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毽子】
踢毽子,是我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它曆史悠久,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已經出現,據文史家考證,漢代畫像磚上就有踢毽者的形象。唐宋時,踢毽子更加風行。技巧也更高超。北魏時,有12歲小兒能連續反踢500次。唐朝有個20歲的惠光,在天街進柱上踢毽子,也可連踢500次。宋人高承的《事物紀原》載:“今月小兒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呼為毽子,三五成群走踢,有裏外廉、拖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名色,亦鞠之遺事也。” 作為一種民間體育活動,踢毽子有比其它體育活動更多的優越性,它不擇場地,不分男女,不需花錢買玩具,因而流傳很廣。在我國,塞外承德有“踢毽之鄉”的美稱,幾乎家家有毽,人人會踢。南國廣東也有所謂毽子會之類的遊藝活動。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說:當年廣州,每逢元宵節,“晝則踢毽五仙觀,毽有大小,其踢大毽者市井人,踢小毽者豪貴子。”據說河南少林寺的和尚,還曾把踢毽子作為一項練武的輔助功。 解放後,北京有個雜技演員譚俊川,78歲時,一口氣能踢6000多個,有32種變化動作。他還能用膝頭踢、腳底踢、正踢反踢、前踢後踢,又能用頭頂和鼻尖動作編成一套套花樣,毽飛人舞,矯健多姿。天津的周占元,能把4個毽子踢到頭頂的4個小碟子裏去,還兼做花樣動作。
【跳繩】
跳繩是一種有益的古老遊戲。 跳繩,古稱“跳白素”,在我國民間流傳已有幾千年的曆史了。早在南北朝時期,跳繩已作為“祛病延年”的娛樂活動而盛行。每逢農曆正月十六,在黃河流域的農村中,都要進行兒童跳繩比賽,勝者有獎,絆繩者要受罰。明末清初,跳繩有了進一步發展,當時北京一帶有元宵節跳繩的風俗,而且跳繩的速度快如白光。
【秋千】
秋千也作革秋革遷。據《古今藝術圖》記載:“革秋革遷,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走喬者。”山戎是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少數民族,蕩秋千,是這個民族的一種遊戲。山戎族人最早是在栗子樹上借鉤子攀枝爬行蕩漾,由此而產生秋千。當時拴秋千的繩索為結實耐用,多用獸皮製作,故秋千古為革秋革遷,用“革”旁。 秋千在我國中原地區流傳較早,傳說齊桓公伐山戎,看到秋千便把這種遊戲帶了回來。南朝時宗懍著《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春時懸長繩於高木,士女衣彩服坐於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革秋革遷”這一段說,春天把長繩拴在高大的樹木上,士女穿上鮮豔的衣服坐在上麵,而後輕輕推拉,使它蕩漾在空中,這種遊戲就叫打秋千。到唐時宮中每年寒食時節競架革秋革遷,嬪妃宮娥戲笑為樂,唐玄宗呼為“半仙戲”。 在《山東誌書》中有很多關於秋千的記載:“新城縣:清明前一日墓祭,至日……出郊革秋革遷蹴鞠。”“堂邑縣:清明士女戲革秋革遷名擺疥。”“新河縣:清明日,男女皆插柳枝各祭先壟。是月家置革秋革遷為戲,謂之釋閨悶。”《濟南府?府誌》載:“季春三月……清明插柳……婦女寧歸作革秋革遷戲,士女盛飾結伴遊春。”可見清明前後蕩秋千成為古代婦女傳統的遊戲。古人認為蕩秋千可以“擺疥”,即祛除疾病;還可以“釋閨悶”,使深閨婦女能夠得到消遣的機會。 在古人的詩詞和其他文學作品中,有不少關於婦女蕩秋千的描寫,宋歐陽修《浣溪紗》“綠楊樓外出革秋革遷”和南唐詞人馮延巳《上行杯》中,“柳外革秋革遷出畫牆”皆是詠秋千的名句。從下麵兩首詩中,更又窺見秋千活動影響之深廣:“滿街楊柳綠似煙,劃出清明三月天,好似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革秋革遷。”“笙歌蕭鼓沸春濤,耳回難禁應接勞。院落革秋革遷誰氏女,彩繩擲起過牆高。” 由此可見,秋千這種具有悠久曆史的遊戲,寒食清明時節最為風行,雖然幾千年在形式上沒有大變化,但它傳入中原後,便世世相襲,融進了中華文化之中。 關於秋千的起源還有一說,說是源於漢武帝時宮中祝壽之辭,本為千秋,取千秋萬壽之義,後倒讀為秋千,又轉為革秋革遷,此說附會的成分恐多,附錄備考。
【古代圍棋】
圍棋,本是我國傳統棋藝之一,它比象棋出現得更早,至少已有2500多年曆史,由於傳到日本和歐美各國,現已成為國際性的棋藝。 圍棋何時發明?何人發明?1600年前的古書《博物誌》說是堯創造以教其子丹朱。又有人說是舜發明以教其子商均。這些都是傳說,並不可靠。迄今發現的有關圍棋的最早的文字是《左傳》中以轉棋來比喻衛國國政的記載,說的是公元前559年的事情,距今2500多年了。2400年前的古書《論語》和2300年前的古書《孟子》都提到圍棋(當時叫“弈”)。據此看,圍棋曆史有2500年以上,是不會錯了。至於圍棋傳往外國(以傳往日本為例),也有1000年以上。 圍棋在古代頗為風行,文人學士,封建帝王、戰將謀士,以至才人淑女、僧尼黃冠都常以弈為尚。中國向有琴棋書畫並稱之說,可見圍棋已成為傳統文化的一環。漢朝班固寫下《弈旨》流傳至今。魏晉南北朝時,是圍棋史的重要時期,是一個普及與提高的時期。劉宋時曾舉行全國性的圍棋比賽,選拔出278個圍棋高手。宋明帝還為棋家設置官署,授以俸祿,梁武帝蕭衍就親自撰寫過《棋經》,我國現存最早的圍棋著作是從敦煌石室發現的北周時期的手抄本《棋經》,記載了當時的圍棋規則和棋藝。由於圍棋奧妙無窮,唐詩人皮日休誇張他說隻有神仙才能發明它。唐時日本的圍棋高手慕名到中國來訪名宿“手談”(圍棋對弈也叫“手談”)。唐詩人杜甫、杜牧,宋詞人蘇東坡都有詠圍棋的詩句。南宋出現了有理論、有經驗、有指導的係統圍棋著作《忘憂清樂集》。元代大儒虞集曾這樣論述圍棋:“有天地方圓之象,有陰陽動靜之理,有星辰分布之序,有風雷變化之機,有春秋生殺之權,有山河表裏之勢,世道之升降,人事之盛衰,莫不寓是。惟達者能守之以仁,行之以義,施之以禮,明之以智……”清王朝的前期,曾是中國圍棋高手倍出的時代。黃龍士、徐星友、施襄夏、範西屏的棋藝至今仍為中外人士稱道。 我國的圍棋著作,以清代施定庵所著的《弈理指歸》為最著,但辭義深奧難解。後來,錢長澤重編為《弈理指歸圖》”成為研究圍棋的專著,而前者失傳了。從清中葉以後,民國以至解放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棋手的水平與日本棋手的水平有很大差距。60年代初,當時任副總理的陳毅號召圍棋界10年趕上日本,並於1962年親自擔任新成立的中國圍棋協會的名譽主席。從此,中國圍棋開始取得長足的進步。
【圍棋之最】
我國圍棋,說到有文字可據的記載,最古老的是《論語》、《左傳》、《孟子》這三本書。它們都以圍棋比喻、說明做其他事情的道理。 1我國現存最早內容較全麵的圍棋專著是北朝北周時人著的敦煌卷子寫本《棋經》。 2我國最早的圍棋局譜是宋人輯的《忘憂清樂集》中的第一局“三國吳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麵”。 3我國最早的圍棋公弈局譜是宋人輯的《忘憂清樂集》中的《四仙子圖》。據《玄玄棋經》記述:“元〖HT5”,7〗礻〖KG-*3〗右〖HT〗九年,劉仲甫、王君玉、楊中和、孫〖HT5”,7〗亻〖KG-*3〗先〖HT〗相遇於彭城市樓,正當積雪初晴,四人乘興相約下合,一局以留紀念。”局譜標明四人著子的次序,並有殺子填路的記載,說明用“數空”計算勝負原是中國古法。 4我國最早見存的圍棋術語是南朝梁武帝的《圍棋賦》雲:“車廂井欄,……亦在今之可觀。”其中“井欄”二字即是。 5我國圍棋等級製度始於南朝梁武帝時期。《南史?柳元景傳》記載:“梁武帝好弈棋,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優劣,為棋品三卷。”北宋張擬的《棋經十三篇》列九品名為:入神、坐照、具體、通幽、用智、小巧、鬥力、若愚、守拙。 6我國最早把圍棋和兵法相提並論的文字記載是東漢桓譚所著的《新論》:“世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也。” 7我國最早到國外留學的圍棋手是近代的顧水如(1892-1971年)。他年輕時東渡日本。學成回國,以所習日本新式著法和人對局,並在《時報》上宣揚棋道。 8我國最早的圍棋定期刊物是1922年由成都圍棋俱樂部編輯出版的《弈學月刊》。
【圍棋別名】
圍棋的別名很多,並都有來曆。比如,有人稱它為“方圓,是從圍棋盤和圍棋子的外型來說的。梁武帝蕭衍的《圍棋賦》裏就有“圓奩(古代盛梳妝用品的器具,亦泛指精致而輕巧的小匣子,如棋奩)象天,方局法也”。有人稱它為“忘憂”、“手談”及“坐隱”,是從弈棋的特點來說的,兩人對坐,專心致誌,忘記了煩惱和憂愁。其典出自班固《弈旨》裏的“樂以忘憂”。兩晉時講玄學,好清談,崇尚虛無。而圍棋甚為玄妙,變化無窮,深不可測,頗符合士林間名流們的脾胃,故又把“清談”變為“手談”。《世說新語》說“支公以圍棋為手談”。《語林》說王中郎“以圍棋為手談”。手公、王中郎(名王坦之)都是晉朝的善弈者。《續博物誌》還說王中郎“以圍棋為坐隱”,清王世貞《宛委餘編》說:“王中郎之坐隱,支道人之手談,雅語也。” 圍棋還叫“黑白”、“烏鷺”。這是從圍棋棋子的色彩來說。唐?張喬詩雲:“黑白誰能用入元,千回生死體方圓。”宋王安石詩雲:“戰罷兩奩收黑白,二枰何處有虧成。”烏鷺創始自日本,也是由黑白二字推衍而成,因烏鴉色黑,鷺鳥色白,象征黑白二子。 圍棋又稱“爛柯”,是根據神話故事王質觀仙人弈,一局未終,“所執伐薪斧柯已爛朽”的事而起名。 另外,根據圍棋盤上縱橫交叉的線條,猶如河網、地圖一般,有人又給圍棋起名為“河洛”、“吳圖”。如唐?杜牧詩雲:“絕藝如君天下少,閑人似殘世間無。別後竹窗風雪夜,一燈明暗複吳圖。”(《送國手王逢》) 古代多用玉石做棋子,以楸木製棋盤,“枰”,亦為棋盤,故“楸枰”是圍棋盤的代名詞,人們也把“楸枰”、“玉楸枰”稱為圍棋。如此等等,可見圍棋至少有以上10個別名,所以,它和其他體育項目相比,甚至和所有的事物名稱相比,其別名之多,恐怕也足堪稱“世界第一”了。 在曆代文人的詩詞中,圍棋的別名經常出現,不足為奇。有意思的是,明代才子解縉曾用以上10個圍棋別名作過一首七律詩,幾百年來,為人們所傳頌:“雞鴨烏鷺玉楸枰,君臣黑白競輸贏。爛柯歲月刀兵見,方圓世界淚皆凝。河洛千條待整治,吳國萬裏需修容。何必手談國家事,忘憂坐隱到天明。”這首詩是他不滿明成祖整日沉溺弈棋,不關心人民疾苦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