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四月十三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隆重剪彩開工。然而,直到開工,爭論仍然無休無止。陝西的領導一再要求重新商議設計方案。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三門峽工程完成對黃河的截流。一九六o年九月,實現關閘蓄水攔沙。然而,僅僅一年半的時間,水庫就淤了十五億噸泥沙,不僅三門峽到潼關的峽穀裏淤起厚厚的泥沙,就是潼關以上,渭河和洛河的入黃口,也淤了“攔門沙”。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引起各界的關注,議論頗多。首當其衝的陝西省反映最為強烈。他們多次向中央反映,甚至到毛澤東那裏“告禦狀”。一九六二年四月,在全國二屆人大三次會議上,陝西省代表呈交提案,要求三門峽工程增建泄洪排沙設施,以減輕庫區淤積。會後,周恩來親自召集有關人員研究辦法。此前三門峽水庫已由“蓄水攔沙”運用,改為“滯洪排沙”運用,但仍未製止淤積。到一九六四年十一月,總計淤了五十億噸泥沙,潼關河床抬高了五米。黃河的最大支流渭河本來流得好好的,此時卻變成“來水宣泄不暢”,逼得從無水患的渭河兩岸也不得不修起了防洪堤。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田地浸沒,農民隻見土地年年減產,卻不知原因何在。事實上,他們的土地因為水庫蓄水已經鹽堿化。而最糟糕的還是河床的“翹尾巴”,即泥沙淤積向上遊延伸,已威脅到以西安為中心的工業基地。
中央會議上,周恩來坦白地說:“三門峽的水利樞紐工程到底利多大,害多大,利害相比究竟如何,現在還不能作結論。
原來泥沙多有問題,現在水清了也有問題。水清了,衝刷下遊河床,亂改道,堤防都鞏固不住了……洪水出亂子,清水也出亂子。這個事情,本來我們的老祖宗有一套經驗,但是我們對祖宗的經驗也不注意了。”有人把建三門峽工程這件事都推到蘇聯頭上。周恩來不同意:“三門峽工程蘇聯鼓勵我們搞,現在發生了問題,當然不能怪他們,是我們自己做主的,蘇聯沒有洪水和泥沙的經驗。”他承認,現在看來三門峽工程上馬是急了一些,一些問題不是完全不知道,而是了解得不夠,研究得不透,沒有準備好,就發動了進攻,這一仗一打,到現在很被動。黃河規劃時間短了些,搞得比較粗糙。
一九六四年春,陝西對三門峽的淤積問題意見更大了,鄧小平來到西安,把王化雲叫到跟前詢問解決辦法。王化雲說,要解決三門峽庫區淤積,還得靠上遊修攔泥水庫,三年修兩個,見效快,花錢也不多。鄧小平回京後指示中央書記處找合並後的水電部定方案。當時,周恩來正出訪非洲,彭真開會過問了此事。會上,劉瀾濤和錢正英都不讚成修攔泥庫的方案。周恩來出訪歸來,不顧旅途勞累,深夜打電話把錢正英找去,詳細詢問三門峽工程情況,要錢正英去現場勘察。毛澤東聽到陝西省的反映,焦慮不安,又沒見到解決的確定方案,便對周恩來說:“三門峽不行就把它炸掉!”
炸壩是否可行?陝西省有意見不說,水電部和黃委會的意見也不一致,周恩來決定專門開一次治黃會議解決淤積問題。
會上,各方意見不一,討論激烈。河南省科委的杜省吾怨憤道:“黃河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最終,會議確定改建方案,分兩期進行。
一期改建被稱為“兩洞四管”。兩洞是指一一八號施工導流底洞,這些孔黃萬裏曾請求保留,以備將來排沙之用。而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張光鬥卻執意按蘇聯設計用混凝土堵上。一堵一挖,耗資上千萬。四管則是指將原本用來引水發電的四根管子改建為排沙管。二期改建耗時兩年半,到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又開了八個施工導流底孔。大壩身上千瘡百孔。
然而,潼關河床仍然比建庫前高出三米多。一九九二年八月,渭河、洛河的洪水入黃河不暢,漫堤決口,淹沒農田六十多萬畝,近十萬人無家可歸。曾幾何時津津樂道的所謂效益:發電、灌溉、航運(維持下遊水深米)至此全部落空。
三門峽水庫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折騰了三十多年,最終卻不得不回到原點——力爭變成無庫自然狀態。同時,庫區移民總計四十多萬,其中十分之一被遷往寧夏、甘肅等偏遠地區。這些世代居住在富庶河穀平原地帶的人,二十多年來毀家遠遷、困苦輾轉。直到三門峽大壩降低了原來的蓄水高程,他們才得以返回家鄉。然而,世代耕種的肥沃土地如今已被厚厚的泥沙覆蓋,往日形容黃河灘人富足的民謠“三年一漲水,狗都要尋媳婦”
也隨風遠去,隻剩下一片靜默的黃土,伴隨著黃河的低吟淺唱,如泣如訴……為什麼“中國製造”在美國更便宜?
聶輝華
同樣一件中國生產的產品,在美國購買居然比在中國還便宜。這是什麼原因?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經濟學家茶座》發表的《為什麼“中國製造”在美國更便宜?》一文,對此作了解釋,現摘登如下——最近幾年,中美兩國之間物價的差異國郊區的品牌直銷店(outet),一個普通的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一個熱門問題是:同樣是在中國製造的產品,為什麼在Coach包大概一百美元,但是在中國則售價高達一千五百元左右,翻了一番。類似美國賣得比在中國還便宜?例如,我自己的產品還有耐克、阿迪達斯、銳步等中國在波士頓市中心的梅西商場買了一件哥倫比亞(Coumbia)牌子的羽絨服,上麵明確標示“MadeinChina”(中國製造),售價是六十九美元,折合人民幣大約四百七十元。但是,一模一樣的衣服在中國北京的王府井商場通常要賣一千元,比美國的兩倍還高。同樣是中國製造的蘋果手機iPhone3,在美國賣六百美元(約四千元),在中國則高達六七千元。最近流行的蘋果3G版平板電腦iPad,我在哈佛大學電腦專賣店裏花六百七十美元(含稅,四千五百元)買了一個,而這款產品在中國市場已經炒到了六千元以上。最廣為人知的案例應該是著名的Coach(寇馳)皮包了。在美製造的服裝和運動鞋品牌,它們在美國的售價往往不到中國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