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小卒數量的由來】
中國的象棋分“紅”、“黑”兩色,共有32個棋子。在雙方的前沿“陣地”上,為什麼各用5個小卒(小兵)作為前哨呢?這是因為中國象棋的棋子設置受到古代兩軍作戰實際的影響,周朝時軍隊的基本編製‘伍’是由5名步兵組成的。《周禮?夏官?諸子》:“‘合其卒伍’……後泛指軍隊。”作戰兵器也由弓、殳、矛、戈、戟5種為一組配合使用。由5個小卒、5種兵器構成的交錯戰鬥整體反映到中國象棋中來,就成了棋陣雙方各有5個小卒的緣由了。
【“楚河漢界”的由來】
在中國象棋的棋盤中間有一區空隙,上寫有“楚河”“漢界”字樣。“楚河漢界”源於把下棋比作曆史上秦末的“楚漢戰爭”。據史料記載,“楚河漢界”在古代的滎陽、成皋一帶,北臨黃河,西依邙山,東連平原,南接嵩山,是曆代兵家興師動眾的戰場。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擊楚,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 至今,在滎陽城東北的廣武山上,還保留著兩座遙遙相對的古城遺址,西邊那座叫漢王城,東邊的叫霸王城,傳說就是當年的劉邦、項羽分別所築的。兩城中間,有一條寬約300米的大溝,這就是人們平常說的鴻溝了。 鴻溝,是古運河名,大約在戰國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1年)開通。故道自今河南滎陽北引黃河水,至淮陽東南入潁水。有了楚河漢界的鴻溝,就有了比喻界限分明的成語“判若鴻溝”。而對弈的象棋,兩方布局壁壘分明,酷似楚漢以鴻溝為界,加之楚漢之爭很著名,所以中國象棋的中界就被當作鴻溝。因此,也就有了“楚河”、“漢界”之稱謂。
【“觀棋不語”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在觀看下棋時,有條不成文的“法律”叫觀棋不語。這是為何?原來,黑白兩色的圍棋子,象征日月,表示陰陽二氣,棋子的圓形模擬渾圓的天象穹蒼,棋盤的四角比喻地象的四方。縱橫各19條線,交織成361個棋位,是舊曆一年天數,當中有九個星點叫勢眼,表達9大行星。圍棋盤長1尺2寸,表示12個月。白子表示白晝,黑子表示黑夜。黑子先行,表示一天從半夜的子時開始。黑白相對,表示陰陽應對之氣。陰陽對應時不得混入他物,因此下圍棋時不許旁觀者插嘴。“觀棋不語”就從此而來。
【我國古代的棋待詔】
在古代,凡是以圍棋或象棋為正式職業,並領取朝廷薪俸的,稱為棋待詔。為什麼要在標誌職業的棋字後麵,加上待詔兩個字呢? 詔,是皇帝詔書的簡稱;待詔,就是等候皇帝頒發命令的意思。早在漢代,因有一技之長,受皇帝征召而未任“正官”,都讓他們待詔。《漢書》中就有待詔公車、待詔金馬門等名目。到唐朝初葉,把某些有專長的人安置在翰林院,以備待詔。唐玄宗登位後,才將待詔作為官名正式定下來,實際上不過是文學或技藝侍從之職。棋待詔的官階是“同九品”,比七品芝麻官的品級還要低。棋待詔的官製從唐開元年間延續至南宋末,曆時500多年。到元、明兩朝,名存實亡。 《文苑群雋》中所記唐朝的王積新;《歸田錄》中談到的北宋賈元,都是圍棋的棋待詔。惟有南宋周密在他所著的《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中,不僅列舉了鄭日新、吳俊臣、施茂、朱鎮與童先等五名圍棋的棋待詔;還介紹了杜黃、徐彬、林茂、禮重、尚端、沈姑姑(女)、金四官人、上官大夫、王安哥和李黑子等十名象棋的棋待詔,為後世留下了一份珍貴的棋史資料。可以由此了解遠在700多年前,婦女中已經有特級象棋大師了。
【宋太祖賭棋輸華山】
華山有一個“下棋亭”。相傳此亭是戰國時秦昭王令人用鉤梯上華山築成的。 關於下棋亭有一段神奇的傳說,當年在華山靜養的陳希夷,很喜歡下棋。一天,他得知還沒有當上宋朝皇帝的趙匡胤由此經過,便借用神風把趙匡胤攝至峰頂,約他在下棋亭對弈,二人經過協商,立下約書,便指華山為賭。 陳希夷與趙匡胤第一盤棋,出現和局。第二局開始,陳希夷執紅子先走。酣戰至殘局,陳希夷難於起步,顯得焦急,趙匡胤見狀心中暗喜。然而,趙匡胤萬沒想到,陳希夷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後,殺出了妙招,最後使趙匡胤末盤認輸。趙匡胤輸棋以後,當即給陳希夷寫下了輸掉華山的文契。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開封建立了宋王朝,當上了開國皇帝,史稱宋太祖。陳希夷得知後,便身攜當年趙匡胤寫下的文契,趕到京城求見趙匡胤並當麵毀掉文書以表示對趙匡胤當上皇帝的祝賀。趙匡胤下棋輸華山顯係傳說,但從中國象棋發展曆史來說,它多少是反映了唐宋時期的棋藝水平。
【立體中國象棋】
我國古代曾有過用金銅製的立體象棋棋子,出土的“寶應棋子”就是一個明證。 史書記載:唐代“天寶之亂”時,太子李亨逃到陝西彭原,由於連日陰雨,李亨便與愛妃張良娣對弈。金銅棋子觸擊棋盤的響聲被宰相李泌聽到了。李泌急切地勸諫:“在這國破家亡的關頭,太子若不理政事,一味下棋取樂,勢必引起士兵的不滿。”李亨聽後,沒有自拔於象戲,而命人以棉質軟木為原料,新製不易發出響聲的立體棋子。 北宋皇帝徽宗,以擅長書畫聞名於世,而且嗜棋成癖。在他的倡導下,嬪妃、宮娥下棋成風。據考,宋代棋子的“士”,竟是穿裙子的女子形象。 中國象棋的立體圖像棋子早已有之,以後之所以發展成平麵棋子,大概是易製、價廉的原因吧。 近幾年在廣州等地出現了中國象棋立體圖像。1978年9月,特級大師李來群等人到柏林推廣中國象棋時,柏林化學工程師弗拉克列米爾?布達就曾用他設計的立體象棋與李來群對弈。自霍英東先生懸重獎鼓勵外國人習中國象棋以來,已有40多個國家的朋友愛上了中國象棋,許多人感到用漢字棋子下棋不習慣,中國象棋要列為國際體育項目,棋子的立體化恐怕是發展趨勢。 1990年由北京建中工藝品廠設計員奚宗乾研究設計,以古代將士人物造型為主體的中國立體象棋,獲得專利。 立體象棋分大中小三種規格,高中普三個檔次。高檔用優質銅材,中檔用玻璃鋼,普及品由塑料製成。
【盲棋春秋】
盲棋,又稱蒙目棋,顧名思義,下棋時不用眼睛,沒有棋盤棋子,全憑腦子記憶、想象棋局的變化。 盲棋始於南宋時代,它的發明者竟是我國傑出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平生酷愛象棋,常與棋友劉洙、劉澄、蕭耕山、周子善等人對弈,而且總是得勝回朝。有趣的是,他下象棋竟出奇到這個地步,“暑日喜溪浴,與周子善於水麵以意為枰,對弈決勝負,愈久愈樂,忘日早暮”,周子善是當時馳名大江南北的象棋國手。文天祥說道:“下棋如同對待入侵之敵,隻可以戰求安,萬勿退讓求和。否則安和俱損,當今大宋天下不亦然乎!”從此,這有趣的水中意念弈棋,很快風靡民間,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今天的盲棋。 隨著後人的發展,弈棋的盤數也從兩人對弈增加到一人同時下四五盤棋。當今我國著名棋手胡榮華、柳大華等人會下“五盲棋”、“六盲棋”。據記載,象棋特級大師們表演過十四盲棋、十六盲棋,甚至更多。其高招迭出,令人叫絕。 下盲棋需要記憶,但這種記憶應建立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對七個兵種32枚棋子在90個位置上的作用應了如指掌。隻有對各種各樣典型局勢下的戰術運用自如,這樣下起盲棋才會得心應手。
【麻將溯源】
麻將,古時稱馬吊。大概可以上溯到公元10世紀,興盛於明朝末年。打麻將通常是三人對一人,故稱作馬吊腳,亦稱馬吊或馬腳,馬腳的音變便成了麻將。 古時麻將隻是40張牌,從零到千萬終止。其中一文至九文,後來稱筒子,一萬至九萬稱萬子,一千至九千稱索子。一張零牌便是沒有的意思,幹脆叫它白板。而作為終止的千萬,兆頭不好,於是就寫成中子。因為要與白板遙遙相對,就有了紅中。一紅一白,相得益彰。我們的祖先,在娛樂用品中也融進了給人美感的色彩。 麻將經過幾個世紀的演變,到19世紀中葉,40張牌的馬吊,演變為每種花樣4個骨牌,個數也增加到136個,同時加進了四季花卉以及討口采的牌。製牌的用材,隨著科學的發明,不斷創新,舊時一般用牛骨做麵,竹片做背,兩者之間用燕尾榫鑲合,後來用賽璐璐製作的謂之“衝牙”,以代替舊時超級的真象牙,現代則用塑料和有機玻璃。20年代麻將由中國大陸飄洋出海,身價百倍,在牌麵上還標有英文字母,以便識別。 在我國神州大地土生土長的麻將,在異鄉客地,傾倒了西方“雀友。”那些麻將牌作為體現東方情趣的古董,曾被外籍主人裝進雕刻精致的盒子珍藏起來。據說,珍惜時間的西方人,作了一道算術題:打四圈麻將,至少要2個小時,也就是8小時人次,等於一個工作日,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今天來說,拜倒在“四方城”下,到底意味著什麼?恐怕不難作出答案吧!
【撲克牌的由來】
撲克是一種牌類娛樂工具。撲克源於我國,但在這一問題上國外曾爭論得十分熱鬧,意大利人說,紙牌的發明權屬於古代的威尼斯商人;法國人則認為,紙牌是1392年法國學者為國王卻爾斯6世娛樂需要而設計出來的;比利時人說:早在1379年,撲克牌就在比利時出現了;英國人卻說早在1377年紙牌已從英國流傳到瑞士,還提出現存英國博物館的當時瑞士教士的一份書麵記載作為證據。其實,紙牌的發明權應當屬於中國。唐代,皇妃們在皇宮已玩一種由骰子格演變而成的葉子戲,由樹葉塗上記號製成。葉子戲傳到民間後不斷演變。到了宋代,便出現了一種約兩指寬、兩寸半長的紙牌,牌麵圖案係由木板印製而成。於是中國的紙牌問世了。但是,人們還習慣地稱為葉子牌。玩“葉子牌”的娛樂叫“葉子戲”,明代萬曆至崇禎年間,“葉子戲”盛極一時。13世紀,馬可?波羅在中國旅行時,將紙牌帶回故國意大利。後來,又傳到瑞士、法國、比利時等國。現國際上流行的撲克,就是16世紀法國人根據中國的紙牌設計的。以後,盡管牌中的圖案被不斷更新,但基本圖案卻保留著中國紙牌的痕跡。如中國紙牌有“果實”、“錢孔”的圖樣,撲克中也有桃形的黑桃和菱形的紅方塊等圖案;中國紙牌中有宮女的像,撲克中的“Q”就是女官頭像。 另一種說法是:最早的西方紙牌是在13世紀十字軍戰爭時期從亞洲流入歐洲的,而當時在亞洲隻有中國有紙牌,因此,西方紙牌的發展與中國紙牌的外傳有一定的關係。中國的紙牌唐代稱之為葉子戲,明代前後稱為馬吊牌。在德國博物館中至今還保存著從吐魯番流入西方的明代天啟年間的中國馬吊牌。從形式上看,西方紙牌與中國的馬吊牌也有相似之處,如:馬吊牌是由文錢,索子、十字、萬字四門組成,撲克牌也是由四門組成的:即:鏟、心、金剛石、棒(黑桃、紅心、方片、梅花),馬吊牌尊者的牌麵繪有人像。撲克牌尊者的牌麵也繪有人像,16世紀西方流行一種稱為“勝利牌”的英國紙牌,它在17世紀初演變為類似橋牌的惠斯特牌戲,流行於英國倫敦及荷蘭,到了1894年在英國倫敦俱樂部中產生了橋牌,這種橋牌再經演變就是現在的撲克牌。另外,由於基督教忌諱13,美國還曾製作過每門自1-14的撲克牌。撲克牌是在民國初年傳入我國上海的,當時被譯為樂克戲或拍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