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牌是一種用撲克牌進行的對抗性很強的文體項目。橋牌源於英國,16世紀,英國曾流行一種稱為“凱旋”的撲克牌戲。後“凱旋”牌戲經逐步演變,成為翻開最後一張牌(即第52張牌)作為主牌花色的“惠斯特”牌戲,於17世紀流行於英格蘭民間,18世紀中葉,又盛行於英國上流社會。19世紀末20世紀初,它又經發展改進,規定發牌人看牌後可自選主牌花色並可將此權讓給同伴。人們稱這種改進的牌戲為“惠斯特”橋牌。為提高遊戲的難度和興趣,“惠斯特”橋牌還增加了一項“加倍”的規定。競叫橋牌於1904年出現,它規定參加的4名牌手,每人都能競相叫牌。1925年冬,美國人哈羅德?範德比爾特在競叫橋牌的基礎上創立了定約橋牌,簡稱橋牌。最早的國際定約橋牌比賽是1930年美國、英國兩隊的比賽。1958年,世界橋牌聯合會成立。1979年我國北京組織了首屆橋牌邀請賽。1980年6月中國橋牌協會正式成立。 橋牌來由的另一種說法:用“布裏奇”(英文 bridge,意思是橋)的名字來稱呼撲克牌的玩法,與英國萊斯特郡的一座古老的橋梁有關。 橋牌比賽是在土耳其伊斯但布爾由俄國的移民們以“俄國四人牌”的名字開始的。 住在萊斯特郡的格列托?達爾比的兩家人,因為喜歡這種比賽,每天晚上輪流到對方家中去比賽。在他們兩家之間有一座必經的但有坍塌危險的舊橋,夜晚過橋就更危險。經過此橋去打牌的那家人回來後總是發出如釋重負的歎息,“啊啊,謝謝,明天晚上該輪到你的橋(牌)了”。這句話就成了口頭禪。以後,不知什麼時候,這種比賽就以“橋四人牌”的名字而聞名,最後幹脆就成了“橋牌”。

【古老的智力玩具】

七巧板

一種拚板玩具,約有上千年的曆史。由我國古老的燕幾圖演變而成。它是將一塊正方形紙板分成7塊,用它們拚成各種各樣的圖形。這種玩具很早傳到國外。據說18世紀末的拿破侖一世就很喜歡玩七巧板,西方人還給七巧板起了“唐圖”這個名字。

益智圖

由七巧板改進而成。清代學者童葉庚將7塊改成15塊,改名“益智圖”,即有益於智力的圖板,古代許多文人還用它拚成戲文詩意。

九連環

我國古老的智力玩具之一。據考證,它的曆史最少也有幾百年。宋代以後在民間廣泛流行,結構較複雜,用鐵絲和鐵片製成。共有9個環和1個柄,玩法是要把9個環一個一個套到柄裏去。

華容道

古代智力玩具之一。它聯係著《三國演義》的一個故事,曹操在赤壁打了敗仗,好不容易才從華容道上逃了出來。棋盤上僅有兩個小方格空著,玩法就是通過這兩個空格移動棋子,用最少的步數把曹操移出華容道。

包你迷

古代智力玩具之一。找4個一樣大小的正立方體木塊或紙盒,在它們的6個側麵均塗上4種不同顏色。玩法是把4個正立方體疊成1個正立方棱往,使棱柱的4個側麵都分別有4種顏色。

七盤舞

“七盤舞”是什麼?南北朝人沈約在《宋書》中說,七盤舞為手握杯盤而舞的《杯盤舞》,“晉初有《杯舞》、《公莫舞》。史臣按杯盤,今之《齊世寧》也……皆以七〖HTXL〗?〖HT〗為舞也。”而齊世寧即當時流行的杯盤舞,民謠有“太康中,天下寧,舞杯盤”,所以沈氏認為七盤為七個裝東西的盤子。 其實,七盤舞是謂置七隻鼓於地麵,藝人們在鼓上鼓下跳躍舞蹈,且要表演下腰、倒立、跟鬥等各種技巧。沈約之說實誤。東漢張衡的《七盤賦》說:“曆七盤而屣躡、般(盤)鼓煥以駢羅。”說明是腳行於駢列的盤鼓上。同時代的傅毅《舞賦》則雲:“躡節鼓陳,舒意自度……眄盤鼓則騰清眸……及至回身還入,迫於魚節,浮騰累跪,跗蹋摩跌。”將《七盤舞》描述得極為生動的則恐怕要推卞蘭的《許昌宮賦》了,其曰“振華足以卻蹈,若將絕而複連,鼓震動而不亂,足相續而不並,婉轉鼓側蟲委蛇丹庭,與七盤其遞奏,覲輕捷之薙薙。” “七盤舞”的極盛時代在漢朝。現今發現的一些壁畫石刻圖,可窺見當時藝術家們的豐姿。 遼陽的漢墓壁畫,盤鼓上的藝人們甩袖長舞,互相呼應,做著下腰的動作。山東沂南畫像石刻中,發現了一組《七盤舞》的圖畫,一位男子皓袖飄逸,來回騰躍,弓步起舞,極為生動。山東武氏祠石刻中,雜技動作則較突出,該畫於地麵置三隻鼓,左麵一人,長袖高舉,回頭一顧,踏盤鼓一足立起,呈跳躍之姿;另一人雙手各據一盤鼓,呈倒立之勢,其左腳上還有一童子,握足單手作“寒鴨浮水”動作。 但是,這一技巧在南北朝前後失傳。不過,現今的雜技中也有若幹保留七盤舞成分者。如由長袖舞發展來的“百丈旗”走“梅花椿”、“踏球”、手技“三仗鼓”等。

【“升官圖”玩法】

《京都風俗誌》中記除夕盛況雲:“家庭舉燕,少長歡喜,兒女終夜博戲玩耍。”其它書中寫到這點的也很多,《紅樓夢》中就有過正月裏“趕羊”擲骰子,賈環賭輸賴賬,受到鳳姐斥責的描寫。可見北京昔時在過年時家庭中作一些賭博遊戲是很普通的。當然隻是玩玩,為了取樂,拿少量的錢賭個彩頭,並不是真的賭錢。 過大年時,每個小孩,給大人拜年,都能得到一些“壓歲錢”,大人們也允許孩子們在家中作些賭博遊戲,如擲骰子呀,用“牙牌”推個“小牌九”呀,一張張接個“龍”(有時叫“頂牛”)呀,而這些遊戲中,最有趣味,而又輸贏最少的,莫過於玩“升官圖”了。 升官圖是一張木版印的按照明、清兩代官製排列的格子圖,正中一個長方形格子,分成三個豎格,中間頂頭兩個大字“太師”,右麵“太傅”,左麵“太保”、大字下麵,用橫線隔開,用小字注明“德、才、功、贓”四種獎懲辦法。如“太師”下注:“德進賀雙儀”,“才進賀單儀”,“功致仕還鄉”,“贓貶吏部主事”。就是用四麵寫了“德、才、功、贓”的“拈拈轉兒”(即陀螺)旋轉,轉出什麼字就得到什麼結果。由哪裏玩起呢?這張正方形的圖,圍繞中心“內閣”,外麵還有三圈,都是一樣的格子,按官階分出各種衙門,如京中“六部”、外省督撫、州縣官吏俱全,在一邊還有一行橫排豎格為“出身”,從“白丁”到“狀元”共十五六格,把明清兩代可以作為“出身”的都列上了。玩時由“白丁”玩起,最後的目標是進入“內閣”。 玩時各人先準備一個標記,置放於“白丁”處,隨著旋轉陀螺,按結果移動標記。如“白丁”下注雲:“德秀才、才監生、功童生、贓不動”。旋出“德”來,標記就移到“秀才”一格中,其它依此類推。“贓”本來是應該降級的,但“白丁”無處可降,隻好不動了。再如“知縣”格,那便是“德知府、才知州、功不動、贓典史”。這樣就是兩個升的機會,一個降的可能,一個不動,這樣逐步升上去,直到內閣,一才能得到“賀儀”,贏一兩個銅板。弄不好,剛剛進去,又旋一個“贓”字被貶了出來,還要再旋半天才能進去。孩子們從遊戲中就可以知道:“貪贓的事情是實在作不得的呀!”

【古代的外來魔術】

我國古代的魔術,由術士、方士奠基,也吸收了外來的技巧。《列子》便記載周穆王時,西域來了一位魔術師,能在火與水中出沒;能把金石穿透;能顛倒山川,轉移城堡;還能懸在空中不落。 到了漢朝,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廣泛。《史記?大宛列傳》有“安息以黎軒善眩人獻於漢”的記載。安息是古波斯國,黎軒是古羅馬帝國。“善眩”是善於把觀眾搞得眼花繚亂、難辨真假的意思。 兩漢、魏晉時期,印度的幻術也傳入東土。東漢安帝時,洛陽來過一天竺胡人,能“自斷手足,剔刳腸胃”。高僧鳩摩羅什為傳經布道吸引聽眾,曾當眾表演“吞針術”:把放滿銀針的缽,擺在僧眾麵前,舉起湯匙盛起針,像吃麵條一樣,吞食起來。 唐都長安的幻術,吸收了許多外來的精華。日本保存的古畫《信西古樂圖》,描繪了我國唐代雜技、幻術表演情景。其中的《入壺舞》據說是從朝鮮傳入的:兩個壇子分置桌上,中有距離,藝人從這壇子鑽進去,還露著腳,兩手和半個身子居然從那邊壇子探出來。這節目延續到今,成為傳統魔術——“遁缸”。直到清代,仍可找到西域來華的魔術師的流動蹤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魔術進入中國。英國人瓦納是來得最早的西方魔術大師,同治十三年(1874)在上海舉行了首場演出。之後,日本的“鬆旭齋”魔術團也來華演出。他們的“炮打美人”等效法歐美的大道具魔術,也曾給我國藝人以啟發。

【苗族板凳舞】

板凳舞是貴州省苗族人民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也是一項優美的舞蹈表演。每當秋收時節,位於貴州西南境內興仁縣的馬鈴陳家溝和屯腳鯉魚壩的苗族人民,為了歡慶豐收,男女老幼,聚集一堂,飲米酒、唱苗歌、敲銅鼓、擊凳子、歡快地跳起板凳舞。一則喜慶豐收,二則祝願來年風調雨順,三則祝願苗家兒女生活幸福美滿。跳板凳舞的人雙手各持一張小方凳,單手或雙手相擊而舞,你追我趕,你前我後,隊形與舞姿變化多樣,並以苗歌和擊凳聲響為舞姿伴奏,豪邁、獨特、別具風格。 相傳,苗族祖先從外地遷入貴州境內的途中,深山老林,常有野獸出沒傷人,為了恐嚇野獸並互相聯係,便以凳響為號,一路上擊凳不斷,經過長途跋涉,曆盡艱辛,終於勝利到達了目的地。時值夏末秋初,瓜熟果香,為慶幸遷徙,大夥歡聚一堂,食佳肴飲美酒,席間擊凳伴奏跳起了歡樂的舞蹈。以後,板凳舞就成為苗族人民慶賀豐收的一種娛樂形式。 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苗族板凳舞得到了繼承和發展。1982年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板凳舞以其優美的舞姿、獨特的風格,博得了觀眾喜愛。1986年黔西南州首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板凳舞的精彩表演又獲得了表演項目的特等獎,並作為黔西南州的表演項目參加了同年在貴陽舉行的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會上板凳舞深為觀眾喜愛,獲得大會的一致好評。1986年,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板凳舞又以其優美的動作,獨特的風格、精彩的表演,受到歡迎。

【男子三技】

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大致在農曆七八月份這一水草豐茂、牛羊肥壯的季節舉行。 “那達慕”,蒙語娛樂之意,是蒙古民族傳統的娛樂活動,內容包括射箭、賽馬和摔跤比賽。那達慕大會有著悠久的曆史,傳說始於漢代。當年王昭君出塞時,草原蒙古人民就曾以這種盛大的活動迎接過她。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82個部落。他為檢閱自己的勢力,維護和分配草場,每年都要將各個部落的首領召集在一起,舉行較大規模的那達慕活動。那達慕最早見諸文字記載的,是公元1215年銘刻在山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征戰和狩獵遊牧生活形成了蒙古族尚武、崇敬英雄的風俗習慣,隻有在那達慕表演中的超群者,才有當選為部落首領的資格,甚至可以爭奪汗位。到元朝,統治者規定蒙古族男子必須具備摔跤、射箭、騎馬三項基本技能,因此每年夏季在草原上舉行的那達慕大會成為一個固定形式延續至今。清代以後,那達慕則逐步變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組織有目的的遊藝活動,規模、形式和內容較前均有發展。 解放後,傳統的那達慕成為蒙古民族一年一度喜慶豐收的盛大集會。80年代,那達慕已演變成為對外開放、交流的國際性重大集會。內容豐富多彩,既有體育活動,也有文藝表演,同時還有物資交流、貿易活動等,但最為引人注目的還是“男子三技”。

摔跤

“男子三技”中的摔跤是那達慕大會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成吉思汗被選為蒙古大汗後,遂把摔跤定為考核將士的重要科目,民間也把摔跤定為“男子三技”之一。此後曆代相沿,廣為流行。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獨特的民族色彩。比賽場地一般在草地上進行。凡獲勝的摔跤手根據比賽規模的大小皆得到獎品,如小型比賽的獎品為一隻綿羊或幾塊磚茶;比較大型的比賽獎品為一匹全鞍馬。

賽馬

賽馬是那達慕大會最為引人注目的項目。長期過著遊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民從小在馬背上長大,人人都以有一匹駿馬良驥而感到自豪。每逢那達慕大會,人們通過賽馬比賽,以炫耀自己的馬匹和騎技。那達慕大會的賽馬有兩種形式,即賽跑馬和賽走馬(也稱亮走馬)。賽跑馬的人數多少不等,少則二三十,多則數百人。

射箭

射箭是集古代蒙古族軍事作戰、獵捕野獸、娛樂比賽於一體的一項重要活動。後來,則成為專門在那達慕大會上的比賽項目。射箭比賽分為靜射和騎射兩種形式。靜射所使用弓箭的式樣、重量、長度、拉力都不限,距離亦不等。

【奧運會的由來】

奧運會全稱奧林匹克運動會。它是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最有權威性的體育盛會。 奧運會源於古希臘。奧林匹克是希臘南部一座風景秀麗的小鎮,是人們朝聖和祭典的地方。據記載,希臘人在公元前776年就規定每4年舉辦一次運動會,借以“傳達諸神的和平旨意”,消弭內爭外戰。第一屆古代奧運會就在這裏舉行。後來,古希臘運動會的規模逐漸擴大,並成為顯示民族精神的盛會。比賽的優勝者獲得月桂、野橄欖和棕櫚編織的花環。從公元前776年開始,到公元394年止,曆經1170年,共舉行了293屆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由於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信奉基督教,禁止一切異教活動,因而廢止了古奧運會,並燒毀了它的建築物。以後希臘遭到地震,古奧運會遺址被湮沒在地下。 隨著近代體育的興起,希臘人希望恢複古代奧運會。從1859年到1889年希臘人曾舉辦四屆奧運會。1888年法國教育家皮埃爾?顧拜旦建議恢複奧林匹克運動會。於是,在1894年,國際體育大會決定把世界性的綜合體育運動會叫做奧林匹克運動會。1896年4月在希臘首都雅典舉行了第一屆現代奧運會。以後每4年召開一次,其中三屆(1916年的第6屆,1940年的第12屆和1944年的第13屆)因世界大戰被中斷,但國際奧委會仍將其列入計算。到1992年,共舉行了25屆奧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