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消費安全:消費者麵臨的突出問題(1)(2 / 3)

4.短秤缺量,變相漲價

商家賣給消費者的商品短秤缺量,一斤水魚隻有八兩,實質是變相提高了商品的價格。還有一些酒水飲料,單位價格沒有變化,但是裏麵的分量減少了50克,其實質就是變相漲價的方式。

5.降低質量標準,或以次充好

采取摻雜、摻假,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使數量或者質量與價格不符。例如一些手機廠家為了市場競爭和促銷需要而專門設計的廉價機型,就是通過使用低等級零配件,降低工藝水平;或從原有機型中抽去一些裝置或配件,裝上新外殼,變成新型號等方法降低了成本而生產的。這些產品外觀都很漂亮,但在產品的質量、性能、使用壽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麵卻存在一定的缺陷。

六、強製交易依然存在

強製交易在我國經常發生,“霸王條款”大量存在。“霸王條款”指商家從自身利益出發,濫用優勢地位,單方麵製定的逃避法定義務、減免自身責任、對消費者權利多方限製的不平等的格式合同、條款、通知、聲明和店堂公告或者“行業慣例”等。這種不平等的強加給消費者的格式消費條款,限製消費者權利,強製交易,嚴重侵害了廣大消費者權益。某些商家利用信息不對稱、供求關係不平衡,在單方麵製定的格式條款中列入一些不平等條款,消費者由於自身的弱勢地位,對格式條款隻能被動接受。強製交易明顯違反了公平原則,嚴重違背了民事活動自願原則,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自由選擇商品和服務的權利,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利益。電信、房地產、物業、保險、電力、教育、醫療、銀行、鐵路、交通、民航、酒店等消費領域,尤其在公用企業、壟斷行業表現得更加明顯。例如購買商品房,由開發商或經銷商起草的格式合同條款,好多都對消費者不利,消費者一旦不能辨別,就會陷入種種購房問題裏去。平常我們所看到的家電保修單上印的“如有下列情況之一,本公司概不負責”,旅館入住單上印的“如有貴重物品丟失,本店概不負責”,訂購家具合同上的“定製商品,不得退貨”,還有最常見的“打折商品概不‘三包’”等等這些冠冕堂皇的詞句,消費者大多習以為常,殊不知商家就是通過這些單方麵的“有約在先”,以格式條款的形式免除自己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和排除消費者合法權利。

七、售後服務難保證

隨著消費水平和消費安全意識的逐步提高,更多的消費者不僅重視商品的質量,也越來越重視商品的售後服務。然而,現實中售後服務出現的問題也日益增多,售後服務成為消費者最關心的消費安全問題之一。因對產家、商家售後服務的不滿而投訴的現象正呈上升趨勢。中消協2006年數據表明: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投訴,每年都占了中消協總投訴量的60%,而這些投訴大部分集中在手機、空調、電訊、家裝、電子產品、公用事業、“三包”及各類售後服務上。售後服務難保證主要表現為:

1.售後服務意識不強,態度不好

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出現問題後,要求廠家商家派人檢測或維修,廠家或商家對售後問題態度冷漠,對消費者的投訴置之不理,遲遲不予解決。

2.不執行“三包”的規定

目前不嚴格執行“三包”規定的現象比較嚴重,對“三包”的範圍、時間、方式不給消費者作清楚的解釋。例如在購買電腦時,很多消費者並不清楚什麼情況下包退,哪些部件多長時間內包換、保修,哪些配件修理時不收費,哪些收費、收多少等問題,一旦產品出現問題,廠家利用種種借口不予退貨,或者不予調換、維修,或者保修期間內收取費用。

3.維修收費標準不明確

由於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構造並不熟悉,因此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和維修的內容並不清楚,往往被廠家欺騙亂收費用,有的甚至擅自更換沒有問題的零配件。

4.更新換代產品帶來的售後服務問題

很多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相當快,例如,手機一年可以推出幾十種新產品,產品的不穩定性也大幅增加,產品的返修率增高。而由於產品更新的速度太快,一些零配件缺少,有的是生產跟不上,有的是已經停止生產,這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利益。

5.售後服務的質量差

一些企業售後服務網點雖然較多,但很多網點沒有經過維修資質認證,服務網點良莠難辨,網點工作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維修越修越差。

八、農民消費安全問題凸顯

近年來由於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消費能力增強,許多企業商家將目光瞄準了廣闊的農村市場,同時不法分子也將目光投向了農村。加之農村打假力度弱、農民識別能力差、維權意識淡等方麵的原因,大量問題商品流入農村,假劣種子、農藥、化肥、劣質農業機械坑農事件時有發生。農民消費安全問題成了我國消費安全中的突出問題。農村的消費安全問題主要表現為:

1.農村消費品質量差

目前,我國假冒劣質產品大規模向農村轉移,由於消費者產品質量意識較為薄弱,農村的消費水平相對較低,價格往往是決定是否購買商品的最主要條件。正是這種購物圖便宜的心理,為不法商販在農村市場推銷質次價低的假冒偽劣商品提供了可乘之機。

2.消費環境差

農村商店的經營者大多是農民,文化程度偏低,對法律知識、商品知識了解有限。有的經營者誠信意識差,進貨大多隻追求便宜,隻要能獲得高額利潤,不管是否正規合法廠家,也不管質量好壞,對進貨渠道把關不嚴,甚至是知假售假、知假購假。

3.農民維權意識差、維權難度大

農民往往不知道該怎樣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購買商品不知道索要票據,一旦出現問題沒辦法投訴;對“消法”缺乏了解,也不懂得如何維權;一些人購買了假冒偽劣產品,因為投訴不便,還怕耽誤農時,所以就自認倒黴。

九、畸形消費觀念泛濫

我國許多不健康消費,超越現實條件、盲目攀比的畸形消費,鬥富擺闊的奢侈消費,過度包裝、蓄意浪費的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在社會中盛行,與科學生活方式相悖,與建設節約型社會格格不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消費中浪費現象嚴重

現實生活中的浪費現象依然非常嚴重,例如食物浪費,剩飯剩菜造成的浪費十分驚人,據估計,僅上海一個城市一天所浪費的飯菜就多達1200噸之多;過於鋪張的婚禮和葬禮消費;大量使用一次性產品;過早地淘汰耐用消費品;過度裝修居室與過於頻繁地更換家庭生活用具和用品;醫院濫用藥品、醫療設備;用公款大吃大喝、出國旅遊、購買豪華轎車等。消費並不完全是一種個體行為,不同的消費觀念會導致不同的經濟結果。過度消費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問題令人擔憂。如我國手機的過度使用就造成了大量危害環境的新型電子垃圾。據統計,我國平均每年淘汰近7000萬部手機,50%的用戶在一到兩年之間就更換手機,而有近20%的用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更換一部手機。

2.環保意識淡薄,忽視消費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消費者做出購買行為時,由於受預算約束的限製,往往選擇價錢便宜的非環保型的冰箱和空調;同時,大量使用化學合成洗滌劑、洗潔精以及隨意處理廢舊電池引起水質惡化等,這些都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3.享受型、攀比型、形式化的消費普遍存在

很多人物質消費超前,精神文化消費滯後;娛樂服務消費超前,科學文化消費滯後。例如收入還十分有限的年輕女性不顧個人的營養和健康需要,把所得的收入大量用於時尚消費,購買高檔化妝品、時裝等。

4.西方超前消費主義的生活方式與文化價值觀念正在蔓延

近年在國外廣告、影視等西方消費方式與生活方式的示範與宣傳下,各種報紙、雜誌、電視廣告中頻頻出現的高檔時裝、化妝品、高檔轎車等,正引導著年輕一代消費者盲目按照高檔商品所構建的超前消費主義生活方式去生活。十、消費與環境矛盾日益尖銳

人口膨脹,資源缺乏,環境汙染已成為人類社會麵臨的嚴峻問題。但就是在這樣嚴峻的環境重壓之下,我國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仍然令人觸目驚心。目前很多消費者看不到因消費而造成的環境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長期積累的環境危機將逐步呈現,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可能性日漸增大。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實質就是要求我們在進一步規範市場秩序的同時,強調生態環境的保護、節約資源,維護消費者的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

1.對環境的汙染破壞

消費造成的環境汙染與破壞主要是體現在:第一,空氣汙染,汽車廢氣的大量排放、建築材料的苯、甲醛超標,都嚴重汙染了空氣;第二,土地汙染,一次性塑料購物袋、發泡飯盒、塑料垃圾袋等大量使用,帶來了土地的嚴重汙染。塑料購物袋是日常生活的易耗品,在為消費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為我們的城市留下了“白色汙染”。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零售行業每年要消耗500億個塑料袋,商場超市、集貿市場是塑料購物袋的主要銷售和使用場所。這些沒有得到妥善回收和處理的垃圾袋被填埋進入自然環境後難以降解,導致水質和土壤嚴重汙染,如焚燒會釋放一種叫二惡英的化合物,毒性相當大,能使鳥類、魚類死亡,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十分大。“白色汙染”給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帶來的危害是觸目驚心的。第三,水汙染,人們消費所產生的垃圾,很多被倒入江河、海洋中,嚴重汙染了水資源。

2.浪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