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與圍棋】

在我國曆史上的封建帝王中,有許多人十分迷戀圍棋。在他們的倡導下,對我國圍棋運動的發展客觀上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南朝的宋明帝很喜愛圍棋,他特別為圍棋手設置了一種專門的官署,叫做“圍棋州邑”。這是我國曆史上統治階級第一次為圍棋手們設立的官署。唐朝的統治者也極為重視圍棋,唐玄宗為圍棋手們設置了一種官職,叫做“棋待詔”,官階九品,與畫待詔、書待詔同屬於翰林院,從此,圍棋手們成為國家高級文職人員,因而確立了圍棋在我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梁武帝曾令大棋家柳惲和陸雲公主辦了一次全國性的圍棋大賽,比賽後,由柳、陸二人主持給棋手們定品級。據《南史?柳惲傳》記載,當時能評上品級的棋手,就有278人,由此可見這次比賽參加的人數、規模是何等的宏大。這是我國有據可查的最早的一次全國性圍棋大賽。 在我國曆史上,流傳著許多皇帝下圍棋的趣事軼聞: 據《侯鯖靈》記載,唐宣宗時,杭州缺一刺史,原準備派李遠就這個缺。唐宣宗知道後說,李遠寫過一首詩,其中有“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的詩句,這樣貪杯戀棋的人,怎麼能治國治民呢?就這樣,一句詩丟掉了一個官職。另據《擇塵餘語》記載,宋高宗也喜歡下圍棋,當時著名的棋手、“禦前礻氐應”沈之才,常在高宗麵前與人下棋。有一次,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沈之才隨口應道“知道了”。哪知這一言竟觸怒了皇帝,宋高宗命人打了沈之才20大板,並將他驅逐出宮,以示皇威不可輕侮。 楊貴妃為唐玄宗解圍的事,也很有趣,唐玄宗李隆基是最負盛名的帝王圍棋手。據《酉陽雜俎》記載,有一年夏天,玄宗與親王對弈,賀懷智受命在旁邊彈琵琶助興,楊貴妃手裏牽著一種叫康國犭咼子的小動物在一旁觀看。下著下著,玄宗招架不住親王的圍攻,眼看就要輸了。楊貴妃在一旁看得明白,她情急智生,立即將康國犭咼子放在棋桌上,讓它在棋盤上爬,結果把棋子攪亂了,這局棋就不了了之。唐玄宗對此十分滿意,便更加寵愛楊貴妃了。 在曆代帝王中,圍棋固然有下得好的,但他們的棋藝,始終是敵不過社會上的名家棋手,但名手們與帝王對弈,常懼於帝王淫威,不敢下贏。 據《南史?虞願傳》記載,宋明帝圍棋水平並不怎麼高,可他偏要和當時最好的棋手王抗對局。王抗誠惶誠恐,除了讓子之外,還不時吹捧皇上:“皇帝飛棋,臣抗不能斷。”宋明帝信以為真,便飄飄然起來,自以為天下第一。 宋太宗也非常喜愛圍棋,並著有《棋圖》一卷。棋待詔賈玄,棋藝顯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宗反而要讓他三子,而賈玄每次必輸三路。後來,太宗也覺察到賈玄並非真輸。據《山堂肄考》記載:有一次,宋太宗對賈玄說:“今天這盤棋,如果你贏了,就賜給你一件紅袍;如果輸了,就把你扔到泥水裏去。”一局終了,下成個和局。太宗說:“我是讓子給你的,雖然下成平局,仍應該算你輸。”說完,命左右將賈玄架出去扔到泥水中去。不料,賈玄大喊大叫說:“臣手裏還有一子呢?”太宗大笑,便將紅色錦袍賜給了他。 但是,在棋手中也有下棋時不肯讓皇帝的。據《遜國記》記載,圍棋國手劉王景,常陪明成祖下棋,明成祖經常吃敗仗,下得都沒有情緒了。有一次,他對劉王景說:“你不可以讓讓我嗎?”劉王景回答說:“可讓的我讓你,不可讓的,就是不能讓你。”

【古代軍事家與圍棋】

公元383年,東晉將領謝玄率領8萬北府兵,經過殊死搏鬥,徹底擊潰了號稱80萬的前秦軍隊,創造了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淝水之戰。 此時,東晉軍隊的真正指揮者謝安,卻正與友人在府邸弈棋。決戰時刻尚如此安然若素,真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他們弈的就是圍棋。 圍棋源於我國,曆史悠久,距今已有4000多年。據晉朝張華《博物誌》記載,在堯、舜時代就已經出現,當時主要用作軍事遊戲和教育工具。 圍棋博大精深,奧妙無窮,布局、征戰策略與軍事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圍棋之戰,常官兵法之類”。所以古往今來許多著名軍事家都與它結下不解之緣。 據《西京雜記》記載,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漢高祖劉邦,頗好圍棋,他經常與妃子弈棋,由此西漢圍棋風行一時。 曹操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而且還對圍棋有很深的造詣,能與當時的名手決一高低。 三國名將關羽,身中箭傷,神醫華佗為他刮骨療毒,悉悉有聲,眾皆失色,獨關羽鎮定自若,仍若無其事地與馬良對坐弈棋,成為千古佳話。 曾火燒連營,大破蜀兵的東吳將領陸遜,也好圍棋。吳嘉禾五年,孫權伐魏,使陸遜與諸葛謹攻襄陽,因軍情泄露,諸葛謹甚懼,而陸遜成竹在胸,照樣下棋,後終獲大勝。 當代精通棋弈之道的軍事家則首推陳毅。盡管當年戎馬倥傯,硝煙彌漫,但他危險之中仍在弈棋,有山崩於前色不變的英雄氣概,是寓兵法為棋理,比棋樣為戰場的典範。

【中國象棋的由來】

中國象棋是以把對方將帥捉住(將死對方)為對弈的棋種,其由來有著種種不同的說法: 傳說時代:①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如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神曆代通載》中言:“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②源於黃帝時代,如北宋晁礻甫之《廣象戲格?序》載:“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陳;象,獸之雄也,古戲兵以戲象名之。”③傳說舜的弟弟名“象”,此人很驕橫,曾圖謀不軌,後被舜監禁起來,舜又擔心象寂寞無聊,特製了一副棋供象消遣,因而得名象棋。 周武王伐紂之時:①武王伐紂之際,《五雜俎》說:“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②周朝時軍隊的基本編製是“伍”,由5名步兵組成,反映到象棋中來,就成了紅方有5兵、黑方有5卒,③《詩經?周頌序》中說:“文王時擊刺之法,武王作樂,象而為舞,號其曰‘象舞’”,因此,象棋作為一種象征戰爭廝殺的棋戲而得名。公元前1世紀的劉向在《說苑》中說,象棋是因為它“用戰爭之象為棋勢而得其名,故稱象棋。 戰國時代:不少專家指出,從理論上講,象棋是在圍棋的基礎上產生的。戰國時,圍棋較發展和普及,因此,象棋便從圍棋脫胎而來,產生了最早的形製,所以古人有“象弈(圍棋)”的稱呼。“象棋”一詞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楚辭?招魂》中“蓖蔽象(即棋)”的句子。 北周武帝所創:北宋李日方《太平禦覽》認為象棋是南北朝時期北周武帝所創。明人羅欣《物原》也說:“周武帝作象棋。”北周武帝宇文邕還對各種棋法從理論上作了係統的總結,寫成了《象經》棋譜一書。 唐宋時形成:有學者指出,以上所言“象戲”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象棋”。真正的象棋要到唐宋時才最後形成。據史料記載,從秦漢至唐代建立王朝之前,象棋隻有將、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象棋有了一些變革,牛僧孺加“炮”,與現代棋子已同。北宋時,象棋在兵種上增加了偏、禪二將,相當於現代的士、象。北宋末南宋初,中國象棋基本定型,象棋已風行全國。宋代的《事林廣記》中就記載著中國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象棋譜。據發現的宋代象棋實物,一副象棋正是32枚,其中,將2枚,士4枚,象4枚,馬4枚,車4枚,炮4枚,卒10枚,雙方各16枚,棋正麵刻上楷體漢字,背麵刻有相應的圖案。元代象棋已演變為今天的黑卒紅兵製度。明代才將一方的“將”改為“帥”,和現代中國象棋一樣了。 新中國建立後,象棋被列為體育競賽項目,為區別於國際象棋,傳統象棋稱“中國象棋”。現在,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1956年,我國舉辦了第一屆全國象棋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

【中國象棋的造型藝術】

中國象棋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創造之一。最早的象棋是立體“金銅成形的棋子”。唐肅宗時采用了木製象形立體棋子。大英博物館保存的一隻馬頭棋子,就是我國最早的一件稀世奇珍。 到了宋代,立體象棋為銅鑄或木製的陰文塗色棋子所代替。皇宮裏棋子製作的材料非常講究,宋徽宗的象棋是象牙描金的文字棋子,白檀香木製作的棋盤。 查存世之宋代銅、木質象棋為扁圓形雙複麵棋子,一麵是漢字,一麵是圖形。字為將、士、象、車、馬、炮、卒。圖案亦參照棋子之寓意設計。 “將”:以宋代的鳳翅盔為藍本,象征一軍之命脈。 “士”:采用古代謀士貫用之綸巾為藍本。 “象”:采用動物象的頭形,使人一目了然。 “馬”:采用戰馬之頭像,根據唐太宗所騎六匹駿馬中“青騅”馬浮雕像為素材仿繪而成。 “炮”:采用古代小銅炮為藍本繪成。 “卒”:根據宋代兵帽的圖像繪成。

【最早的象棋著作】

隨著象棋的普及發展,專門著述象棋戰略和戰術的書也就隨之問世了。宋代的一位學者陳元靚在他晚年編著的日用百科全書《事林廣記》中,也輯錄了當時許多出色的棋局,這成為我國在650多年以前出版的第一部象棋譜。 最具代表性和最有名氣以及最為後世人所推崇的棋書,應是明代的《橘中密》和清代的《梅花譜》。 《橘中密》是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一部係統化的棋書。此書成書於明崇禎五年(1632),當時分四卷,其中兩卷介紹整局棋譜,兩卷介紹殘局棋譜。書名中的“橘”字,有人疑取“譎”字諧意;另據《搜神記》中載述,古時候在巴邱這地方有一座大橘園,園中有棵老橘樹,有人把樹剖開後,竟見有兩個白胡子老頭正在裏麵下棋,“橘”字也可能據此而來,意寓詭意多謀和不泄天機之意。 《梅花譜》是清人王再越於康熙年間所著的一部專門研究象棋技藝的書。此書以高度的想象力,引人入勝的50個棋局,以及可供參考的120多種不同的著法,展示了象棋對弈中相克相生、相準相製的變化規律,其中卷首屏風寫著當頭炮等八局棋譜,精妙異常,堪稱絕技,為曆代棋手所推崇。此書是一部閃爍著智意火花的棋苑名著。 此外,還有清代的三樂居士所著的《韜略玄機》一書,後改名為《百局象棋譜》,對後世棋手也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此書集100多個殘局,其中以“七星聚會”最為精彩,有人曾下苦功,專門研究這個棋局數年,之後大發感慨地說:“失之毫厘,差之千裏;決勝負於須臾之際,轉死生於呼吸之間;尤為細心研究,庶得變化神明之道。“我國許多現代象棋高手,也都從這部棋著中汲取了不少的寶貴經驗,並在自己實踐中,發展了許多獨特的創見。

【象棋姓“象”的由來】

相傳,堯發明了圍棋以教育兒子丹朱;舜發明了象棋以教育兒子商均。商均懷疑此棋是教自己異母弟弟象的,故稱之為“象棋”。這裏的“象”是人名,是以人命棋。 從“象飛四方營四角”的方法,還可看出象含意於日月星辰四象之“象”。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武帝在殿上集合百官講解他編的“象經”,認為象棋的象是日月星辰四象,即“天象”之意,這是“象”的又一種解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恰圖朗加棋”演變而來,因印度多大象,戰爭中又多用象戰,故以象命棋,這種說法缺乏依據,可能性小。據《楚辭?招魂篇》記載:“蔽象棋,有六博”,這說明中國象棋是由戰國時期的六博棋逐漸演變而來的。 總之“象”是一個綜合的含意,它表明中國象棋是千百年集體智慧的結晶,在其形成過程中,受到了戰國的六博棋以及“天象”和戰爭的影響,經過北宋革新,到南宋才定型。

【象棋家族中的“馬”】

“馬”作為象棋家族中重要的一員,最遲在漢代即已引入棋林。從漢代的古墓中,曾發掘出玉質和陶質的馬頭,經棋界人士研究,確認是古代象棋之馬。 中國象棋源於上古戰事,是古人軍事活動中戰略戰術思想原則的生動體現。由於馬在古代戰爭中具有“衝鋒陷陣”的突破能力和攻擊能力,因而在象棋誕生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馬”的威力大於其他任何一子,享有“棋虎”之稱。如象棋術語中的“側麵虎”、“虎頭馬”、“調虎離山”等,均以“虎”狀馬,意指馬對其他子有“虎視眈眈”之勢,構成危險。民間也流傳“馬有八方險,車隻四麵威”的說法。“車”在唐代以前隻能前進,不能後退,棋盤上的作戰能力遠不及“馬”,唐人筆記《玄怪錄》記載當時的象棋步法雲:“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係四方,輜車直入無回翔,六卒次筆不乖行。”“馬”居於榜首,隻是到了宋代,棋家對象棋規則進行了改革,“車”可以直行無遠近,其作戰能力有所提高而一顯身手,這才有了“一車十子寒”的說法。並且,隨著宋代戰爭中火炮的運用,“炮”被引進象棋家族,構成“車馬炮相士全”的新格局,因而“馬”也就隻能與“車”、“炮”平分秋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