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撲鼻祖在中國】

相撲,現在是日本的國技。日本國人曾以為大和民族在相當於我國唐朝時即發明了相撲運動而引以自豪和驕傲。1975年在湖北省江陵縣楚故都紀南城內的鳳凰山秦代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彩繪相撲圖畫木篦。前來荊州博物館參觀的日本學者、遊客,見到這件稀世珍寶豎起大拇指嘖嘖稱奇,連聲道:“相撲貴國的早,鼻祖的在貴國。” 先秦時期,古代中國稱相撲“角力”,是作為軍事訓練的一種體育項目,從形式上講是摔跤運動的一種,秦漢時期稱為“角抵”,作為一種運動技藝表演,至魏晉時始稱“相撲”,除宋元時期亦稱“爭元”外,後世一直沿用其稱。江陵鳳凰山秦墓出土的彩繪相撲圖畫木篦,篦長約7厘米,寬約6厘米,篦的握手上運用平塗色塊、點描線勾等藝術手段彩繪相撲圖畫。畫麵上繪有3人,均袒胸裸背,腰束巾帶,下著短褲,體態彪悍強壯,其中2人躬身馬步,揮拳運腿,激烈地相持撲鬥,奮力角抵;左側立一人,雙手平伸,目視著相鬥的二人,全神貫注,似作評判。整幅畫麵構圖簡練生動,線條活潑流暢,比例恰到好處,人物造型樸實自然,動作逼真準確,充分反映在秦代相撲角力已經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正規競技運動,彩繪相撲圖畫木篦既是一件十分珍貴的體育文物,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秦代藝術品、對於研究中國古代體育史、藝術史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的女子相撲】

女子相撲,最早見諸記載者,為東吳的宮廷相撲活動。宮女們頭戴金步搖以相撲為戲,日毀以千計。但是,女子相撲作為民間藝術公開表演,則始於北宋。下麵所記的一場風波,則可見一斑。 嘉〖HTXL〗皊〖HT〗年間(1056-1063年),正月十八日上元節,宋仁宗到宣德門觀看百戲,其中有一節目,即“婦人裸體相撲”,因表演很出色,受到了皇帝的嘉賞。 當時,著名史學家、朝臣司馬光頗不以為然,認為“婦女裸戲”有傷風化,他特地寫了《論上元會婦人相撲狀》,奏請皇帝“詔有司,嚴加禁約,今後婦人不得於街市上以此聚眾為戲。” 其實,這是一大冤案。所謂“裸戲”、“裸女”、“婦人裸體相撲”,隻是女相撲手穿了無領、短袖的競技服,頸項與手臂裸露在外罷了。 盡管司馬光首先提倡詔禁,然而卻禁不勝禁。據南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臨安(今浙江杭州)相撲手表演相撲,開始都是讓女子數對相撲,以招攬觀眾,然後,男子才得出場,激烈競爭,形成高潮。當時,臨安湧現出了一大批相撲高手,也有不少名噪京師的女子相撲明星。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崇尚成功,騎馬民族的傳統風尚,也是男女老少,都酷好相撲。明清至近代,中國曾舉行過多次女子摔跤大賽。

【古代女子馬上運動】

“堅圓淨滑一星流”,“霹靂應手神珠馳”,這兩句詩是唐代女詩人魚玄機和文學家韓愈用來形容馬球運動的。馬球亦稱擊鞠、擊球、打球,其打法是騎在馬上,用一種“球杖”擊球,既要求高超的騎術,又要有精湛的擊球技術。唐代馬球運動最為盛行,皇帝、貴族、文武官員都愛打馬球,婦女也有打馬球的。故宮收藏的唐代銅鏡刻繪之四女子擊球圖及出土的唐代擊球女俑,表明擊球在唐代婦女中較為流行。當時也有騎在驢上打球的,這種球戲特別在宮女中流行。五代時,後蜀花蕊夫人的《宮詞》中有“自教宮娥學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認,遍遍長贏第一籌”的描繪。據《東京夢華錄》卷七載,每年三月開封照例要舉行盛大的“百戲”活動,其中亦有女子馬球比賽。球員們“珠翠裝飾,玉帶紅靴,各跨小馬,人人乘騎精熟,馳驟如神,雅態輕盈,妍姿綽約”,比賽時還伴有鼓樂,煞是熱鬧。 古時,北方少數民族無論男女,自幼即練習騎射。“蒙人不論男女老幼,未有不能騎馬者,其男女童孩自五、六歲即能騎馬驅馳於野”。婦女也具有熟練的騎術,“青海之蒙古婦女,出必跨馬,數裏之遙,不常用鞍,輒一躍而登馬背焉。”清人王聰兒,湖北襄陽人。自幼學習跑馬賣解技藝,工技擊。其夫齊林於嘉慶元年(1796)起義,事敗被害,聰兒繼之,被推為首領。《清稗類鈔?義俠類》記載:齊王氏“工技擊,以鬻技四方,能著弓鼓立馬上,馳騁若飛”。 唐代宮廷嬪妃們常參加騎射行獵,在宮廷與民間,還流行一種端午節“射粉團”的遊戲。從陳及之所繪《便橋會盟圖》畫卷上,亦可看到唐代女子馬術高超的技藝:一男一女站立在馬背上,追逐著滾跳的小球,動態逼真。兩位手執采巾馬上跳舞的女騎手,立在馬背上如立平地,優美動人。南北朝戰亂時期的李波小妹也是一位射藝高強的巾幗英雄。

【八段錦】

具有悠久曆史的一種健身方法。曾忄造輯的《道樞》和靈劍子的《子午引導記》都有記載。清光緒初,無名氏改編為:一、兩手托天理三焦;二、左右開弓似射雕;三、調理脾胃須臂舉;四、五勞七傷往後瞧;五、搖頭擺尾去心火;六、背後七顛百病消;七、攢拳怒目增氣力;八、兩手攀足固腎腰。見梁世昌《易筋經圖說》附錄。

【漫話健身球】

“保定府三宗寶,鐵球麵醬春不老。”在河北省,長期以來流傳著這樣的民諺。鐵球,即現在的健身球,被列為三寶之首。 健身球始於何時?南宋《都城紀勝》一書記載,在當時京都臨安,已經有民間雜耍藝人用鐵球表演技藝,稱為“弄球子”。明朝嘉靖年間,鐵球在民間開始流傳,逐漸引起朝廷的注意。從此,民間每年向朝廷進貢若幹副,後來就有身懷絕技的工匠被召進宮裏,專為皇室精製鐵球以供賞玩。 又據清朝大內檔案記載,乾隆皇帝的老師紀曉嵐(官名南書房行走),把鐵球推薦給乾隆皇帝,供他作日常保健用品。傳說乾隆皇帝活到86歲,紀曉嵐也活到84齡,都得益於鐵球。 清末民初,保定市南大街甘石橋一帶,有幾戶烘爐匠,是生產鐵球的。在城隍廟街附近,有兩個商號出售鐵球。保定府為京都之南大門,官僚、商賈南來北往,途經這裏,莫不爭相購買鐵球,或自用,或贈友,或孝敬父母,一時間鐵球名聞遐邇。 1975年10月,曾任國民黨河北省省長的商震從日本回國探親,來到保定。他想起保定的傳統產品,便索要鐵球。可是,“七七事變”後鐵球生產一蹶不振,解放以後仍未恢複生產,人們隻好從一位老工人家裏找來一副鏽鐵球,經過拋光,送給他。這位87歲的老人喜出望外。從此,恢複鐵球生產的呼聲便日見高漲。 近10年來,定縣健身器材廠和保定市鐵球廠都相繼恢複了鐵球生產,並且為它起了個雅號,“健身球”。 鐵球原為實心球。清代,改為空心,內裝音簧,並加鐵丸,一副兩枚,分高低音,俗謂一雌一雄。用五指撥動,能發出悅耳悠揚的聲音。今天的健身球為半機械化生產,無論外形和音質都已超越舊時產品。

【擊劍運動漫話】

“劍乃百刃之君”。擊劍運動在中國有著悠久而發達的曆史。早在西周時,擊劍就已出現,春秋時已相當發達。《吳越春秋》中著名的“越女論劍”故事,便是生動寫照。越女說:“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杳之若日,偏如騰兔,追形逐影,光若仿佛,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複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說明當時的人對擊劍中的呼吸、動靜、虛實、內外、順逆、攻防等矛盾雙方關係處理的重要性已有深刻認識。不過,在火器發達以前,這項鍛煉價值極高的運動因其高度的軍事價值,常常充滿著“殺氣”。 據傳莊子的《說劍》一文中曾描繪過這樣一個情景:“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者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莊子對此大加撻伐說:這種鬥劍與鬥雞無異,人鬥死了對國家還有何益可言! 以死神做強弱最終裁決的方法,其弊端是極為明顯的。因此,擊劍運動在力保其軍事價值技擊的主要功能的同時,使習劍者無性命之虞又能深得其理的劍術套路便逐漸產生。 劍術套路源起何時無從考證,但其曆史無疑是很悠久的。 楚漢時著名的“項莊舞劍”故事就從側麵反映出這點來。當項羽謀臣範增想在鴻門宴上鏟鋤劉邦時,便策劃項莊借“軍中無音樂,請表演劍舞以助酒興”之名,趁機殺死劉邦。盡管這種真劍之舞是居心險惡的舞,但它畢竟透露出,劍是可以用來表演的,有一定的動作編排,因而具有套路的性質。從發展的角度觀之,這無疑進了一大步。 套路的形成與人們對擊劍技術在理論上的認識總結有密切關係。三國時曹丕在其《典論?自序》裏曾記下一件他本人親曆之事。一次他與久負善劍之名的奮威將軍鄧展等共飲,席間論及劍道。談論一久,同樣諳熟擊劍精蘊的曹丕發現鄧的劍論著實不怎麼樣。恰巧當時他們正在吃甘蔗,於是曹鄧二人以蔗代劍交手比試,結果丕三中鄧臂。鄧不服,求再試,丕又擊中其額。曹鄧二人先論法後鬥劍,曹丕能從理論上的破綻,窺知其虛實,生動說明當時擊劍理論已相當成熟。更重要的是,以蔗代劍切磋武藝的方式,不失表明古人習武較技已能朝著趨利避害的方向邁進…… 不過,在火器時代以前,擊劍運動無法擺脫戰爭中攻殺拒防的第一需要,因而很難成為意味純粹的體育運動。隨著鬥轉星移,劍終因火器時代的來臨,失去原有的軍事價值,但卻以此為契機,終於得以發展成為真正的體育運動了。

【古代射柳史話】

射柳,即用弓箭射柳枝,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射箭活動。又稱“鬐柳”、昔斤柳”、“紮柳”。射柳活動可以上溯到鮮卑、匈奴等北方民族古老的“林”祭祀活動,“林”即繞林木而祭,秋天無林木,則豎柳枝馳繞。1965年9月,在遼寧北票縣西官營子出土的北燕貴族馮弗墓中的130餘件鐵簇,皆為扁鋒,且箭杆纏以銀絲,顯然是一種禮器,是北燕時專用於射柳的箭,稱為“無羽橫簇箭”。 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大融合,射柳活動傳入中原。遼金時期,射柳發展為一種程式化的儀式,專用於祈雨祭祀,稱為“射柳儀”或“瑟瑟禮”。但射柳活動本身的性質並未改變,對射柳有嚴格的要求,一是射斷柳枝,二是馳馬接起射斷的柳枝,射術馬術上的要求都很高。並且還伐鼓助氣,增加實戰感。 到了宋、元時期,射柳活動擺脫了乞雨拜天祭祀儀式的束縛、成為軍事訓練的主要項目之一。宋、明時期,除將射柳作為平時軍訓手段以外,每逢端午節還把它列為慶典項目。進行表演、比賽。源於金代的端午射柳之俗,此時已定型為全國性的節令娛樂活動,而且射柳的形式和內容也大大豐富。如“藏鴿子葫蘆或盒內,懸之柳上,射中盒開,鴿子飛出,以此為樂”,等等。清代中葉以前,北京端午節慶之日,在天壇也舉行射柳活動,甚至一般節慶時也舉行。清葉葉以後,射柳活動才漸漸消失。

【古代舉重活動】

大力士和舉重在中國古代已有之。但開始用於軍事,不是用於比賽,也不用杠鈴。據《左傳》記載,在一次魯國軍隊和僵陽(今山東棗莊南)人作戰中,僵陽人大開城門,放進了魯國軍隊,而後放下了城門後的“千斤閘”,想要關起門來消滅魯軍,孔子父親叔梁訖雙手托起了千斤閘,救出了魯國軍隊。據說孔夫子也是個大力士,他能雙手舉起城門後的頂門杠。 漢代“百戲”中有“烏獲扛鼎”,是舉重入了雜技項目。將軍甘廷壽上陣能用手投十二斤重的石頭砸敵人,也算力氣不小。 唐代武則天創武舉,關於舉重的考試叫“翹關”,是要舉起一根長十七尺、直徑二寸半的棍子,舉起十次算合格。但要求有一隻手離棍子的一端不超過一尺,這是一種特別的舉重方法,隋唐時期舉重於此可見一斑。 除此,唐代宗時有“力能卷鐵舒鉤”的梁義,唐禧宗時有能身背一船,船上坐上二人,還能背著跳舞的王排優,這是屬於硬氣功一類的大力士了。 五代時有手使一杆別人舉都舉不起來,而唯獨他能動轉如飛的鐵槍王彥章,人送綽號“王鐵槍”。明初,江蘇太倉歐千斤有神力,“既老,嚐乘馬,遇橋,不進,臂挾馬趨過”(《太倉州誌》)。直到清末太平天國時期,還出現力舉幾百斤重的石獅子的僮族太平軍戰士覃貴福。他並且能將石獅置於膝蓋上,因而中過太平天國的“武狀元”。 以上隻是掛一漏萬地介紹我國古代的一些“大力士”和他們的舉重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