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消費安全:消費者麵臨的突出問題(1)(1 / 3)

經過30年改革開放,我國經濟和社會得到了持續高速的發展,商品的供給結構大為改善,由過去的商品短缺時代進入到商品日益豐富時代。商品的“量”雖然豐富多樣,滿足了吃、穿、用、住、行的基本需求,但是商品的“質”仍然是問題重重,人們的消費安全麵臨一係列嚴峻挑戰。消費安全問題的存在極大地阻礙了經濟的健康發展,影響了和諧社會的構建。我們將在本章就消費安全麵臨的一些突出問題、消費安全問題嚴重的領域、消費安全問題帶來的影響以及成因進行闡述。

第一節我國消費安全麵臨的突出問題

消費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的熱點問題,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采取了一係列措施積極整頓規範市場秩序、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很大程度改善了消費環境,增加了消費安全度,然而消費安全的一些突出問題仍然有待於進一步解決。

一、假冒偽劣屢禁不止

我國消費安全麵臨的形勢非常嚴峻,製假售假等損害消費者利益的行為屢禁不止,假冒偽劣產品給人們帶來身心損害的事件屢屢發生。

1.假冒偽劣商品範圍廣、數量大

我國假冒偽劣商品的範圍之廣、數量之大,令人震驚,從食品飲料、服裝鞋帽、日用百貨、家用電器等日用品到農資、建材、機械、通信器材等方麵無處不在。據有關部門統計,每年我國假冒偽劣商品總值高達1300多億元,幾乎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4%。尤其是食品、醫藥、化妝品、保健品、家裝建材等行業假冒偽劣相當猖獗,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嚴重威脅。

2.假冒偽劣生產呈現出專業化和分散化特點

近年來,由於我國各級政府、各部門對假冒偽劣產品的嚴厲打擊,造假也趨向分工細化,地點分散、隱秘,每一個造假窩點往往隻負責生產、銷售的某一環節,增加了查處打擊的難度。

3.假冒偽劣出現地域集中化、規模化特點

很多地方出現了產、供、銷假冒偽劣一條龍生產服務基地,有的甚至已形成相當規模,有的已形成“專業村”、“集散地”、“黑窩地”,並有人提供倉庫、銀行賬號、代辦運輸等,具有很強的再生能力和擴散能力。

4.假冒國際化

由於國內打擊嚴厲,相當一部分造假活動已發展到境內外勾結,在境外、公海海域製造,通過走私偷運到國內銷售。

5假冒名牌

假冒偽劣由過去的假冒一些小品牌到現在的假冒大名牌,偽劣品的泛濫嚴重侵害名牌商標形象,使商品真假難辨。

6.假冒偽劣影響惡劣

假冒偽劣不但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還嚴重打擊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一些假冒偽劣、有害有毒物質超標的食品,使消費者致傷致殘甚至致死的事件屢有發生。從安徽阜陽劣質奶粉事件、四川豬鏈球菌引發大規模食物中毒事件;從用甲醛泡製水發食品,到用豬糞泡製臭豆腐,還有“垃圾油”、“毒大米”、“毒麵粉”、“毒醬油”等等,無不讓人觸目驚心。一些從小作坊出來的假冒偽劣化妝品冒充進口品牌,危害人體健康,導致消費者臉部潰爛;偽劣的隆胸填充物爆裂。再看保健品,據中國保健協會發布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2025家保健品企業生產的2951種產品中,有767種是假冒產品,占25.99%;有些保健品中有害物質含量超過規定限量,危害了消費者的健康。梅花K事件帶來的死亡、病殘至今還讓人心有餘悸。2005年衛生部公布了7種調節血糖類保健品中含有格列甲嗪、格列其特等有害化學物質,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用了這些含有有害化學成分的保健食品,隨時可能會對身體健康甚至生命構成嚴重威脅。同時,消費品市場中的不安全心理通過各類媒體的傳播而被強化,使消費者對我國產品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

二、低質量產品不斷流入市場

1.企業生產的低質量產品

有些企業由於自身的生產能力、技術、條件有限,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高。例如,近年來很多建築公司建造的低質量商品房較多,消費者使用兩三年後,房子開始房頂漏水、牆壁幹裂起皮,水電毛病不斷。這種低質量的產品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2.企業生產的不合格產品,即“次品”仍然流入市場

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由於種種原因,有些產品質量不合要求,這些不合要求的產品應該由生產廠家在內部進行處理,不允許流入市場。但是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將這些次品以“出口轉內銷”、“降價銷售”等方式流入市場。例如將次品衣服、熱水器、電熱壺、家具出售給消費者,給消費安全帶來極大的隱患。

3.企業生產的產品達不到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

有的是低於國家標準,例如電動車的車架前叉組合件振動強度、鞍座調節夾緊強度不合格,極易發生斷裂或造成騎行失控而造成人身安全事故。有的是一些有害人體健康的成分含量指標嚴重超標,這在食品、化妝品、家裝建材等行業非常嚴重。例如許多化妝品中醋酸鉛、砷、汞含量嚴重超標,長期使用會導致慢性中毒;家裝建材中使用的主材、輔材、膠粘劑、白乳膠、防水材料、油漆、牆漆、塗料等裝修材料甲醛、苯、氨或氡等有毒有害且不易散發的氣體嚴重超標,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消除和減少汙染的措施,一旦住入新居,即陷入汙染環境之中,對人體危害極大,易發各種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三、欺騙誤導消費者現象仍然存在

欺騙誤導消費者以虛假宣傳、虛假促銷誤導消費者行為較為突出。

1.虛假廣告盛行

相當多的經營者利用虛假廣告宣傳,引誘消費者上當受騙,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些企業故意打擦邊球,對產品進行內容不真實的違法宣傳,有的是對產品的功效進行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進行錯誤的消費選擇。比較突出的是食品、化妝品、保健品、藥品、醫療器械、家用電器、房地產等廣告。例如我國保健品市場上的保健品種類繁多,質量各異,也存在大量的問題,不少保健品利用廣告宣傳放大其功效,吹噓其具有藥品功能,達到某種療效,治愈某種疾病等等,導致消費者的錯誤消費選擇,其實質就是對消費者的蓄意欺詐。例如某具有護肝作用的保健品被誇大功效成為癌症的治療藥品,成本隻有幾十元,產品到消費者手中達萬元,極大地增加消費者的消費成本,加重了病人心理和經濟負擔,延誤治療時機,給消費安全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2.促銷陷阱多

許多商家在促銷過程中設置重重陷阱,引誘消費者上當受騙,侵害消費者的利益。例如,低價促銷廣告宣傳與現場實際情況往往有較大出入,隱瞞低價促銷商品的質量;有的以低價提供商品的同時,以舊充新,以次充好;有的低價促銷時服務質量明顯下降,不履行國家有關商品三包的規定,低價商品出現質量問題後,經營者對消費者提出的退、換貨要求拖延或拒絕等等。嚴重幹擾了社會主義經濟社會的有序運行和市場的健康和諧發展。

四、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未能得到有效維護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消費者的各種合法權益經常受到侵害,而且,消費者的權益被侵害後維權相當困難。

1.消費者被侵權的事件常常發生

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關條款的規定,消費者有受尊重權、人身、財產安全權、知悉權、公平交易權、求償權等權利。但是有的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其人格尊嚴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一些地方不時出現消費者在購物場所挨打、被任意搜身的事件;有的購買了不合格產品,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啤酒瓶爆炸炸瞎消費者的眼睛之類的事件每年都有發生;很多經營者不提供完整的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主要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限、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侵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有的消費者購買了質量問題產品後,不能得到商家退貨或賠償。

2.消費者維權難

每當消費者權益被侵害時,很大一部分消費者卻不知如何維權,甚至放棄維權。造成這種局麵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目前我國投訴、申訴、起訴麵臨著舉證難、鑒定難、調解難、執行難等問題,加之權責的紊亂,導致消費糾紛久拖不決,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沒能從根本上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

五、價格欺詐行為較為普遍

價格欺詐是消費不安全的又一種表現,尤其是一些服務消費領域,旅遊、娛樂、醫藥、衛生、房地產、電信、網絡、餐飲、洗染、修理、美容美發、培訓等一些行業價格欺詐現象較為普遍,因為這些行業的價格缺乏統一標準和透明度,因而使得商家能夠利用各種各樣的形式對消費者進行價格欺詐。價格欺詐的行為主要表現為:

1.產品標價高

例如,醫藥行業,從廠家幾元錢進的藥品,到醫院後價格翻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出售;幾十元的月餅換了包裝後幾百元出售;十幾元的煙酒到了酒吧、KTV就要以幾十元、幾百元的價格出售。北京市消協曾對北京、天津、上海等28家企業生產的64個品種的各類牙膏產品進行了比較試驗,價格從1元至23元不等,最後公布的比較試驗結果顯示牙膏產品品質差異小,價位相差懸殊的牙膏產品,在產品品質上並無顯著差異。

2.虛假降價

很多商家利用所謂降價活動,冠以“降價”名義欺騙消費者,有的商家活動前將商品價格標高,活動中降價銷售,其實還是原價甚至抬價銷售。有些商家借降價之名,清除積壓產品,而這些積壓產品很多款式陳舊、技術過時,甚至是已經淘汰的產品。

3.名為優惠,實為搭售

商家經常進行買一送一、買300送60等活動,送的商品往往是劣質、積壓品,買300元的產品送60元消費券,這個消費券還要你繼續投入買另外一件商品時才能做抵扣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