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知道,在我國古代,正月元宵前後,要舉行一種“牽鉤”的遊戲——拔河運動。 早在春秋戰國時,楚國為了攻打吳國,曾使用了一種一端帶有鉤子的拖繩,用來拖拉敵人的戰車和戰船。平時,即用此繩來訓練士兵“退則鉤之,進者牽之”。這種“牽鉤”的軍事訓練,即是拔河運動的最早形式。 到了唐代,拔河運動進入了興盛時期。大繩中立大旗為界,震聲叫噪,使相牽引,以隙者為勝,就者為輸。 神龍年間,唐中宗命其侍臣,在宮內梨園毯場,舉行過一次“禦前拔河比賽”。其一方為七宰相二駙馬組成,另一方由三宰相五將軍組成,比賽之中,有二老臣撲倒在地,竟氣喘籲籲半天不能直立於地,引得中宗大笑不已。 唐玄宗喜歡拔河,他舉辦的拔河比賽,據稱挽者至於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驚。為此,進士薛勝,曾寫了一篇《拔河賦》,來描述熱鬧的拔河競賽盛況。 民間的拔河活動則更為普遍。據記載,在襄陽(今南陽)一帶,常常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舉行正式的拔河比賽。古時拔河所用器材都很簡單。據《封氏聞見記》說最初用的是蔑繩,後改為大麻繩。在唐代這種麻繩長四五十丈,大繩兩邊各係著小繩索數百條,供拔河者手挽。

【遊泳史話】

遊泳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是深受人們歡迎的一項體育活動。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詩經?邶風?穀風》中就有“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遊之”的記載,遊泳的詞源即此。可見,在距今3000多年周代的人們已經掌握了遊泳的技能。 遊泳是怎樣產生的?古人已經認識到,它是出於勞動與生活的需要。《莊子?秋水篇》說:“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宋人蘇東坡認為,南方人之所以會遊泳,是因為“日與水居”,“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最終掌握了遊泳的規律,“得於水之道”(《日喻》)。同時,遊泳還是一種軍事技能。古代兵書《六韜》中就把“越深水,渡江河”列為“奇技”。 由於遊泳技能有著廣泛的用途,遊泳活動就不斷地得到發展。漢代古籍《淮南子》中已有了關於遊泳姿勢的記載:“遊者以足厥(蹬),以手柿(劃)。”漢魏時已有端午節舉行遊泳比賽的習俗。唐宋時,每年端午節在錢塘江舉行規模很大的遊泳比賽,“善泅之徒,竟作弄潮之戲。” 唐代有個跳水家曹讚,能在水中“回旋出沒變化千狀”。他可以在“百尺樁上解衣服投身而下,正坐水麵,若在茵席。”南宋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精於象棋,也愛好遊泳,每到暑天,就和象棋能手周子善去溪水遊泳,並“於水麵以意為枰,行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至於古代小說中描寫的許多遊泳高手,大多數也不是神話。 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觀潮”一節中寫道:“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紋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誇能。”這說明,當地群眾也有較高的踩水本領了。 古代羅馬帝國,曾禁止人們遊泳,並把遊泳者抓起來活活燒死。現在也有個別國家禁止婦女遊泳。而在我國古代也不乏男女混合遊泳的記載。

【滑冰小史】

公元1230年,宋朝皇帝“幸後苑觀花,作冰嬉”(見《宋史?禮誌》)到了元朝,冰上活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在《帝京歲時記勝》中描寫了人們在封凍的江河上滑冰的情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清政府已把滑冰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成立了“技勇冰鞋營”兵種。清朝野史還介紹了當時使用的冰刀:“以鐵條嵌於鞋底,作勢一奔迅如飛羽”。清中、後期,還曾把滑冰改變為供觀賞的娛樂活動,每到冬季還挑選能手1000餘人作各種項目的滑冰表演。鴉片戰爭後,外國冰刀及滑冰方法傳入我國。 解放前,有條件滑冰的人很少,更沒有舉行過全國性的比賽。據史料記載,隻是在北京、沈陽、長春和哈爾濱等搞過地區性比賽,參加者隻是一些學生。1943年2月,在解放區延安曾舉行過一次冰上運動會,項目有男、女100米和各項表演。 新中國成立後,北方的滑冰活動得到迅速普及。1957年我國開始參加世界滑冰錦標賽,取得男子500米第二名,1963年王金玉和羅致煥打破了世界男子全能記錄,羅致煥還奪得了1500米冠軍,王淑媛取得女子1000米第二名。

【龍舟競渡何時有】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瀚波飛萬劍,鼓聲劈浪聞千雷。”這是唐代詩人張說的一首敘述龍舟競渡的詩。 端午節龍舟競渡,相傳是為紀念公元前278年投江殉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遺俗。但這僅是傳說,實際上龍舟競渡並非屈原死後才開始盛行。 據《穆天子傳》記載,西周穆王時便有端午龍舟之俗。而在遠古時代,華夏族祖先以龍為圖騰,端午節便是古代華夏族人祭祀龍的節日。我國現代愛國詩人和學者聞一多先生曾找了101條古籍記載,發現吃粽子和劃龍舟均與龍有關,於是他聯係《說苑》和《國策》中有關吳越百姓“斷發紋身,以似龍子”的記載,進而推論出端午節原是吳越人民舉行圖騰祭的節日。而據西漢《越絕書》記載表明,農曆五月五日端午節是越國消滅吳國的紀念日,並開展龍舟競渡。誠如《江西誌書》雲:“……夜龍舟之戲,四麵多垂小燈,競渡如白日。”而在隋朝杜召卿所著的《玉燭寶典》中,則指出端午節龍舟競渡純係一種娛樂性節日活動。該書雲:南北朝時北方過端午節龍舟競渡,“在此罕有楫拯屈原之事”。 龍舟競渡作為一項既能娛樂強身,又能弘揚愛國精神的水上體育活動,幾千年來一直為百姓所喜聞樂見。

【龍舟競渡趣談】

晉太康二年,汲縣人盜掘魏襄王墓時得竹簡《穆天子傳》,卷五上有“天子乘鳥舟龍浮於大沼”的句子。該簡約成於戰國中期。此後“龍舟”便經常出現於各個時期的典籍中。戰國時期,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卒敗夫差而稱霸,越國水軍使用的戰艦,據說就是龍舟的前身。後來的龍舟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像龍的大型遊船,一類才是競渡使用的輕便龍舟。隋湯帝下揚州乘坐的龍舟,用幾十名“殿腳女”拉纖,船上飛閣流丹,窮極奢麗。宋代的龍舟更勝一籌。當時有一種雍容華貴的大型指揮船,船上建樓三座,扶梯上下,飛橋相接,船側有巨槳6隻,4人合劃一槳;尤妙的是,有些龍舟除去領船和舵手以外,劃槳者竟是清一色的年輕女子,彩衣映日,儀態萬方。 現代的龍舟大都船身狹長,前有龍頭,後翹龍尾,側繪尤鱗,劃行甚速。據聞閩浙的龍舟,以前都以幾種動物作為“護神”,如福州一帶便將猴神雕在船頭。因為龍舟比賽十分激烈,翻船落水的情況層出不窮,請“神”護船,無疑是為了祈福消災。舟上編製十分嚴格,槳手以外,還須公推出領船1人,舵手1人,另有2人坐在船中,一個司鑼,一個司鼓。閩浙各鄉,平時對龍舟愛護備至。節日前夕,從建在龍王廟外的船棚中取出龍舟,掃淨塵土,有時還要重新上漆,以迎奪標之戰。 龍舟以外還有鳳舟,這是一種像鳳的樓船。有別於龍舟者,是船體除彩繪以外,還裝有兩隻巨大的鳳翼,羽色斑斕,可以舒合升降。民俗以龍鳳合壁為吉祥之象,鳳船參賽,更顯得喜氣十足,為節日增色不少。 競渡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踏百草,競渡。”可見典籍裏的“競渡”比“龍舟”一詞出現得晚。 1982年商務印書館編纂出版的《辭源》釋“龍舟”:”民間端午競渡之舟,船飾龍形,故稱龍舟。”古代傳說五月五日地方競渡時也並非都用有龍飾的龍船。可見龍舟並非隻是用來競渡。競渡並非一定得用龍舟。 龍舟競渡這一名詞最早出現在唐代中期,即《全唐詩》中張建封所作的《競渡歌》裏。文中雖找不到完整的“龍舟競渡”字樣,但用“兩龍”來競渡,顯然是指龍舟競渡了。 龍舟競渡這一名詞在唐代出現是因為在此之前,龍舟隻能由皇家使用,老百姓是無權乘坐的。在唐初開明政治的情勢下,正是汨羅江一帶的人們首先將龍舟與原有的競渡活動結合起來,在端午日舉行龍舟競渡,以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從這一點出發,說龍舟競渡源自汨羅江,並非臆斷。 龍舟競渡是一場激動人心的奪標大賽。江上百舸爭流,夾岸觀者如雲,船中金鼓助陣,聲震雲天。傳統風俗,當賽程過半時,槳手便將鮮桃和糯米拋向江中。所祭之神有兩說、有說祭屈原者,有說祭曹娥者。 競渡當然是力的較量,但有時也要出奇製勝。爭先之法有兩種,或槳手先作速劃,隨後突然提槳減輕阻力,如此一提一放,圓轉如飛,舟馳似箭:或當兩舟並駕齊驅時、一舟逐漸偃旗息鼓,趁對手麻痹時突然加速。過去的競渡因缺少組織,傳統的陋習加上鄉民的愚昧,致使鬥毆事件時有發生。 龍舟競渡活動,過去於每年的上元(正月十五)、上巳(三月三)、孟夏(夏四月)、重九(九月初九)亦必有之,場麵竟不在端午之下。有不少地方的龍舟節多以水嬉為主,以技取勝,其旨不在奪標。如粵桂一帶便在競渡中摻入舞蹈,船員分為兩部,槳手以外,另有一排白衣人站在舟中,手執白旗,袖帶甚寬。龍舟飛駛時,但見旗隨槳動,長袖齊揮,飄然有淩波之態,謂之“郎當舞”。 古代有許多皇帝喜看龍舟競賽,史載南唐李後主勵精圖治,曾在競渡時擺駕江邊,以挑選健兒充實水軍。宋徽宗崇寧年間,曾開放開封金明池“與民同樂”。參賽的龍舟上百戲雜陳,或立高竿,或架秋千,或於兩舟間拴一纜索,健兒淩波往來,如履平地;更有於龍舟上疊羅漢者,三名壯漢踩肩而上,中間一人執旗而舞,最上者舉一飛輪,盡管舟行如飛,“羅漢”卻能幾立不搖,且頻頻表演各種花樣。明朝的天啟皇帝嗜觀龍舟競賽,當比賽白熱化時,竟高興得親自擊鼓助威。

【古代的田獵】

原始社會,田獵是我國原始人的必不可少的謀生手段,階級社會,田獵主要是作為一種娛樂和健身活動開展。並成為統治者練兵習武的手段。 古代的田獵主要有三種形式,步獵、車獵和馬獵。原始社會主要是步獵,春秋戰國時期車獵成為主要的田獵形式,這是由於當時車戰是主要的戰鬥方式,統治者利用車獵演習車戰的射、禦。騎射興起後,馬獵又取代車獵成為主要的田獵方式。

【古代禽戲】

禽戲,又稱“弄蟲蟻”或“弄百禽”。早在唐代就有專業藝人,訓練蛙、猴、鼠、鳥、龜、魚、蟻、繩虎等蟲蟻,表演的項目有鼠雀認字、猴呈百戲、烏龜疊塔、二魚鬥、蠅虎列陳、蟻舞和蝦蟆作法等等。 唐穆宗年間,長安有一位姓韓的藝人馴養蜘蛛200有餘,置一盒中。當樂師演奏《涼州曲》時,這些蜘蛛竟能縱橫成行,隨樂曲而作“胡旋舞”。 南宋高宗趙構在宮中親見一出《七室之戲》。一個大水桶內蓄養著龜、鰍、魚、鱉、蟹等7隻水族,藝人擊鑼呼其名,即有馴物上浮應招,並戴麵具上下戲舞,如是周而複始,趙構為之稱奇。 元人陶宗儀曾在臨安見《烏龜疊塔》,7龜依次大小,能疊成一塔狀。為此,陶宗儀筆述於《輟耕錄》二書,稱為民間一奇。 到宋元時,馴蛙表演十分精彩。據《輟耕錄》載:“蓄蝦蟆九枚,先置一小墩於席中,其最大者乃踞坐之,餘八小者左右對列,大者作一聲,眾亦作一聲,大者作數聲,眾亦作數聲。既而小者一一至大者前,點首作聲,如作禮狀而退,謂之蝦蟆作法。”可見青蛙訓練得極為成功。至清代,還有人依青蛙的大小,嗓音的高低寬窄,訓練出一個青蛙合唱樂隊,藝人按樂譜曲調以細枚輕敲青蛙的頭部作指揮,眾蛙即放開歌喉。“宮商詞典,悉然可辯”;抑揚頓挫,分毫不差。可謂別具一格了。 明朝的微型馬戲風行一時,蜂、蝶、蟻、螻皆入特技演員行列,節目有《呼喚螻蟻》等。民間藝人獻技於市,應天府城(今南京)街頭巷尾經常能見到微型馬戲表演。 清代最膾炙人口的是《螞蟻排陣》。藝人鋪一山川圖於地,放出紅蟻、黃蟻。兩隊螞蟻按圖所示各行其道,馬不相擾,蔚為壯觀。

【五禽戲】

有人認為,17至18世紀的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最先提出了“生命在於運動”這一名言。其實,早在東漢時期我國名醫華佗,就深刻地闡明運動的重要性。華佗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人體應該經常勞動和鍛煉,但不能過度。運動助消化、使血脈流通、不生疾病。好象戶樞由於經常轉動而不腐朽一樣。”華佗把自己的理論用於實踐,創造了一種模仿虎、鹿、熊、猿和鳥五種動物的動作進行鍛煉的“五禽戲”。他說,通過做“五禽戲”,使身體出汗,汗出多了,身體自然就會輕鬆,食欲也就隨之增加。這樣,疾病就會消除。吳普按照華佗的方法去做,果然效果很好,到90多歲時,還耳聰目明,牙齒堅硬。 五禽戲與現代體操的差別是有無氣功,五禽戲是一種結合氣功的肢體運動,而今天的體操則沒有氣功。經驗證明,結合氣功鍛煉能有較顯著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