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哲學】
哲學按古希臘文的本意是“愛智”,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問,是人們對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的根本看法的理論體係,它探求的不是具體領域的具體規律,而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最一般規律,是對它們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問題。依照怎樣回答這個問題,哲學家分為相互對立的兩大陣營: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同這兩大陣營的鬥爭交織在一起的還有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鬥爭。哲學屬於上層建築。
【哲學基本問題】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的重大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思維指人的意識、精神,即主觀思想,存在這一範疇的含義很廣,在這裏指同人類思維相對立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存在。思維與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方麵內容:一是關於思維和存在的地位的問題,即思維與存在,精神和物質哪一個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二是思維能否反映存在的問題,即思維能否認識和正確地反映現實世界。這兩方麵的問題不可分割地聯係著,成為哲學的基本問題。
【唯物主義】
一切哲學派別,按照對於哲學基本問題第一方麵的不同回答,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基本派別。凡是主張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斷定物質是精神的本原,精神是由物質派生的,就屬於唯物主義。唯物主義在曆史上曾經曆了三個階段,即樸素唯物主義,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學說;機械唯物主義,如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的學說;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學說。
【唯心主義】
凡是主張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斷定精神是物質的本原,物質是由精神派生的哲學派別,都屬於唯心主義。由於對精神的解釋不同,唯心主義可以分為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理論形態。客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由某種存在於人世之外的客觀精神派生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過是這種精神的產物,代表人物有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等;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萬物隻不過是人的主觀感覺,是“我”的精神的產物,代表人物有英國哲學家貝克萊,中國古代哲學家王陽明等。
【二元論】
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的本原的哲學學說。主要代表有英國的笛卡兒和德國的康德。二元論徘徊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企圖調和兩者之間的對立,最終往往倒向唯心主義。
【辯證法】
指關於普遍聯係和變化發展的哲學思想。其發展經曆了三個基本階段:一、古代樸素的辯證法,如中國先秦哲學家老子,他認為“禍兮福所依,福兮禍所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切皆流,無物常住”等。二、唯心辯證法,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是集大成者,提出了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對立統一規律、否定之否定規律,實現了辯證法的係統化。三、唯物辯證法,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批判地吸取了黑格爾的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是唯一科學的、革命的辯證法。
【形而上學】
原為亞裏士多德的一部著作的名稱,後用作哲學名詞,指研究超經驗的東西的學問,或用作哲學的別稱。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指與辯證法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形而上學孤立、靜止、片麵地考察事物,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永遠不變的;或者承認有變化,但是認為隻有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移動,而且原因僅僅在於外力的推動。形而上學否認事物的矛盾,否認矛盾雙方又統一,又鬥爭,並在一定條件上互相轉化,由此推動事物的發展。
【一分為二】
原是中國的古語,其中含有樸素辯證法因素。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最早見於對列寧《談談辯證法問題》的翻譯,把對辯證法的實質的規定譯作:“一分為二以及吾人對其矛盾組成部分的認識。”毛澤東指出:“一分為二,這是個普遍的現象,這就是辯證法。”後來他又多次加以論述和運用。其涵義為:凡統一物都分為兩個互相排斥的部分,都是對立的統一,都具有兩重性,也就是都包含內在矛盾。
【否定之否定規律】
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三條基本規律之一。這個規律表明,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曲折過程。在事物發展的最初階段,事物內部矛盾中的肯定方麵居於主要地位,事物的性質相對穩定,這就是肯定階段。由於事物內部的矛盾鬥爭,否定方麵戰勝肯定方麵而占據主要地位,舊事物變為新事物,這就是否定階段。隨著矛盾鬥爭的繼續,原來的否定方麵也被否定,事物就發展到否定之否定階段。 在這個階段上,事物會重複肯定階段的某些特征,但它隻是某些特征的回複,而不是在原來的基礎上循環。
【揚棄】
即辯證的否定。黑格爾認為它是哲學最重要的概念之一,隻有對舊東西有所改造,才能使它成為新東西的構成因素而被保存下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則在唯物主義基礎上使用“揚棄”一詞,認為新事物代替舊事物,不是簡單地加以拋棄,而是克服舊事物中消極的東西,吸取舊事物中積極的東西,從而進到新的發展階段。
【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必然王國指人們掌握客觀規律前盲目地受客觀規律支配的境界;自由王國指人們掌握客觀規律後自覺地運用規律改造世界的境界。就人類社會整體而言,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為有計劃的自覺的組織所代替,隻是從這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就具體問題而言,任何一個客觀規律一經被認識和利用,就是實現了一個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但是,必然王國仍將存在,還要不斷地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這個過程永遠不會完結。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是生產方式的兩個方麵。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生產力是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社會關係,一定的生產關係是在一定的生產力的基礎上產生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對生產力有促進或阻礙的作用,生產關係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曆史階段上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各方麵的總和。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政治、法律製度、機構和社會意識形態。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築的核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是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存在和發展又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社會意識形態】
也稱“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是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占統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它們反映和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基礎,各有其獨特的形式和特殊的規律。在階級社會裏,對立的意識形態之間充滿著尖銳的鬥爭。
【人道主義】
14到16世紀,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先進思想家們,為了反對封建神權統治,舉起了人道主義的旗幟,提倡關懷人、尊重人、以人為核心的世界觀。18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們進一步把人道主義原則具體化為“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要求充分實現發展人的天性的權利。馬克思主義反對抽象的人道主義,反對抹煞人的階級性,反對取消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提倡和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即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
【邏輯】
英語logic的音譯,源於希臘文“logos”,原意是指思維、理性、言辭、規律等。在漢語中,有下列含義:一、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二、思維規律;三、指與常理相悖的特殊說法(比如,因為中國是弱國,所以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是合理的。這種說法就叫做強盜邏輯);四、邏輯科學。作為一門科學,包括三個分支:形式邏輯,數理邏輯,辯證邏輯。
【同一律】
普通邏輯的4條基本規律之一。基本內容是:任何一個思想如果反映某個客觀對象,那麼,它就反映了這個客觀對象。它的作用是保證思維的確定性。它要求人們在同一思維過程中,任何一個思想保持自身同一,穩定,不能隨便搖擺和轉移,否則就會犯“偷換概念”或“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例如,本來在說甲,最後卻又說到了毫無關係的乙。
【矛盾律】
普通邏輯的4條基本規律之一,也稱“不矛盾律”。基本內容是:任何思想不能既反映客觀對象又不反映客觀對象。或者說任何思想不能既是真實的又是虛假的。它的作用是保證思維的首尾一貫。它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思想必須具有無矛盾性,對具有矛盾關係或反對關係的兩個思想不能作出同真的表達,否則就會犯“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例如本來說甲好乙壞,可最後卻變成了乙好甲壞。
【排中律】
普通邏輯的4條基本規律之一。基本內容是:任何思想或者反映某客觀對象,或者不反映這個客觀對象,或者說,任何思想要麼是真的,要麼是假的。它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保證思維的明確性。它的要求是:在任何一個思維形式和思維過程中,思想必須有明確性,在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中,不可能都是假的,必須承認一個是真的,否則就會犯“模棱兩可”的邏輯錯誤。比如說煤既是黑的又是白的。
【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內涵和外延都是概念的基本特性,內涵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對象的本質屬性,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概念的含義。概念的外延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具有本質屬性的一切對象,也就是通常指的概念的範圍,它表明概念所反映的是哪些事物。比如“人”這個概念,它的內涵是“最高等的智能動物”,它的外延可以是“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或“中國人、法國人、埃及人……”等。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內涵和外延是相互依存的兩個方麵,二者之間存在反比關係:在具有包含關係的兩個概念之間,一個概念的內涵屬性越多,外延越少;反之,一個概念的內涵屬性越少,則外延越大。
【歸納與演繹】
歸納和演繹是推理的兩大類別。歸納是以個別性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知識為結論的推理,分為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例如:〖GK2!2〗
奴隸社會有國家,封建社會有國家,資本主義社會有國家,社會主義社會有國家,以上社會是人類曆史上的全部階級社會,所以一切階級社會都有國家。〖HT〗〖HK〗 演繹是由一般性知識推導出個別性知識的推理,主要的形式是三段論。演繹推理需要歸納推理的結果作為前提,歸納推理也必須和演繹推理相結合。因此,科學的思維要求演繹和歸納的統一。
【三段論】
是由兩個包含著一個共同項的性質判斷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即三個不同的概念和包含這三個不同概念的三個判斷組成。如:〖GK2!2〗
金屬是導電的,鐵是金屬,所以,鐵能導電。〖HT〗〖HK〗 例子中這三個概念,“導電”叫大項,“鐵”是小項,“金屬”是中項。一個正確的三段論推理必須具備前提真實和形式正確兩個條件。其公理是:一類事物的全部是什麼或不是什麼,那麼這類事物的部分也就是什麼或不是什麼。三段論的特點在於:通過中項的媒介作用,把小項和大項聯係起來,必然地推出結論。
【偷換概念】
把不同的概念當作同一概念來使用。是違反同一律的一種邏輯錯誤。如,把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當作相對主義來批判,就是“偷換概念”的錯誤,因為兩者並不是同一回事。偷換概念還有可能造成錯誤的推理。
【二難推理】
又稱“假言選言推理”。“二難”就是進退兩難的意思。由兩個假設性的判斷和一個選擇性的判斷作前提。分為簡單構成式、簡單破壞式、複雜構成式、複雜破壞式四種。為了保證二難推理必然得到真的結論,就必須使推理形式正確,而且前提要真實。在二難推理中,無論肯定哪一個假設性的前提,都會得到相同的結論。例如:〖GK2!2〗
如果我們是學生,我們就應當努力學習知識;如果我們不是學生,我們也應當努力學習知識;我們或是學生,或不是學生,總之,我們應當努力學習。〖HT〗〖HK〗
【偷換論題】
指在證明過程中把需要證明的判斷偷換為另一個判斷,同樣是違反同一律的邏輯錯誤。如:本來是要證明“時間和空間是無限的”,在證明過程中卻把論題偷換為“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是無限的”。反駁中把需要反駁的判斷偷換為另一個判斷,也是偷換論題。無論是證明還是反駁,偷換論題往往是因為原判斷和偷換的判斷有著種種聯係,對它們沒有嚴格區別,無意中把它們混淆了起來。如果是故意偷換,就成為了詭辯。
【數理邏輯】
狹義上指用數學方法研究數學思維、數學性質以及數學基礎問題的學科,廣義指一切用符號和數學方法處理和研究演繹法的學問。它既是數學的一個分支,又是邏輯學的一個分支,是近代科學技術的一門重要基礎科學,得到廣泛應用,如開關線路、自動化係統和電子計算機設計等。在邏輯學上,它在深度和廣度上把傳統邏輯推向前進,並使它更加精確嚴密,對一般思維中某些問題的解決也有成效。著名的數理邏輯學家有弗雷澤、羅素等。
【符號邏輯】
是數理邏輯的別稱。因為它使用一套特製的符號,故而得名。
【形式邏輯】
又稱古典邏輯、傳統邏輯、普通邏輯,是從思維的形式結構方麵研究思維規律的科學。它用一係列規則、方法幫助人們正確地思考問題和表達思想。形式邏輯狹義上指演繹邏輯,廣義上包括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亞裏士多德是形式邏輯的奠基人。他的《工具論》、《形而上學》對形式邏輯的各方麵作了係統論述,對後世影響很大。
【悖論】
指這樣一種命題:如果認為它是真的,則它又是假的;認為它是假的,則它又是真的。最著名的是“說謊者”悖論:“我現在說的是一句謊話。”如果認為它是真的,那麼它就是一句謊話;如果認為它是假的,那麼它卻又不是一句謊話,而是真的。悖論在曆史上長期被當做一種詭辯,但當在數學中的集合論中發現了悖論之後,它開始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並對數理邏輯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