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的由來】
冬季奧運會全稱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由國際奧委會主辦的世界性冬季運動項目運動會。 冬季奧運會始於20世紀初。在1896年舉行的第1屆現代奧運會上未設冰雪項目,到了1908年舉行第4屆奧運會時,才增設了花樣滑冰比賽。但是將滑冰這類項目同時列入奧運會的比賽項目,勢必使運動會的時間過長,因此到1912年第5屆奧運會時,瑞典人建議不要把冰雪項目列入奧運會,可以單獨召開冬季奧運會,可是這一建議沒有被國際奧委會采納,而東道主瑞典也沒有將冰雪運動列為該屆奧運會比賽項目。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第6屆奧運會被迫中斷,直到1920年第7屆奧運會上,不僅恢複了花樣滑冰,又增加了冰球比賽,致使比賽前後拖了半年,1924年第8屆奧運會在巴黎舉行前,從1月25日至2月4日在巴黎夏蒙尼舉行了慶祝第8屆奧林匹亞德(是對奧運會周期的一種稱謂)國際體育周,並進行了冰上項目的比賽。1925年5月,在葡萄牙首都裏斯本舉行國際奧委會會議,決定批準舉辦獨立的冬季奧運會,並正式確認法國夏蒙尼舉行的國際體育周為第一屆冬季奧運會。冬季奧運會與夏季奧運會同年舉行。時間一個在冬季一個在夏季。會址原則上分開在兩個國家。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計算次數的方法是不同的,夏季奧運會每4年一屆,即使某屆因故未能舉行(如兩次世界大戰),不管實際上是否舉行,也算一屆。而冬季奧運會的計算方法是按實際舉行的次數順序計算屆數。
【亞洲運動會的由來】
亞洲運動會是國際奧委會所承認的地區性大型綜合運動會之一。它雖然正式誕生於1951年,但它的起源卻應追尋到“遠東運動會”和“西亞運動會”。 “遠東”指東亞、太平洋地區。1913年到1934年共舉行過10屆“遠東運動會”,前八屆隻有中國、菲律賓、日本三國參加,最後兩屆又增加了印度、越南、印尼三國。 “西亞運動會”是印度格?桑迪博士籌措舉辦的。他是印度田徑聯合會主席,又是1930年印度參加第九屆遠東運動會代表團的團長。他帶回了遠東運動會的經驗,因而於1934年舉辦了曆史上惟一的一屆“西亞運動會”,其參加國隻有印度、斯裏蘭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菲兩國體育人士醞釀恢複遠東運動會,並決定於1948年7月在倫敦舉辦的第14屆奧運會上與亞洲各國協商。桑迪認為恢複遠東運動會已不夠,希望所有亞洲國家均能參加。印度當時在國際活動中很活躍,桑迪到處遊說,因而在倫敦奧運會期間召開了有亞洲13國參加的籌備會議,會上決定由中國、南朝鮮、菲律賓、印度4國起草文件和章程。 1949年2月12~13日,在新德裏再次開會,正式通過章程,成立“亞洲運動會聯合會”(簡稱“亞運聯”,1982年後改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簡稱“亞奧理事會”)。會議決定,在兩屆奧運會中間,每4年舉辦一屆亞運會,每次12~16天,比賽設20個項目(東道國可酌情增減),第一屆定於1950年(後因故改為1951年)在印度新德裏舉行。迄今舉辦了11屆。
【中國運動會的由來】
1894年,世界首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籌備會議在巴黎舉行,並向各國發出了邀請。可是,孤陋寡聞的清政府接到邀請書後,竟不知田徑運動為何物,無從答複。直到20世紀初,田徑運動才逐漸傳入我國。1904年,保定基督教青年會的美國傳教士發起組織了華北運動會,參加者全是北京、天津等地的歐美人士。由中國人自己組織的全國性運動會於1908年秋在南京舉行。雖然首屆全運會是清政府為了粉飾太平、宣傳立憲法製而舉辦的,但不願當“東亞病夫”的中國人民,還是紛紛選派健兒參加這次盛會。南京城裏,車水馬龍,出現了空前未有的熱鬧場麵。在各地的代表隊中,以天津運動員的實力最強,但總的來說,當時的比賽內容比較簡單,比賽成績也比較差。
【“運動員”一詞的由來】
“運動員”是指參加體育運動競賽的人。運動員一詞源於古希臘。古代奧運會最初規定參加比賽的運動員穿獅皮衣服,可是在一次比賽中,有一個年輕選手突然獅皮脫落,赤身裸體,但他不顧這些,繼續堅持比賽,擊敗所有對手,奪取了冠軍。今天的運動員一詞,起源於古希臘文裸體的意思。從古希臘的雕刻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運動員都是赤身的。隨著古代奧運會的沒落,現代奧運會的興起,“赤身運動”已經成為體育史話。1976年在蒙特利爾舉行的21屆奧運會閉幕式上,有個法國運動員裸體跑進會場,被人們視為神經有了毛病。
【體育會徽的由來】
體育會徽是體育運動會的標誌和記號。以徽作為標誌,中外古已有之。我國古代稱徽為幟,在古代軍事題材的繪畫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交戰各方將本軍的標誌以文字、顏色及裝飾性的圖案繪在旗幡上。再往上溯源,還可以從原始社會的氏族圖騰中得到印證。後來,人們就把這種標誌的特征運用到體育比賽中來,形成了多種各樣的體育會徽。 如1983年在上海舉行的我國第五屆全運會的會徽,以國徽五星和田徑跑道線為主體,構成一個奪目的漢文“中”字,結合羅馬數字“Ⅴ”(即5)又巧妙地構成了上海的別稱“申”字。”同時,“Ⅴ”字又是英文勝利“Victory”的頭一個字母,一字多關。“Ⅴ”字下麵標出“1983年”字樣。這枚會徽新穎別致含義深廣,圖案簡潔,以濃鬱的民族色彩,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它以鮮明的圖案特征告訴人們,此屆運動會是屬何種類型,設什麼項目,以及比賽時間和地點。
【冠軍的由來】
冠軍是競技比賽第一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冠軍”一詞源於戰國。據《史記?項羽本記》載:“宋義,號為卿子冠軍。”宋義為戰國時代楚國的大將軍,驍勇善戰,常常打敗秦國的強兵,戰功為楚國諸將軍之冠,各路將領都受他的節製,所以將士們稱他為“卿子(猶言公子)冠軍”。到了漢代,年青有為的驃騎將軍霍去病攻取匈奴占領的河西走廊,霍去病指揮800名精銳騎兵,橫刀躍馬,戰績卓著,因功冠三軍,漢武帝封他為“冠軍”侯。以後,在魏晉至南北朝,專門設置了“冠軍將軍”這個軍銜,唐朝也設有“冠軍大將軍”,明清時期,護衛皇帝的鑾儀衛及旗手衛的首領,被稱為“冠軍伎”。由此可見,“冠軍”原意是諸君之冠,最早使用於楚軍,用於官銜。冠軍一詞被移植到體育運動上則是19世紀後的事了。
【亞軍的由來】
亞軍是競技比賽第二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最早解釋詞義的《爾雅》對“亞”的解釋是“次也”,即低於冠。周代的官製,正卿以下稱為亞卿。漢代禦史大夫,地位僅次於丞相,被稱為“亞相”,史書上還有“亞將”等稱謂。因而後來人們把比賽中第二名稱為“亞軍”。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人稱孟子為“亞聖”。因為稱孔子為“至聖”,孟子僅次於孔子,故稱“亞聖(即第二個聖人)。後來將“亞”轉義為第二,故稱第二名為“亞軍”。
【季軍的由來】
季軍是競技比賽中第三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季”原是“末”的意思,舊時指農曆一個季度最末一月,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即指三、六、九、十二月,“孟”和“仲”分別指一個季度的第一和第二個月。一個季度是三個月,按“孟”、“仲”、“季”的次序。“季”慢慢便成了“三”的同義語。古時作戰,又常把軍隊分為前軍、中軍、後軍。後軍排列第三,即為季軍,沿襲下來,“季軍”也就成了第三的同義語。
【殿軍的由來】
殿軍是體育遊藝比賽第四名獲得者的榮譽稱號。殿軍本來是殿後之軍的意思,古時軍隊撤軍時,走在最後麵的是殿軍。稱第四為殿軍,是取“三軍之後”的意思,而這樣的稱法在取前6名的比賽中是不確切的,容易被誤認為是最後一個獲獎者。但後來“殿軍”還是被人們用作了第四的代稱。
【桂冠的由來】
“桂冠”即用月桂樹葉所做的花冠。它被作為榮譽的象征,起源於古代希臘。希臘神話中說,太陽神阿波羅愛上了露珠女神達芬,一往情深,但達芬卻始終拒絕阿波羅的追求。一天阿波羅又來到眾女神居住處,達芬拔腳就跑,阿波羅懇求她不要躲避,當心被樹樁絆倒。眼看要追上了,達芬向她的母親大地女神呼救道:“母親,如果你不能讓我逃脫,就改變我的形象吧!”當阿波羅接觸到心愛的姑娘時,感到她的心仍在突突地跳,但她的身體卻已變成一棵月桂樹。 阿波羅對達芬的愛情並沒有因此而泯滅,他說:“我將永遠愛你,讓你成為最高榮譽的象征。”後來,人們為了尊重太陽神的真摯感情,便將桂樹伎葉編成“桂冠”獻給最有才華的詩人和各種競賽的優勝者。
【魁首的由來】
魁首是舊時稱在同輩中才華居首位的人。魁首源於明代。明代科舉製度,以《詩經》、《書經》、《禮經》、《易經》和《春秋》五經錄取考生,每經之首稱為魁,魁首即為第一。後來成了比賽冠軍的同義詞。
【獨占鼇頭的由來】
獨占鼇頭在科舉時代指考中狀元,後來比喻占首位或第一名。唐宋時,皇帝大殿前的石階正中,有一塊雕刻著飛龍(天之驕子)和巨鼇(長壽神龜)的大石板,叫“龍鼇石”,每天早晨八九點鍾,文武百官上朝時,就從這塊“龍鼇石”兩旁經過。這塊“龍鼇石”是聖上的吉祥物,誰要是擅自站上去,就被認為是藐視皇帝,因此觸犯龍顏,輕者剁去雙腳,重則斬首示眾。 在封建王朝裏有個規定,凡逢大試之期,新考中的60名進士,均需站在“龍鼇石”底下,由考中第一名進士的狀元,站在“龍鼇石”上,帶領著其他進士向皇帝行禮謝恩。由於隻有在科舉中名列榜首的狀元,才能享受“獨占鼇頭”的榮譽,因此,後人便把凡是在各種各樣的競賽中,奪得第一名的人,稱為“獨占鼇頭”。
【敗北的由來】
在體育比賽中,常常把失敗稱作“敗北”。“敗北”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兒,古代為什麼稱戰敗為“敗北”呢?原來“敗北”的“北”並不是方位詞,“北”是“背”的初文。《說文解字》中說:“北,乖也,二人相肯”。由此,“北”引伸為人體的部位——與胸相對的背部。古代說的“敗北”,意思是打不贏便背向對手而逃。後人沿襲古人的用法,所以通常把失敗稱作“敗北”了。
【蟬聯的由來】
在某個體育比賽項目中,如連續名列榜首即被稱力蟬聯冠軍,“蟬聯”意為連續不斷,《齊書?王慈傳》曰:“帝後之德,綢繆大地;君人之亮,蟬聯日月。”指帝後的功德,通達於大地之間;君人的光輝,可與日月相接,連成一片。在這兩個例子中,“綢繆”、“蟬聯”都是聯綿詞。聯綿詞不能拆開來解釋,構成它的漢字也隻起記音的作用,和每一個字原來的含義沒有什麼關係。在古代漢語中,“蟬聯”還有“蟬連”、“蟬嫣”、“嬋聯”等不同寫法,但基本意思都是連續不斷,說明這個詞並無絕對的定字,隻取其聲音相諧而已。在現代漢語中,規定型為“蟬聯”。
【足球運動的由來】
足球是以腳踢球進行競技的球類運動。其由來有兩種說法。 1源於我國。據考證材料證明,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我國新石器時代,就有了石球遊戲。公元前1500年的殷代,人們在求神祈雨時要跳“足球舞”,即在求神祈雨時一人邊跳舞邊踢球。當時所用的球,已由石球演變為革製或毛製的球。這便是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的前身。《戰國策?齊策》中曾記載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民眾普遍開展足球運動的情況。當時足球被稱為“鞠”。《漢書?藝文誌》中說:“鞠以革為之,蹋之為戲。”《太平清話》載“蹋鞠……,以革為圓囊,實以毛發。”由此可見,古代的“鞠”是用皮革作外殼,中間塞滿毛發之類的東西。以後,此項運動漸有發展。西漢時,劉邦曾在宮廷內修建“鞠城”,專供競賽時用。東漢時舉行對抗賽,於球場東西兩邊各設六個球門,以進球多少為勝負。到唐代,財才改為充氣皮球,裏麵以動物的尿泡作球膽,吹滿氣閉口,外麵再用八片厚皮子縫起即可踢。唐代球門已近於現代足球的球門,用兩根大竹竿豎起一網,以踢進多者為勝。宋代專有宮廷球隊,球門架在三丈多的高空中,稱為“風流眼”。並出現了稱為“香雲社”的球會組織。 2據說足球源於英格蘭。公元1041年至1042年,丹麥人入侵英格蘭。有一天,一個英格蘭人在挖戰壕的時候,偶然挖出一個丹麥人的頭骨。他看這個骷髏頭,想起了丹麥人入侵的罪惡。為此,他將這頭骨扔在地上一腳一腳地往前踢,泄憤之餘,又感到很有趣味。於是他就這樣一腳腳地往前踢,過路的人都好奇地停下來觀望。後來,有不少人加入了這個“踢球”的行列。過了不久,這種踢人頭骨的遊戲很快傳開了。踢的時間長了,人們感到腳趾很痛,就有人想出了一個主意,將牛膽充上氣來踢。就這樣,英國人就成了現代足球的創始人。 現代足球是鴉片戰爭後從西方傳入我國的。1862年,英國首先成立足球協會。1904年,由法國足球名將裏默特發起,創立了國際足球合會,並由國際足聯召集會議,共同製定足球比賽的規則。世界上首次國際足球賽是1872年英國足球混合隊對蘇格蘭足球混台隊。1900年,足球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1930年,首屆世界足球錦標賽在烏拉圭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