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在中國的發展已有2000多年曆史,它在棋盤上所產生的複雜變化,即便是當今先進的科學技術仍算不出來。 圍棋棋盤是由縱橫各19路共361個交叉點所組成。下棋的雙方輪流每次隻能下一個子,而每次落下去的子下在哪個交叉點上都是任意的。因此,圍棋盤上的每一個交叉點都有可能出現下黑子或白子或空著不放子的三種情況。即一個交叉點有黑、白、空三種變化可能: 兩個交叉有3×3的二次方的變化可能。 三個交叉有3×3的三次方變化可能。 361個交叉就有3×3的361次方變化可能。 圍棋變化的概數是一個173位數的正整數,用現代數學的寫法1×10的172次方,是個大得驚人的天文數字。如果用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大型電子計算機來計算,我們假設此計算機每秒鍾可計算1億次,那麼,一個月估計可計算25.9萬億次,一年估計可算10的17次方,1萬年可計算10的21次方,1億年可計算10的25次方……而要完成計算10的172次方,該需要多少時間啊!如果進一步探討,就會知道這個變化數還是不完全的,因為圍棋對局中如果遇到“打劫”,就會在一個交叉點上反複出現黑、空、黑、空(或白、空、白、空)的情況,這種反複甚至多達10次以上。這樣,每個交叉點上的變化,就有三個以上的可能,如果一個交叉點上的變化有了四個可能,全局變化的概數是218位正整數,如有五個可能,全局變化的概數是253位整數……這還沒有加上提子(吃掉對方的子,從棋盤上拿走)以後再下子的變化數等。因此。圍棋的實際變化數要比上麵的計算還要大得多。

【段位?棋品?職官】

圍棋“九段製”是怎麼來的呢?我國古代品評人物有九個等級。《漢書?古今人物表》把古今人物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國魏司空陳群始定九品之製。在群縣設中正評定人材高下,分為九等,即“九品官人之法”。古代職官也分九個等級,周代官有九等之命,從魏晉開始,立九品之製,從一品至九品,定官吏的大小高低,曆代王朝沿襲不廢。古代品評書畫藝術分神品、妙品和能品,其源出南朝梁庾肩吾《書品》的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共為九例),稱為“三品九等”或“三等九品”。曆代書畫評論家多承此說。 在我國古代,圍棋棋手的等級稱為“棋品”。因受人品、官品、書品”、“九品製”的影響,故棋品也設“九品製”。晉?範汪撰有《棋九品序錄》,南北朝王抗、褚思莊、柳惲都著有《棋品》。柳惲還將當時棋藝登格者共278人,等其優劣,分級排定。“九品”名稱,最早見於北宋張擬的《棋經?品格篇》:“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門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明清兩代,圍棋等級分為國手、二手、三手、四手,國手有大家、名家之分,其餘各手又分先後,也近似於九等。 近代學者黃俊在他所著的《弈人傳?例言》中說,“六朝品棋,褚思莊品於宋,王抗品於齊,柳惲品於梁。張擬著經,分為九品。明清以來,有國手、二手、三手、四手之分。每手又分先後,略近九等。日本效之,稱為九段。”

【古代女圍棋手趣話】

古時宮廷後妃大都善弈。史書上最早記載陪伴皇帝下棋的是戚夫人,《西京雜記》上說:“戚夫人侍高帝,於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戶竹下圍棋。”據說八月四日這一天幾乎成了漢宮內的“圍棋書”,大概是托福於戚夫人吧。楊貴妃也是通曉圍棋的棋手,《酉陽雜俎》記載:“上夏日嚐與親王棋,令賀懷智獨彈琵琶。貴妃立於局前觀之,上數枰子將輸,貴妃放康國犭咼子於坐側。犭咼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看來貴妃洞察棋局輸贏,賣弄乖巧,救了唐明皇一“命”。 古代中下層女子下圍棋,自是另外一番景象。杜甫《江村》詩:“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夜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何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她們在對弈中自得其樂。事實上,在封建社會,女子們隻能在閨閣內下棋,外出“比賽”,猶如木蘭從軍之難。據《南齊書?謝傳》記載,有位名叫婁逞的女子,善弈圍棋,粉黛中已無對手。那時的女子不能“拋頭露麵”,心高手傲的婁逞心生一計,女扮男裝,混入上流社會,與男子下圍棋,並被任命為揚州議曹從事。可是好景不長,她終於被人們發現是一位喬裝女子。後來皇帝下了一道聖旨,將她遣送回鄉。 南宋時期,我國又出現了一位女棋手沈姑姑。據《太平清話》記載,沈姑姑因棋藝高超,受命在內廷奉職。在明代,有一位叫薛素素的女圍棋手。據《紅樓夢新證?文物雜考》記載,薛素素是蘇州人,多才多藝,棋、詩、書、琴、簫、繡等無一不工,有“十能才女”之稱。薛素素是明代唯一有史料記載的女棋手。 還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民間女棋手。據《集異記》記載,唐朝有個大名鼎鼎的圍棋手王積薪,也常中宮中和唐玄宗下棋。安史之亂時,王積薪隨唐玄宗逃往四川。途中,他的住宿之處常被一些大官們搶先占用了。有天夜裏,王積薪無處棲身,恰巧碰到民間有婆媳兩人在下圍棋。王便和她們談論圍棋,竟忘了困倦。據說,王積薪的絕招“鄧艾開蜀勢”,便是從那婆媳那裏學來的。

【十九路圍棋始於何時】

我們現在通用的圍模盤是19路361個交叉點,已經發現的古代圍棋史料和著作中,所有的棋譜也都是19路的。 但是,古人使用的圍棋並不都是19路的。1954年,在河北望都東漢墓中就出土了17路289點的圍模盤;1971年在湖南湘陰唐墓還出土過15路的圍棋盤。據說,現在我國西藏地區還在采用17路的圍棋。可見,圍棋的路數有一個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 那麼,19路圍棋到底始於何時?敦煌寫本《棋經》內載有“三百一十六道放周天之度”的句子。其中“三百一十六道”顯然為“三百六十一道”之誤。據成恩元先生考證,《棋經》是北周時期作品。那麼,《棋經》就成了北周時期已普遍流行19路圍棋的確鑿證據。再早些,晉人蔡洪的《圍棋賦》中有“算塗授卒,三百為群”的詞句。可把“三百”解釋為19路棋實距中所下的著數。這樣看來,在晉代就已出現了19路圍棋與17路圍棋並存的局麵。可見,19路圍棋的出現,不會晚於晉代。

【圍棋“雲子”好】

“雲子”又稱“永子”,它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民間傳說是呂洞賓教一貧苦農家孝子,利用永昌盛產的瑪瑙和琥珀製造棋子,賣錢養母。從此,代代相傳,精巧絕倫。“雲子”質地細膩玉潤,堅而不脆,光不刺目;平放在棋盤上黑白本色,拿在手上對光照看,白子呈翠綠淡黃色,黑子綠中有藍,藍中有綠;冬天捏子手感微暖,夏天捏子手感清涼,是棋中珍品。舊中國手工藝人把工藝配方視為傳家寶,產量極少,40年代後期已瀕臨絕跡。 昆明雲南圍棋廠,出乎意料竟是個校辦小廠,場地在昆明市第十二中學一隅,不足200平方米。車間裏放置了三個燒料爐,爐內溶液翻滾,不時泛起白光,工人戴著有色鏡罩聚精會神地在看火色。火候一到,就用勺從爐內舀起溶液,小心翼翼地滴在一塊鐵板上,每滴一滴就是一顆棋子,顆顆棋子大小均勻。 據廠長倪從中介紹,“雲子”生產中斷了20多年,到了1975年,幾位中學老師與科研單位合作,經過上百次試驗,終於掌握了瀕於失傳的工藝配方。1980年正式建廠。當年生產了1500副“雲子”,適逢雲南省委一位書記訪日,作為禮品送去了5副。日本圍棋高手評價說,新“雲子”不僅比老“雲子”堅硬,且透明度好,大小一致。

【絲綢路上的圍棋】

圍棋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作為棋戲出現在宮廷士大夫階層。經秦、漢、兩晉、南北朝的不斷發展,到隋、唐時廣泛傳播於民間。唐初從長安經東海傳入日本,後來又在“絲綢之路”上廣泛流傳。 近幾年,在古玉門關、陽關以東的唐代敦煌郡壽昌縣古城址中,陸續挖掘出圍棋子66枚,其中黑色41枚,白色25枚。均為花崗岩石製成品。棋子外形美觀,磨製精細,分大、小兩種型號。大號與現在流行的圍棋子一樣,圓餅形,小號在形體重量方麵都低於大號,唐代壽昌城坐落在今敦煌縣城西南75公裏的戈壁灘上。漢叫龍勒縣,北魏正光六年改為壽昌縣。 根據《通典》卷六《食貨》下、《賦稅》下記載:高祖李淵登基當皇帝的第一年,下詔全國各郡縣上交貢品,其中隻令敦煌郡貢圍棋子二十具,這說明早在唐以前,敦煌壽昌縣就以製造圍棋子而著稱。這在《新唐書》、《唐地誌》、《壽昌地境》等文獻中均有記載。貢棋子是每年向唐王朝獻上製作精美而有地方獨特風格的上等棋子。 1972年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娜唐墓中,出土了一幅絹畫,叫《圍棋仕女圖》,說明在“絲綢之路”上的吐魯番地區圍棋興盛情況,唐代敦煌圍棋隨著文化,佛教藝術的交流逐漸傳入亞歐各國。

【棋譜似兵書】

圍棋有說不盡的奧秘,出沒變化,深不可測,真個神奇微妙!古代每把下圍棋比擬成用兵打仗。漢代桓譚《新論》:“世有圍棋之戲,或言兵法之類。”馬融賦:“略觀圍棋,法於用兵。三尺之局,為戰鬥場。”呂公歌:“一子行一子當,無為隱在戰征鄉。龍潛雙關虎口爭,黑白相擊迸紅光。” 有趣的是,曆代兵家名將很多愛好圍棋。曹操、呂蒙、陸遜、蕭衍、謝安、趙光義、宗澤、劉基、朱棣都是圍棋高手。 二十四史中圍棋譜列在兵書之後。棋譜作為高手較量的紀錄,初學者向優秀棋局學習的課本,是一個不小的創造。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喜歡下棋,他和名手羊玄保打賭,賭一個郡,玄保下贏了,文帝讓他任會稽太守。當時吳郡還有高手褚思莊。文帝叫思莊到會稽去和玄保下。他要看兩位高手是怎麼下的,把下的棋畫成圖送到皇帝前覆之(見《南史?蕭思話傳》)。有人說,第一個圍棋譜就這樣產生了。 《隋書?經籍誌》載六朝古譜二十種;《舊唐書?經籍誌》載古譜五種;《宋史?藝文誌》載唐宋古譜十五種;《輟耕錄》載宋元譜九種。 清康熙、乾隆盛世,棋運亦昌盛,名家輩出,被稱為棋聖的有黃龍士、施走庵、範西屏。這三位棋聖各有棋譜留傳下來。除黃龍士棋譜外,範西屏有《桃花泉棋譜》,施定庵有《弈理指歸》。光緒年間王存善編《寄青霞館弈選》就從清代四十五種棋譜中選出。可見清代棋譜之多,棋運之盛,故清人有“圍棋今勝於古說”。清代名譜產生不小的影響。當代圍棋名家過惕生、吳清源、陳祖德、聶衛平都從這些名譜中受到益處。 宋皇礻右學士張擬著《棋經十三篇》即比擬《孫子兵法十三篇》,試看《得算第二篇》引用《孫子兵法》“多算勝,少算不勝,而兌於無算乎?”由計算多或少決定勝或不勝,下棋和打仗該是同一道理。宋劉仲甫《棋訣》開頭就說“布置,棋之先務,如兵之先陣而待敵也”。手名講究爭先得地、摧鋒陷敵而致勝。以後元代又有《玄玄棋經》,明代有《仙機武庫》,都以為圍棋瞬息萬變,虛實相生,戰守互用,要出奇製勝,棋譜成了精彩的兵書了。

【最早的棋譜】

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圍棋書《忘憂清樂集》所存最早的棋譜是“孫策詔呂範弈棋局麵”,距今約為1700年。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小霸王孫策,英雄了得”!呂範是他手下的大將,但孫策和呂範的棋名並不大。想不到這局棋譜卻名氣很大,被後代的弈家稱為“吳圖”。 唐朝詩人杜牧寫過這樣一首詩《重送絕句》“絕藝如君天下少,閑人似我世間無。別後竹窗風雪夜,一燈明暗覆吳圖”。從此,“吳圖”更有名了。 其實“吳圖”並不是專指一盤棋,《敦煌石室古寫本》說到“漢圖一十八勢,吳圖二十四盤”。可見當時的棋譜還不少呢?但“孫呂棋局”很可能是吳圖二十盤之一,也是唯一保存下來的,而其餘的“漢圖”“吳圖”都已失傳。 這盤棋共下了43手,以下的不知是漏記了呢?還是本來就未下。總之這43手僅是一個布局,所以隻能叫“弈棋局麵”。如果全盤下完了,當時習慣稱“圖”,《忘憂清樂圖》中還載有“遇仙圖”“金穀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