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上的頭像是誰
池遊
人民幣幾乎是我們每天都要接觸的。人民幣上的圖案我們也都很熟悉,可是,除了毛澤東的頭像外,其他是些什麼人呢?知道的人並不多。《時代郵刊》最近刊文對此作了介紹,現摘登如下——自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第一套人民幣以來,至今已更迭五套。人民幣上的人物,許多人都以為是畫家“杜撰”出來的,殊不知真有其人。這些“熟悉的陌生人”當年怎麼上了人民幣,他們現在的生活又過得如何?
一九八o年版的貳角人民幣上,有兩位美麗可人的少數民族姑娘。畫麵左邊的土家族女孩名叫黃其萍,現已是湖南省農業廳的副廳長。
一九七九年四月,北京民族文化宮為舉行全國民族工作展覽,在各地挑選了一批少數民族講解員。
當年剛滿二十歲的黃其萍作為湖南土家族的代表來北京參加了培訓。
她先是在北京軍事博物館練習了半年普通話,然後才成為了民族文化宮的正式講解員。那一年,黃其萍等人接待了數萬名遊客,其中包括幾名新華社記者和專業攝影師。那次,黃其萍等四人被民族文化宮的教師挑中,配合攝影師拍攝了數十張頭像照,此後一九八O年版的貳角人民幣便采用了黃其萍在那天拍下的照片。
回憶起年輕時在北京的時光,黃其萍依舊顯得興奮難耐:“當年同去的一百零四位講解員分成兩個班,我擔任其中一班的班長和團支部書記,自然就多了很多參加重大政治活動的機會。一九八O年和一九八一年的春節,我都是在人民大會堂與中央領導人一起度過的。”
後來,一些商家得知黃其萍便是貳角人民幣票麵上的主人公之後,紛紛上門找她談合作,但凡帶有功利性的活動,都被她一一謝絕。
貳角人民幣上的另一位姑娘是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蘇春熙。一九八O年夏天,同為講解員的她得知有幾名攝影師是銀行方麵派來拍攝新版人民幣的,蘇春熙特地在拍照那天精心地梳了頭發,還係個朝下的領結。
卸任講解員後,蘇春熙先後在中央民族大學和北京大學進修了一段時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還去韓國工作了幾年,如今正和丈夫子女一道在北京生活。
“這張人民幣上的工人就是我的畫像。”指著一張第一套人民幣中的綠色拾圓紙幣,八十六歲的楊琦老人笑著說。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一日,中國人民銀行以華北銀行為基礎,合並北海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在河北省石家莊市組建成立,並發行第一套人民幣。楊琦是首套人民幣的雕刻製版者,也是那張拾圓鈔票上的工人原型。
出生於上海的楊琦當年在華北印鈔廠專門從事解放區流通貨幣的設計、研製工作。一九四八年的一天,時任央行行長的南漢宸和印鈔局局長楊秉超把楊琦和同事翟英找來,向他們秘密下達了重新設計、創作、雕刻人民幣銅版的任務,還提出人民幣票麵應當盡量反映解放區和即將成立的新中國工農業生產蓬勃發展的局麵。當時,楊琦和翟英經過反複思考,決定在拾圓人民幣圖案上設計工人和農民的形象。
由於人民幣的設計負責製是在完全保密的情況下進行的,模特也隻能在有限的範圍裏尋找,南漢宸和楊秉超就把楊琦和翟英當時的照片及檔案報了上去,上級領導認為楊琦本來就是工人出身,翟英是農民出身,而且都長得人高馬大、體魄健壯、外形英俊,當模特原型很合適,就這樣,楊琦才幸運地成為了拾圓人民幣上的工人模特。
“當時沒有照相機,隻能請畫師畫像後再製版。”楊琦回憶說。一九四八年四月初,北海印鈔廠在山東五蓮縣紅凝鎮的一個偏僻小山村租借了兩間放農具的房屋,開始了人民幣的美術設計。楊琦穿上工人的工作褲,戴上一頂工作帽,肩膀扛上榔頭;翟英穿上房東老鄉的衣服,戴上一頂用竹篾片編的涼帽,肩膀扛上一把鋤頭,同時請來一位李畫師為楊琦、翟英畫肖像畫,經過六天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