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建設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的構想(1 / 3)

為了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2007年國務院第503號令:《國務院關於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增強消費者的信心,營造和諧的消費環境,應該大力開展商品安全與信用信息平台研究,建設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的建設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安全權、知情權和選擇權,加強企業與政府監管部門之間的合作,增強企業責任意識,提升企業競爭力,提高政府部門的監管能力和社會形象,共同打造一個重要的、服務人民大眾、利在千秋萬代的“民生工程”。

第一節商品消費安全平台建設發展現狀

以食品安全為重點的消費安全問題,已經引起全世界的高度重視,以保障食品安全為重點的商品安全平台的建設已經在世界各國逐步開展。目前,在我國以保障食品安全為重點的商品安全平台模式有多種多樣,影響較大的有下麵四種:

一、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

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是指根據食品包裝上的追溯標簽,通過網站、超市觸摸屏係統、手機短信、電話等方式就可以查詢生產履曆等食品源頭信息,從原材料的產地信息,到產品的加工過程,直到終端用戶的各個環節的一種全新的食品監管模式,是到目前為止最可靠、最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係。

1.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在中國

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奧運食品安全追溯係統在2007年已經逐步開始投入使用。奧運食品安全追溯係統把食品原料、菜單和運動員身份相連,一旦有突發事件發生,可以迅速追溯到生產源頭。該係統實現從生產基地經加工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到奧運村的全過程控製。在北京市食品安全辦設立全市共享的食品安全追溯數據中心對各類食品的安全追溯信息進行歸集、查詢、分析、評估、跟蹤、預份。食品安全追溯數據中心數據覆蓋水果、蔬菜、水產、畜禽、蛋類、預包裝食品等主要食品種類的種植、養殖、生產加工物流配送等環節。同時,還通過對養殖基地畜禽產品佩帶耳標、腳標實現對畜禽產品養殖、收購、屠宰、分割、運輸、銷售等信息的全程追溯。

奧運食品管理使用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是一種全新的食品監管模式,也是到目前為止最可靠、最有效的食品安全監管體係。該係統在全國推廣後可實現對食品從田頭到餐桌全程監控,全麵提高食品質量,保證企業的生產陽光操作,無法藏匿非法行為,使消費者對食品原料和生產過程安全可見。

2.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在歐美

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產生於1996年英國瘋牛病引發的恐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與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把可追溯性的概念定義為“通過登記的識別碼對商品或行為的曆史和使用或位置予以追蹤的能力”。所謂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是建立在一係列高科技檢測、通信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上,企業提供的相關信息都經過正式認證機構的驗證或國家監督機關的審查,並將該數據保存於獨立於經營者的第三方,從而顯著降低了虛假信息的可能性。即便是出現問題也可按照追溯信息進行索賠,大大降低了舉證成本,真正地實現了“明明白白購物,安安心心食用”,是確保食品安全的有效工具。在歐美的許多國家,不具有可追溯功能的食品已被禁止進入市場。

3.可追溯係統的基本方法與數據庫

(1)可追溯係統的基本方法。實施可追溯性管理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在產品上粘貼可追溯性標簽。可追溯性標簽記載了食品的可讀性標識,通過標簽中的編碼可方便地到食品數據庫中查找有關食品的詳細信息。通過可追溯性標簽也可幫助企業確定產品的流向,便於對產品進行追蹤和管理。

(2)可追溯係統中的食品安全數據庫。可追溯係統中的食品安全數據庫係統以食品原料生產及其配送、食品生產及其配送、食品加工及其配送、食品銷售與消費者五個數據中心共同組成食品安全數據庫係統。其數據庫係統模式如圖10-1。

在食品安全數據庫係統中,必須對數據節點信息進行規範的標誌,消費者才能夠進行有效的查詢。可追溯係統如何確保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確保食品安全:

一是通過增加食品生產過程的透明度,確保食品安全。食品的工業化生產導致了消費者和食品生產過程之間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距離,人們在超市排隊購買食物時對所消費的食品知之甚少。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這個信息障礙,弄虛作假。可追溯係統建立後,食品所有的生產、加工、運輸過程均在陽光之中,使得安全隱患無法隱藏。

二是通過控製食品源頭,確保食品安全。可追溯係統建立後,以肉產品為例,生產者應該清晰地提供牲畜的來源、種類、健康狀況,以及生產加工的詳盡信息,從而有力地杜絕了企業使用不良牲畜加工肉類產品。同時,可追溯係統在畜牧生產中的應用與推廣,還能夠促進生產者加強牲畜防疫,減少家畜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消除傳染源,改進生產工藝,從而不斷提高食品質量和安全。

三是在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通過實現定向召回確保食品安全。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可以通過跟蹤產品的上下遊供應鏈,迅速召回相關產品,避免事故進一步擴大,將事故的影響減小到最低。

四是通過加強食品安全風險控製管理,確保食品安全。政府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食品可追溯體係,掌握食品生產過程中與質量安全有關的信息,改進政府管理部門對食品安全的監管手段,提高監管效率。預防食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加強食品安全風險控製管理。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時,可以迅速追查原因,追究責任。

五是通過提高生產企業的誠信意識,確保食品安全。全麵的食品安全信息的收集、分析,及時、可靠地向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可以建立消費者對生產企業的信任,忠實的消費群又可以給食品安全生產銷售企業帶來利益,這樣可以促使生產銷售企業把安全的、標準化的食品生產變成生產者自覺、自律的行動。

二、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

1.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發展情況

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以下簡稱“電子監管網”)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編碼技術,對產品質量實施電子監管的全國性網絡係統。該係統對每一件入網產品標注數碼信息,消費者可以通過電話、短信、互聯網、信息終端等途徑查詢產品真偽;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可以通過互聯網迅速掌握產品營銷情況;行政執法部門可以隨時掌握有關假冒產品的信息並采取處置措施。

國家質檢總局已經開始在全國推廣建設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國家質檢總局將從食品、農資、建材等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品中選出100種產品,率先納入入網產品目錄,重點動員入網。同時,全國質檢部門將按照總局的統一部署,明確建設目標,在2010年底前,力爭將全國所有適合入網的企業和產品納入監管網,在全國城鄉廣泛布設信息查詢終端,基本建成功能完善、機製健全、反應快捷的執法打假指揮監控係統,完善執法部門信息化聯動係統。突出重點產品,突出重點企業,突出重點區域,突出重點場所。積極做好動員企業入網,出台入網產品鼓勵措施,努力提高入網產品聲譽和嚴格入網產品監管四項工作。

國家質檢總局於2008年8月29日,決定將繼續加大力度推進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並對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發展提出三個方麵改進措施:一是突出重點產品、重點地區和重點企業。把涉及安全類產品有選擇地納入電子監管網目錄中,以重點行業的規模以上企業為推進重點。二是調整企業入網賦碼進度要求。遵循分步實施、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的方針,對首批九類六十九種入網產品目錄的企業,確有困難的,要幫助他們解決技術困難,並由企業自主確定入網時間和賦碼方式。三是鼓勵符合條件的防偽企業參與電子監管網平台的建設。

2.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的作用與平台構成

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是綜合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編碼技術,對企業產品實施電子監管搭建的全國性網絡係統。該係統對每一件入網產品標注數碼信息,消費者可以通過電話、短信、網絡、專用終端等途徑查驗商品真偽;生產企業和經銷商可以通過網絡迅速掌握產品營銷情況;執法部門可以隨時掌握有關假冒產品的信息並采取處置措施。

推廣應用電子監管網對於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服務、促進企業發展,提升政府監管方式,打擊製假售假違法行為,保護名優產品,維護良好經濟秩序,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電子監管網構成包括:一網、一中心、一庫、四個係統。

一網——覆蓋全國的“中國產品質量電子監管網”。

一中心——運營服務與呼叫支持中心。

一庫——數據信息庫。

四個係統——網上申報備案係統、網上監管碼申領服務係統、網上查詢係統、網上通報係統。

三、部分工商部門的“誠信通”

目前,安徽省部分城市工商部門已經或者正在建設“誠信通”食品安全服務平台,“誠信通”是重要商品質量安全監管係統,其前身是重要商品電子備案係統,隨著功能的延伸和完善,曾取名為“重要商品電子備案監管查詢係統”,現更名為重要商品質量安全監管“誠信通”係統。

“誠信通”係統是安徽省工商局和中國電信安徽公司聯合建設的一個基於電信電話用戶的商品備案查詢係統,類似於114號碼百事通業務,分為備案用戶和一般用戶,首先由備案用戶(一般是大型超市或一級批發商)將所銷售的商品名稱、批次、檢驗情況等內容輸入工商部門建設並負責管理的數據庫,即所謂“備案”;然後由一般用戶(食品商店、零售商等)使用終端查詢設備對所銷售之食品進行查詢,查詢終端會掃描商品的條形碼,自動撥打數據庫進行查詢,如該商品的批發商已經將該批次商品錄入數據庫,係統則語音告之該商品已備案,放心使用;如未備案則提示注意查驗商品真偽。在“誠信通”係統中,工商局負責建設和管理數據庫,提供查詢數據,中國電信安徽公司負責提供查詢通道。

四、全國食品安全分析預警係統

2007年12月28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在浙江寧波舉行全國食品安全分析預警係統開通儀式,至此,全國349個地級市食品安全信息交流平台初步建立。這也標誌著全國食品安全分析預警係統建設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幾年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所轄屬的349個地級市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網,搭建起了政府部門與公眾之間信息交流的平台。

食品安全分析預警係統是食品安全綜合監督管理部門搭建的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平台,能及時向全國老百姓提供完整、及時、科學的信息服務,普及食品安全信息知識,幫助消費者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同時,也是老百姓獲得有充分公信力的食品安全信息的主要渠道。該係統從2005開始籌劃,到2007年底開通,曆經三年的時間。2005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組織有關專家和部門監管人員研究起草了我國《食品安全信息體係框架指南》;2006年,爭取了中央補助地方食品藥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專項資金;200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全麵推進了食品安全預警係統建設工作,目前,絕大部分地市的食品安全信息網已經開通。食品安全分析預警係統包括食品安全信息基礎數據庫、食品安全分析預警信息報送係統、食品安全信息預警發布平台等主要內容。

第二節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建設的思路

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的建設,為消費者、終端零售企業、政府監督執法機關、行業協會提供強大的商品信息,從源頭抓質量、確保產品質量安全、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完善質量監管體係。通過此信息平台將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執法部門、消費者、終端零售企業信息不對稱問題,充分發揮行業自律、行政執法、社會參與監督的綜合作用,成為“多方共贏”經典工程,構建消費安全的新模式。因此,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的設計運用,既可以提高執法機關的監督執法力度,幫助消費者做出正確的消費決策,又能提升經營終端零售企業的效益,同時促進生產企業生產供應的規範。關於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的性質,我們建議:平台首先應該是公益性平台,它為消費者、終端零售企業、政府監督執法機關、行業協會免費提綱基礎性的服務和互聯網、終端查詢機等免費查詢方式;其次才是一個受限的經營性平台,查詢者也可以通過短信查詢、WAP查詢、IVR查詢等付費方式進行查詢,可以提供增值服務的方式,向查詢者提供深層次的服務。關於商品消費安全綜合平台的建設與運營模式,投資主體應該以政府為主、企業參與輔,基礎數據庫和互聯網、終端查詢機等免費查詢方式的投資,由政府直接投資,以保證平台的公益性和消費者能夠通過免費的方式獲得能夠滿足消費者基本需要的商品消費安全方麵的基礎信息。企業可參與數據庫係統的開發與維護,可參與增值服務數據庫的投資和運營,可參與短信查詢、WAP查詢、IVR查詢等付費方式的投資和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