋藝有很大的發展,南北朝時定了棋手“九品製”,梁武帝一次考定了278人;宋文帝時名手諸忍莊和單元保對弈後把方法繪圖,大約是棋譜的起源。以後,圍棋棋藝愈加複雜,棋藝日精,博大精深,趨於完備。近代因社會動蕩不安,日益衰頹。“國運盛,圍棋興”(陳毅同誌語),近年,由於國家的重視,出現了圍棋振興的局麵,我國有了一流棋手,實行了“段位製”,而且產生了聶衛平這樣的“棋聖”。 中國象棋是一項高度普及的藝術,隨著文化建設的進展,象棋事業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久已失傳的《淵深海闊》這樣的古棋譜,也因收藏家劉國斌的努力發掘出來;久已失傳的明代雲南永昌府(今保山)所產“白子潔如象牙,黑子黑如墨錠”的棋子,也重新試製成功。中國圍棋和中國象棋已是遍及城鄉,流播海外的一種最受人歡迎的藝術了。 書絕——中國書法,除了它的實用價值之外,它的一個最獨特的功能,應該說是熔內容與形式於一爐的有高度藝術美的結晶。書法家用抽象的手段表現物質世界的速度、輕重、剛柔、濃淡、枯潤、仰覆、長短、疏密,運用自然中長期形成的美的規律,再將自己的審美判斷抒諸筆底。它的內容可以是勸善懲惡,助人倫,成教化,而其形式也可以是一幅抽象的線描,孤立地欣賞,使你感到氣勢之美,韻律之美。因此,從甲骨、鍾鼎到秦篆、漢隸,從章草到行楷,以及曆代書法家創造的各體書法,無論是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HTXL〗〖FJF〗瞓〖FJJ〗〖HT〗),甚至蘇(軾)、黃(山穀)、米(芾)、蔡(襄),不同的書體,不同的風格,都在於運用抽象的點線、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組成形象的字態,來表現動態的美,整體的美,布局的美。當然,在你披閱古代名家書法和曆代碑帖的時候,或者來到美術館、藝術博物館參觀書法展覽時,都要從美的角度體味美的享受。如果你想在書室廳裏經常觀賞,那麼不妨到北京“榮寶齋”、上海“朵雲軒”……以及各地的書畫社去瀏覽,也許會得到一兩幅愛不釋手的珍品。 畫絕——我國著名畫家亞明說過:“地球上的繪畫分為兩大體係:一個是東方,一個是西方。這兩大藝術體係各有特點和局限。”他認為意會性是東方藝術的精髓,表現形式是意象的。文學(素養)、哲學(對立統一)、美學(筆墨)是中國繪畫藝術的三大支柱。所以中國畫是詩畫合一的,一幅好畫就是一首詩。中國畫講黑白、講陰陽,這種視覺美感,就是節奏,意會和意象產生了意境,這就是中國畫的核心。的確,中國畫源遠流長,在長達千年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流派,產生了無數著名的畫家,可以說江山代有畫人出,從東晉顧愷之的《洛神》到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從明代唐伯虎的《秋風紈扇圖》到清代鄭板橋的《梅竹》;從近代吳昌碩的花鳥到張大千的山水,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何止萬千。曆代畫家還創造了無數的畫卷,故宮博物院藏了成千上萬的名畫,而日本東京大學出版的《中國繪畫總合目錄》中著錄的我國流散在美國、日本、歐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名畫竟有3900餘件。 “琴、棋、書、畫”堪稱華夏四絕,國之瑰寶。

【“體育”的由來】

“體育”一詞最早是以身體的教育出現於盧梭《愛彌爾》一書中,以後又有德國、丹麥、瑞典等國的體育先驅者著書立說,形成體操煉身體係。日本在1868年從歐洲引進“體操”這一詞語。1878年近藤鎮三正式起用了“體育”這一詞語。1898年“戊戌變法”前後我國有大批留學生渡海去日本求學,其中學體育的為數不少,他們回國後帶來了“體育”這個詞。 在我國,“體育”這個詞最早見於文字是1902年《杭州白話報》連載日人西川政憲著《國民體育學》譯文。1903年上海《政藝通報》上曾刊登《無錫體育會簡章》,1904年(光緒三十年),在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中提到對幼兒進行全麵教育時說:“保全身體之健旺,體育發達基此。”在1905年《湖南蒙養院教課說略》上也提到:“體育功夫,體操發達其表,樂歌發達其裏。” 在我國,最早創辦的體育團體,是1906年上海的“滬西士商體育會”。1907年,我國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紹興也創辦了體育會。同年,清皇朝學部的奏折中也開始有“體育”這個詞。辛亥革命以後,“體育”一詞就逐漸用開了。1922年北洋政府頒布新學製,正式使用了“體育”這個詞。

【獎杯與錦標】

外國獎杯源於10世紀英國宴席的大酒杯 lovingcup(意為愛杯)。我國早得多。我國北魏孝武帝元修(532-534年在位),曾讓10多名武將進行射箭比賽,目標為懸在百步之外的一銀質杯,射中者獲酒杯為獎,結果,一個叫王順的軍官獲杯。9世紀唐宣宗時為圍棋比賽還曾頒發過獎杯——蓋金花碗。宋朝時,賽龍舟以銀碗為獎品,其法先將銀碗懸在終點的標竿上,先到者即獲此碗,名為“奪標”。當然中國現代體育競賽中的獎杯可能既源於我國古代獎杯,也可能同時受到外國獎杯的影響。 錦標在我國出現得更早。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隨著我國射箭運動的盛行,錦標也應運而生。據《周禮》載,當時有名叫“習常”的官員,給優勝者授獎,獎品是一麵掛在竹竿頭上用旄牛尾巴和彩色羽毛製成的旌旗,可以說是比較正規的錦旗了。隋唐,產生了錦緞做的旗幟,成為獎勵優勝的名貴紀念品,並且正式出現了“錦標”一詞。唐朝不少描寫龍舟競渡的詩歌都提到了“錦標”。白居易詩雲:“齊橈爭渡處,一匹錦標斜。”

【古代競賽的獎品】

競賽是體育活動中的一個特點,在競賽後給予運動員精神上或物質上的獎勵,自古就有之。我國在3000年前,體育競賽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獎勵,隨著社會的發展,朝代的變遷,各個時期的獎品都有所不同。

十家奴隸的獎賞

在3000年前,西周成王的馬夫和他手下的一個小官令,舉行了一次人與馬車的比賽,設立的獎品是十家奴隸。結果,小官令的飛毛腿趕過了馬車,贏得了十家奴隸。小官令得到了這麼多的物質獎勵並不滿足,他拿這部分錢鑄了一個《令鼎》,把這件事記敘在上麵,讓別人知道他獲獎的經過。

千金之獎

戰國時期,齊國的貴族流行賽車活動,每次比賽都有千兩黃金之獎。齊國的大將田忌和齊威王賽車,每次獎金都是齊威王獲得。孫臏從魏國逃到了齊國就住在田忌的家裏,他根據雙方馬力的情況,以最差的馬車對齊威王最好的馬車,以最好的馬車對齊威王的次馬車,以次馬車對齊威王的最差馬車,結果以2∶1獲勝,獲得了千金的獎品。

銀杯

在南北朝時,有一個叫元順的人,是個英勇善射的大將。有一次,魏孝武帝元修在洛陽華林園歡宴群臣。酒酣之際,元修叫群臣舉行射箭比賽,把一個大銀酒杯放在百步之外,作為獎品。誰射中酒杯,誰就把這個銀杯拿走。元順拈弓搭箭,輕舒猿臂,一箭射中,得了這個銀杯。但是這個銀杯已被元順射破了一個孔,回家之後,元順請了高手匠人在破孔處鑄了一個足踏金蓮的童子,化腐朽為神奇。

旗帳?銀杯?彩緞

唐宋之際,在陝西、四川一帶流行摔跤比賽。每年正月十五到五月初一的農閑時間,一些小市鎮上都有摔跤的擂台,獲勝的人,可以得到彩緞等獎品。到了南宋,這種摔跤比賽已成了全國性的。在臨安城(今杭州市)的護國寺南高峰設有擂台,獲得頭獎的人可以得到旗帳、銀杯、彩緞、馬匹等獎品。

在唐代的龍船競渡中已有了錦標。錦標就是在終點的地方插了竹竿,竿頭掛上錦彩,先到的龍船拿到錦彩,稱為奪標。到了宋代,龍舟奪標成為各地的風俗活動,在北宋的汴梁城(今開封市),每年五月端午,皇帝都要到金明池看龍舟奪標競賽。《東京夢華錄》上有詳細的記載,“所謂小龍船,皆列於五殿之東麵,對水殿排成行列。則有小舟,一軍校執一竿,上掛以錦彩銀碗之類,謂之‘標竿’,插在近殿水中。以旗招之,則龍舟鳴鼓並進,捷者得標,則山呼拜舞”。後來,錦標便成為運動競賽中奪冠的專用語,而專以奪冠為目標的運動員便被稱為錦標主義。

賞銀

元代重視長跑比賽,每年在大都(今北京市)或上都(今氵奕河)舉行,跑程有180裏,終點設在皇帝的宮中,跑到的人要“俯伏呼萬歲”,第一個到的人“賜銀一餅”(50兩一錠的銀子),其餘的人則得到緞匹等物。清代很重視溜冰運動,每年在北京的北海舉行八旗兵丁的溜冰比賽,獎品也是賞銀,1000多名運動員,頭等取3名賞銀10兩,2等也取3名賞銀8兩,3等也取3名賞銀6兩。

獎杯

1906年近代體育已經傳入中國。一次,在北京的天安門廣場上,協和分院隊與英國水兵隊舉行足球比賽,一位清朝的官吏從此經過,他因為作為外交使臣到過西洋,懂得一點體育競賽的知識,認為這兩隊競賽應該有點獎品,便派人買了一隻精致的白磁九龍杯送來。結果,協和分院隊以2∶0贏了英國水兵隊,獲得了這隻九龍杯。

【古人的馬球之戲】

擊鞠,為騎在馬或驢上打球,最初主要用於軍隊的訓練,後來成為民間與官方的一項體育娛樂活動。東漢末曹植《名都賦》中,寫京洛少年“連翩擊鞠壤。巧捷唯萬端”,當是馬球的最早記錄。唐代打馬球蔚然成風,選質地堅硬而又有彈性的木料,先作成拳頭大小的木球,把中間掏空,外塗朱紅漆,就成了光滑堅硬的馬球了,球杖則長數尺,杖頭形如彎月,與今天冰球竿近似。打球騎的馬,往往也都是些西北名馬;打球者騎在馬上,握球杖擊球,要求人的騎技高,人馬配合要好。球門分為單門與雙門,比賽時要在廣闊的場地進行,雙方各樹紅旗若幹麵,進球者增一麵紅旗,失一球者拔一麵紅旗,得一分稱得一籌,裁判員稱唱籌。古人詩曰:“初月飛來畫杖頭”,“築場千步平如削,擊鼓騰騰樹赤旗”,即指打球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