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球狀元唐宣宗】
唐代諸帝素有玩馬球的嗜好。其中,堪稱球技第一的大概是唐宣宗。他擊球時,“每持鞠杖趁勢奔躍,運鞠於空中,連擊數百而馬馳不止,迅若流電。二軍者手鹹服其能。”如此妙不可言的球技,自然使軍中的擊球健兒欽服。即使在今日,能夠騎在奔馳的馬上連續擊球數百下,也足令人歎為觀止了吧。如不是從小喜愛馬球戲,功力斷不至深厚到這般地步。 宣宗亦自知球技超人,曾洋洋自得地對戲子石野豬說:要是我去考擊球進士,一定可以獲得狀元頭銜。石野豬幽默地回答:若是先帝堯舜作禮部侍郎的話,會指出您的過錯,把您貶職流放的。宣宗聽了一笑置之。
【燈光球場的由來】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有燈光球場的國家,早在唐朝就用燭光照明在夜裏比賽馬球。馬球古稱“擊球”、“擊鞠”,在東漢時已出現,到了唐朝最為盛行。《封氏聞見記》載,唐中宗景龍三年(公元709年)春,為送金城公主入西藏和親而舉行的盛典上,從昏達旦,進行馬球比賽。 唐朝全盛時期,手工業發達,用石油加工成燭,夜裏賽馬球,就在球場四周點燃各種燭具。 《通鑒記事本末》載,唐哀帝時,宣州司徒楊渥酷愛馬球,經常晝夜酣飲作樂,燃十圍之燭擊球,一燭費錢數萬。
【古代的足球】
蹴鞠,是我國古代皮製的足球。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足球運動。蹴即踢也,蹴鞠即意為用腳踢的球,開始出現於戰國時期,當時有名的說客蘇秦到齊國遊說連橫抗秦之事,看到齊都臨淄十分繁榮,市民無不奏樂下棋,踢足球。漢劉邦稱帝,怕其父過不慣宮中生活,在長安東邊仿家鄉豐邑建新平,並將家鄉的老鄰居、以及父親的球友遷於此,其父十分高興,可見當時踢球之風大盛。這時的球還是以毛發充塞。到唐代,則改為充氣皮球,裏麵以動物的尿泡作球膽,吹滿氣閉口,外麵再用八片厚皮子縫起即可踢。東漢時舉行對抗賽,於球場東西兩邊各設六個球門,以進球多少為勝負。唐代球門已近於現代足球的球門,用兩根大竹竿豎起一網,以踢進多者為勝。宋代專有宮廷球隊,球門架在三丈多的高空中,稱為“風流眼”。比賽之外,官員、仕女也常一人踢球。 我國漢代到唐代的足球賽,每隊上場6人。到宋代用單門比賽,雙方各為12至16人。
【古代的女子足球】
中國女子足球隊曾在意大利參賽,獲得了托爾托納國際女子足球邀請賽的冠軍。此外,在威尼斯國際邀請賽中,她們還取得了亞軍。據史料記載,我國的女子足球運動,早在1000年前就有了。 唐代大曆詩人王建的《宮詞》中說:“寒食內人長白打”,所謂“白打”,據考證,是一種不設球門的單人或數人的“蹴鞠”運動。蹴即足踢,“鞠”是內填毛發的皮革圓球。這是距今1200多年女子踢足球紀述。 宋代,女子足球已由深宮大內擴散至民間。人們從宋代遺留下來的曆史文物——陶枕,得到了物證。枕上繪有女子踢球的圖樣,是民間百姓的裝束,形象生動逼真,在宋人朱勝非編的《紺珠集》裏,更具體寫道:“兩人對踢,三人角踢,勝者有彩。”所指就是女子足球規則。 元末明初之際,有個走江湖賣藝的女子彭雲秀,她有16套踢球絕招,還可以使球“繞身不墮”。詩人詹同(明初的國子監博士)著有《天衢吟嘯集》,其中有詩《滾弄行》,就是專門為她而寫的。 明代的崇禎皇帝,他盡管上朝時一本正經,但退朝後卻是“足球迷”。他的愛妃田貴妃,就是技巧嫻熟的足球好手。她經常在宮內開展賽事,用以慰解皇上。觀者認為田妃的球技“風度安雅,眾莫能及”。那時宮裏有個“齊雲社”,這可以在《水滸》裏得到印證。宋朝徽宗皇帝對高俅說過:“這是‘齊雲社’,名為天下聞,但踢何傷?”可見這個足球團體之名,自宋迄明,均有相沿。
【高爾夫球的祖籍】
高爾夫這項活動少對抗,多技術,高雅、文明,深得西方國家尤其是英國人的喜愛。對這樣一種相當普及的體育活動,不免會引起西方史學界的關注,於是紛紛研究它的起源。最後的爭執集中在荷蘭、比利時、英國,而蘇格蘭人於1457年就有了證明高爾夫球存在的史實。1963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上這樣解釋高爾夫發源:眾所周知,高爾夫我們英國起源最早,至於起源的地方和時間還沒搞清楚。1982年版本上又說,要把高爾夫的曆史搞清楚,必須得請一位小夥子,去把我們國會檔案、基督教會文獻,還有其他各種東西查一下,要查到這位小夥子頭發白了才行。 現在終於查到了,它的發源地不在英國而是在中國。但是這是一位中國教授近50年的心血!這位中國人叫淩洪齡,是西北師範大學體育係教授。淩教授的發現引起世界體育科學界的注目。著名的英國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史》的作者李約瑟博士在給淩教授的兩次來信中都對他的發現加以肯定。 這得從公元1282年出版的《丸經》一書說起。據《丸經》記載。“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盛以錦囊,擊以彩棒。”這說明在公元12世紀初期,宮廷中就已經開展了“捶丸”活動。這描寫的情形與高爾夫何其相似乃爾。 還有宋代魏泰《東軒筆錄》中的一段記載說:“餘為兒童時,嚐聞祖母集慶郡太守陳夫人言,江南有國日,有縣令鍾離君與縣令許君結姻。鍾離女將出適,買一婢以從嫁。一日,其婢執箕帚治地。至堂前,熟視地之穴處,惻然泣下。鍾離君適見,怪問之。婢泣曰:幼時,我父於此穴地為球窩,道我戲劇……”陳夫人所說的“江南有國日”,是指南唐李〖HT5”,7〗王〖KG-*3〗景〖HT〗、李煜二李在位的年代,即公元943-975年。這就是說民間“捶丸”活動早在943年前就已有了,比蘇格蘭人的1457年整整早了514年! 為了證明“捶丸”就是高爾夫的雛形,淩洪齡找來許多圖。如山西省洪洞縣水神廟神殿“捶丸”壁畫,陶枕畫中兒童作“捶丸”遊戲圖、《明宣宗行樂圖》和《仕女捶丸圖》等,和高爾夫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球窩均設在地下,球、球棒、比賽組織都大同小異。特別是作為高爾夫的主要工具球棒種類,都和中國古代“捶丸”圖的球棒一模一樣,而且在叫法上高爾夫至今沿用了“捶丸”的叫法。高爾夫的撲拉西就是“捶丸”的“撲棒”,卓伊勿爾就是“攛棒”,而司碰則就是“杓棒”,翻譯後的名字與中國叫法絕對吻合。 經過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的“捶丸”就是高爾夫最早的雛形已毫無疑問。這一點淩洪齡拿出了大量證據,心裏很踏實。但令人惋惜的是,這樣一種在我國古代就已十分普及的體育活動,流傳到國外以後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並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而我國在明代以後便逐漸銷聲匿跡了。
【摔跤起源】
我國的摔跤起源甚古,稱為“角抵”、“角力”,相傳創始於黃帝與蚩尤的搏鬥。從西周到春秋戰國,角抵是國家訓練精銳部隊的重要項目,或者說一種軍事體育活動,秦漢後逐漸演變為娛樂性的民間體育活動,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原角抵受少數民族摔跤的影響,產生了一種新的摔跤形式——相撲。根據敦煌石窟的一幅相撲圖,比賽雙方袒裸上體,短褲赤足,頭發梳成直立的雙髻,即文獻所載“植發如竿”,這不但與漢代角抵的打扮一樣,也同今天日本相撲的打扮一樣。 到宋代,摔跤比賽開始有了比較完整的比賽規則和製度,並且每年在臨安相國寺舉行一兩次大規模比賽。
【摔跤史話】
摔跤在《漢書》上叫角角氐、觳抵、角力,在《釋名》上叫相搏,在《角力記》上叫相權、相杈,在《晉書》上叫相撲、相攢、校力,在《南史》上叫拍張。清末民初,北京叫“撩角”,保定叫“撩跤”、“貫跤”,天津稱“摔角”。此外,還有“摜跤”,“料跤”、“摔毯子”、“爭交”等名稱。滿族稱“布庫”、“撲虎”,西藏叫搏護和撲護。 摔跤的起源可以逆溯到黃帝時代,據史書記載,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摔跤是軍事訓練的重要項目,秦漢後作為武戲在各地盛行。《周禮?月令篇》: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禦、角力。《史記?李斯傳》:秦二世在甘泉宮作樂觳抵、俳優之戲。《漢書?武帝本紀》: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三裏裏皆來觀。元封六年夏,京師民觀角戲上林平樂館。另據《漢書?哀帝紀讚》載,當時角抵已和拳術(手搏、卡)明確分開了。《隋書》:郡邑百姓自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戲,遞相誇禁至於糜費財力,上奏請禁之。……大業六年丁醜,角抵大戲於端門街,天下奇技異能畢集,經月雨罷,帝數微服往服。唐代《角力記》載:曆代皇帝都愛好“角抵之戲”,在宮中常舉行角抵大會或者擢用出色的力士。宋代調露子撰寫了《角力記》,介紹了摔跤的曆史。元代蒙古族人常舉行摔跤比賽。清代鼓勵摔跤,設“善撲營”培養力士,分東營和西營,實力高者賜“撲虎”(一稱“布庫”)稱號,共分頭等、二等、三等。善撲營的力士每年12月23日在紫光閣為皇帝表演比賽,蒙古族力士也參加,十分熱鬧,清亡,善撲營關閉,力士們散到各地,有的當了教師,有的變成路邊賣藝之人,摔跤傳到各地,中心在河北的保定、北京、天津三個地區。民國初年,山東濟南鎮守使馬良組織了“技術隊”,聘請摔跤名家做教官。民國五年,馬良著《新武術?摔跤科》問世,中央國術館創立伊始,就把摔跤做為正課。民國二十四年,在上海舉行的全國運動會,把男婦摔跤列為比賽項目,蒙古族也有八名摔跤手參加表演。
【漢代的角牛氐戲】
雜技是我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表演藝術,它的曆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漢代盛行的角牛氐百戲。 角牛氐戲的內容,大致有人與獸鬥、象人與獸鬥、象人與象人鬥等。所謂象人,即戴假麵具的演員。山東、河南、四川出土的畫像石磚中多有精彩的象人表演畫麵。漢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角牛氐戲當首推東海黃公製蛇禦虎的故事。山東臨沂漢畫像石即有象人表演黃公禦虎的精彩描繪。 除角牛氐戲以外,漢代百戲中的雜技藝術也非常精湛。據《稗史彙編》引《漢元帝纂要》:“百戲起於秦漢曼衍之戲,後乃有高糸亙、吞刀、履火、尋撞等,一雲都盧弄木童。”高糸亙即今走鋼絲。山東、河南等地出土的畫像磚、石刻有伎人走索的圖案,走索的下麵還聳立著數把刀劍,更增加一種緊張、驚險感。都盧弄木童,《漢書?西域傳》注謂乃國名,《文選》李善注則稱其為體輕善緣者。其表演方法,是立木木童長二丈。木童頭安木,兩伎各坐木一頭,或鳥飛,或倒掛,又作獼猴之形。河南新野出土的漢浮雕畫像磚中,有壯觀的走索、戴竿表演場麵。《西京賦》中還有衝狹、跳丸弄劍、烏獲扛鼎的描寫。所謂衝狹,即以蕈席或者茅草卷成一個圓圈,插刀四周,為了增加驚險感,有的還將圓圈點燃,表演者從刀叢火海中躍出。跳劍飛丸,即手中同時向空中拋擲劍、丸,其數量之多少,視伎者的表演水平高低而定,有多至十二丸者。烏獲扛鼎,就是一種舉重技藝。徐州出土的畫像石中,刻一力士把鼎舉在頭頂,可能就是烏獲扛鼎的表演場麵。疊案、旋盤,漢文獻中不見記載,僅《漢元帝纂要》說百戲中有“安息五案”,但從出土文物中仍然可以窺見疊案、旋盤的概貌。從畫麵來看,與今迭椅倒立無大別,疊案的層數也無定規,主要取決於表演者的水平高低。旋盤,如今飛碟表演相似,表演者腰間束帶盤腿而坐,頭頂一竿,竿頂一盤在旋轉。《隋書?音樂誌》中載梁三朝沒有舞盤伎樂,可能即襲漢而來。 除上述雜技的一般節目外,漢百戲中較流行的還有馬戲和幻術。《三國誌?明帝紀》裴注引《魏略》:“歲首建巨獸、魚龍、曼延、弄馬、倒騎,備如漢西京之製。”弄馬、倒騎即馬戲之一種。戲虎、戲鹿等,也是馬戲的一種。漢時馬戲已接近現代馬戲的部分內容。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東漢永寧元年,撣國王遣使“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另據《漢書?張騫傳》,漢武帝時,趙破奴等統軍征服車師、大宛,“以梨眩人獻於朝”。顏師古注:眩與幻同,即今吞刀、履火、種瓜植樹、屠人、屠馬之術是也。”可見漢代的魔術已薈中外精華為一爐,不斷發展和創新。南陽出土的畫像石,即有洋人吐火的畫麵,是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