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禽戲】

華佗“五禽戲”盡人皆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劉安的“六禽戲”。劉安生於漢文帝時代,自幼勤奮好學,文武兼備,很受漢文帝的器重,他一生著作頗多,其中有《淮南子?精神訓》一書,“六禽戲”的文字就記錄在這本書上。“六禽戲”的各式動作為:熊經——練身功,鳥伸——練腰功,鳧(即野鴨)浴——練腰功,〖HTXL〗蹷〖HT〗(即猿)蠼——練臂功,鴟(即貓頭鷹)視——練眼功,虎顧——練手功。通常是將“熊經鳥伸”兩式連稱,均可作古代導引的代名詞。後來華佗認為鳥伸與鳧浴的作功相似,故刪略一式,便為“五禽戲”。 遺憾的是,華佗的“五禽戲”文圖原稿早已亡佚,後明代道家所作《赤風髓》,加以整理歸類,亦不能完全符合華佗倡導的“五禽戲”。在《淮南子?精神訓》中的記述,也僅僅是羅列術名和提要。有幸的是,據考古學家精心考釋,出土的西漢文物中已有44幅導引圖,若能在殘片中再拚湊4幅,就很有可能是“六禽戲”由八式連綴而成的六套八段功分解圖。

【鬥蟋蟀】

蟋蟀又名促織、蟲王孫、蛩(音qiong),北方俗稱“蛐蛐兒”。其鳴聲唧唧,雄的好鬥。有關記載,遠至先秦,近至民國,屢見於好事者筆墨。《詩經》中即有“蟋蟀在堂”之句。 把養鬥蟋蟀當成一種娛樂,至遲在唐代就已經開始。那時候,一到秋天,宮廷妃妾把蟋蟀放到小金籠中,置於枕畔,夜間欣賞其聲。上行下效,民間亦多有如此做的。南宋有個宰相叫賈似道,凶橫暴戾,禍國殃民。他用黃金、象牙琢刻成蟋蟀籠,收集許多蟋蟀,置於西子湖傍別墅之中觀鬥,所謂“萬金之資,付之一啄”。明朝宣德年間,皇帝公然下旨,向民間索取蟋蟀。清代蒲鬆齡《聊齋誌異》中的小說《促織》,諷刺的即為此事。適應這種需要,有關蟋蟀的種類識別、鬥法的各種各樣的專著,也紛紛出籠。公元1931年李石孫纂輯的《蟋蟀譜》共12卷,描述的蟋蟀種類多達117種,對其飼養、論形、鬥法、治病等都有較詳細的闡述。 鬥蟋蟀,如果像養鳥、釣魚、種花一樣作為群眾的業餘愛好,自然無可厚非。但如果以此為賭博的手段,以小小蟋蟀而導致悲劇,則曆史的經驗,不能不值得借鑒。

【鬥鴨、鬥鵪鶉】

禽雀相鬥,是一種傳統遊戲,人們熟悉的是鬥雞,鮮為人知的還有一門鬥鴨之戰,唐韓〖HTXL〗罖〖HT〗詩有:“池畔花深鬥鴨欄,橋邊雨洗藏鴉柳。”溫順而犀鈍的鴨子亦能振羽相鬥,決非無中生有。西漢初期,魯恭王劉餘除了好鬥雞、鬥鵝、鬥雁外,還醉心於鬥鴨,他為了供養這些動物,每年糜費穀物竟達二千石。《三國誌》的陸遊傳中記載,當時的吳國君王孫策就對鬥鴨很感興趣,打算建造一座精巧別致鬥鴨欄,大將陸遜立即阻止道:“君侯宜勤覽經典,用此何為?”在同書中還說曹操的兒子曹丕更是鬥鴨入迷,他不顧禮儀,竟派使者來吳國索求鬥鴨,臣子都勸孫權勿與,可孫權工於心計,仍如數給之,盼望對方鬥鴨而荒政,可乘機攻破之。西晉太康年間舉秀才的蔡洪,是一位玩鬥鴨的行家。他寫了一篇《鬥鳧賦》,認為羽類相鬥之戲中最精彩的莫過於鬥鴨了。 六朝人的鬥鴨之風影響了隋唐。隋代,丹青手們在畫中描繪了鬥鴨的生動場麵。當時的士大夫藏有不少這類鬥鴨圖。到了唐朝,唐帝王宗室如唐太宗之子齊王礻右等都是鬥鴨迷。正史也有關於唐太宗第五子齊五李礻右“喜養鬥鴨”的敘述。唐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亦作有《鬥鴨賦》一篇。自唐代起,“鬥鴨”事開始入詩。“江山春來早可觀,巧將春物妒餘寒。水苔共繞留烏石,花鳥爭開鬥鴨欄”。這是最早提及鬥鴨的詩,作者是初唐詩人張說。 唐詩:“采茶尋遠澗,鬥鴨向春池。”有人以為鬥鴨一般是放在池水中進行的,宋詞:“綠水橋邊鬥鴨欄”,“鬥鴨欄稈獨倚”,又似乎說鬥鴨也像鬥雞一樣地圍圈在平地上開戰。至於到底怎樣鬥法,史書沒作詳盡的介紹,隻記載了不少有趣的鬥鴨軼聞,《南史?王僧達傳》雲:有名的文學家王僧達是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女婿,又被文帝看中當了太子舍人的要官,可因為喜歡去街頭看平民鬥鴨,疏忽了政事,被有司撤了職。更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名勝古跡還因鬥鴨遺風而得名,如《嶽陽風土記》雲:“臨湘鴨欄磯,建昌侯孫慮鬥鴨之所,與白螺山相望。” 明清以後,史料中已很少再有這方麵的記載。 鬥鵪鶉,是北方民間非常盛行的一種鬥動物的遊戲。《清稗類鈔》載:唐玄宗時,西涼人進獻鵪鶉,能隨金鼓節奏爭鬥,宮中養以為戲。清朝的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說:“膏粱子弟好鬥鵪鶉,千金角勝。”鬥鵪鶉又叫“咬鵪鶉”,通常是春節以後的樂事。為什麼會咬呢?這就是“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道理,鵪鶉餓了,它們必定爭食,為了爭食,它們才會打起來。鬥鵪鶉一定是在早晨舉行的,因為早上它們肚子餓了。一旦哪隻鵪鶉鬥敗了,那麼它再不敢與任何一隻鵪鶉鬥了。

【鬥草漫話】

鬥草亦稱鬥百草。顧名思義,便是以各種花草相比鬥來決定勝負。據說在夏代,初民們便已有每年五月初五到郊外采藥的習俗。傳為夏代曆書的《夏小正》上說:“此日蓄采眾藥,以蠲除毒氣。”後來,五月初五形成了節日——端午節,采藥便成為端午節中的一項重要活動。在采藥過程中,看誰采得多,誰的植物知識豐富,鬥草遊戲也就產生了。不過,這一遊戲最初不叫鬥草,而叫成“蹋百草”,南朝梁宗檁《荊楚歲時記》曰:“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四民並蹋百草戲之。”鬥草一詞始見於唐韓愕《歲華紀麗》曰:“端午,結廬蓄藥,鬥百草。”白居易《觀兒戲》詩曰,“撫塵覆鬥草,盡日樂嘻嘻。”據有關史料記載。鬥草在唐代是很普遍的,上自王公大臣、文人墨客,下至黎民百姓、男女老幼無不樂於此道。入宋以後,鬥草風習益盛,時間也不再隻限於端午。元、明、清三代亦如此。” 古代鬥草主要有兩種鬥法。一種可稱為“文鬥”,眾人采到花草後聚在一起,一人報出自己的花草名,其他人各以手中的花草來對答,當一個人報出的花草名其他人都對答不上時,這個人就贏了。《紅樓夢》第六十二回中對這種鬥法有詳細的描寫。另一種可戲稱之為“武鬥”。兩人持花草相對,每人兩手各持一草或花莖的一端,並使雙方的草莖相勾搭,然後用力一拉,誰的草莖被拉斷為輸,不斷者為贏。在故宮博物館的館藏中,有一幅清代宮廷畫家金廷標的《群嬰鬥草圖》,形象地反映了“武鬥”這一種鬥草遊戲。鬥草是古代人一項喜聞樂見的有益而又有趣的遊戲,通過它可辨識花草植物之名,增長植物知識。

【釣魚詩話】

有人說:“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藥補。”更有詩雲:“吃魚沒有釣魚樂,樂在其中無法說。身體健康百日釣,老叟此時最快樂” 作為一個詩的國度,我國曆史詩人歌詠釣魚的詩,自然為數不少。“七尺青竿一丈絲,菰蔣葉裏逐風吹。幾回舉手拋芳餌,驚起沙灘水鴨兒。”這首唐人絕句,描繪了在岸邊釣魚,甩線嚇飛水鳥的情景,飽含詩情畫意。“萍開風起水生紋,一葉飄然泛夕曛。魚在綠波竿在手,船頭開坐看秋雲;:這首清人七絕,抓住在船上釣魚者悠閑自得,仰望彩雲的鏡頭,加以描寫,主動有趣。唐人胡令能的《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人。”儼然是一幅天真爛熳的兒童情態畫,把山村兒童略帶稚氣的特征,生怕路人的問話驚動魚群的神態,勾畫得栩栩如生。唐代詩人司空曙的《江村即事》:“釣罷歸來不係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則是通過對江上釣魚者“釣罷歸來不係船”這一細小動作及其心理活動的描寫,使釣者悠閑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寧靜優美的景色躍然紙上,這類頗有情味的詩,不勝枚舉。 以垂釣為題材的詩篇,往往還另含深意,別具匠心。有一首唐儒友的《釣》,共三節:“潔白的尼龍線,/係著誘惑和欺騙,/時間和耐性,/埋伏著屠戮的心願。”“豈止是低級動物/可悲的下場;/一切的貪婪者,/能不從中得到借鑒?”“一個渴求滿載而歸,/一個企圖飽嚐香甜;/滿載而歸的心花怒放,/飽嚐香甜的將受熬煎。”這哪裏是寫釣魚呢?分別是在寫人,在向一切貪婪者敲警鍾。另一首題為《釣魚謠》,全詩隻有四句:“直鉤垂釣你別笑,/魚兒排隊把鉤咬;/不是太公本事大,/一枚大印手中操。”這也是以釣寫人,以魚喻人,隻不過是旨在揭露和抨擊以權謀私的卑劣行徑。兩首詩異曲同工,均發人深思。

【釣魚趣錄】

釣舟——指專作釣魚的漁船; 釣車——指釣魚竿上,用來纏繞釣線的小車輪; 釣星——指古時候傳說的一種妖怪名稱; 釣竿——指釣魚的竹竿,二指一種樂曲名; 釣船——意義與“釣舟”相似; 釣絲——指釣魚竿上係著的釣線,還指四川產的一種釣絲竹; 釣台——也稱“釣魚台”,指古人曾釣過魚的古跡之處,全國計有10多個; 釣碣——指水中露出水麵而又便於垂釣的石頭; 釣餌——指能誘魚上鉤的食物,也比喻為一種利誘; 釣磯——指釣魚時所坐的岩石; 釣鼇——指抱負遠大或舉止豪邁,二指酒令之一種; 釣魚山——特指四川合川縣東部的河邊之山; 釣魚城——特指釣魚山上的文物古城之舊址; 釣名——指弄虛作假,獵取功名; 釣卷——指提取或調閱文卷、案卷的別稱; 釣奇——指以小惠而釣取大利的一種手段; 釣國——指以己之才華,求用於國家; 釣遊——指小時候曾釣魚玩耍的故鄉; 釣橋——即“吊橋”,指城門外壕溝上的護城橋; 釣詩釣——古人指酒。因酒能釣起詩興; 釣鼇客——古人(如李白等)喜歡以釣鼇客自稱,以寓其豪放之氣者。 釣魚是一門學問。在漫長的歲月中,我國人民積累了豐富的釣魚經驗。像“春釣青,夏釣蔭,秋釣潭,冬釣深”;“春釣雨霧,夏釣早,秋釣黃昏,冬釣陽”;“深水釣邊,淺水釣淵”;“魚怕噪,人怕鬧,安安靜靜才好釣”等諺語,便是釣魚經驗的概括,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告訴我們,既要掌握時令季節的特點,注意不同魚類的特性,也要注意選擇適當的地點和講究垂釣的方法。總之,善釣者必須重視天時、地利、人和,將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有好的收獲。

【名人釣趣】

我國悠久的垂釣曆史,可以追溯到漁獵時代。最早的釣魚者,當推從漁獵時代向農牧時代過渡時期的舜。他聰穎、精幹、勤奮,年青時任地區首領期間,他曾手持釣竿,以釣充饑,沿途巡視,不受賄賂,為老百姓辦了許多好事,促進了生產發展,後繼承了堯的帝業。 西周盛行釣魚。據說周穆王東征途中在深水邊釣魚;西征時在黃河畔垂釣,同時飽覽古木參天的景色。 莊子善釣,名揚四海,今山東鄄縣城就留有莊子的釣魚台。孔子養生有素,精神豁達,十分喜愛釣魚,他曾明確提出“釣而不網”,即主張釣魚,而不用張網捕魚。 屈原在湖南桃江縣城關桃穀山花園洞讀書時,曾垂釣於天向台,傳說範蠡帶著西施乘舟至洞庭湖的釣洲時,突遇大風,曾停泊在此釣魚。戰國的魏王與寵妃龍陽君,就醉心於釣魚,且時常泛舟共釣。 漢朝大將韓信,年輕未出仕時,曾在家鄉以釣魚饣胡口,今江蘇淮安縣北就有韓信的釣魚台。漢昭帝對釣魚達到入迷程度,曾在琳池南營建了豪華的桂台,三秋時節,終日在樓台下乘舟垂釣,通宵達旦,廢寢忘餐。東漢嚴子陵,辟居疏野,不聞政事,隱居故裏不出。曾垂釣於浙江桐廬縣城之西的富春江。 三國時,魏王曹操雖南征北戰,卻對釣魚很感興趣;吳主孫權與其妻潘夫人人曾進行遊釣,今湖北武昌縣就有孫權的釣魚台。到了隋朝,隋煬帝本人就是有名望的釣魚愛好者。 唐代文學家韓愈,熱愛釣魚活動;而柳宗元更是熟悉此道,他深知釣魚的高尚情趣,因而寫出了千古絕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宋代是釣魚活動開展得最活躍時期,宋真宗、宋仁宗,常在春天召開賞花釣魚賦詩宴會,君臣一起垂釣,盛況空前。宋代文學家蘇東坡、陸遊,歐陽修,都特別喜愛釣魚活動。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喜歡釣魚,但因技藝太差,麵對一汪碧水,總是釣而無獲,為此還怏怏不樂。風流才子解縉,有一次陪同明太祖到禦花園的池塘去釣魚。解縉技術高超,魚兒不斷上鉤;而明太祖卻一無所獲,不免十分掃興。為了安慰明太祖,解緒恭敬地說:“皇上,別看魚兒小,它們都是懂得禮節的呢!”明太祖不明其意,問道:“何以見得?”解縉說:“這是真的,有詩為證。”說罷,便吟一首:“數尺絲綸落水中,金釣一拋蕩無蹤。凡魚不敢朝天子,萬歲君王隻釣龍。”明太祖一聽,轉憂為喜,連聲說道:“原來如此!” 及至到了清朝,釣魚進入繼往開來的時代。乾隆帝下江南時,曾垂釣於江蘇揚州瘦西湖小金山之西;喪權辱國的西太後,曾垂釣於北京萬壽山東麵的觀魚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