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1 / 2)

中國高等教育處於全球文化與科技主義潮流的裹挾之中,優秀傳統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嚴重缺失,引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需求的強聲呼喚,實施強勢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成為新的教育共識。如何用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來開啟當代大學生的心智?現代高等教育如何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通過教育的手段加以內化,以克服大學生在成長、成才過程中因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而帶來的精神和修養的貧乏?這是中國高等教育在文化創新背景下一個無法繞開的話題。

缺失之一:精神與性靈

對人的精神與性靈的重視,是傳統人文精神的精髓。我國傳統文化認為人天生就有性善的資質,這種與生俱來的資質經過內省可以發掘出來。我們給這種觀念注入新的時代內容,就可以轉化為人文精神中對人的精神平等的肯定。“孝”是一種理想,也是一種規範,它直接服務於宗法等級關係,但是它也含有尊重人類天然聯係,要求人要具備以有別於動物的人倫之責,這使得“孝”以頗具民族特質的方式蘊涵著全人類的精神要素,這方麵的價值恒久而普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人文精神的多元積極因素維係了較為健康的道德精神生活。至於傳統教育中對天人和諧的追求,其潛在的人文價值在當代更為突出。事實上,人文精神不僅意味著發現人的力量和潛能,還意味著對人的存在和處境的關注和愛護。人要保持在人作為人的所必要的精神維度上,人文精神的多元積極因素不可缺失。

缺失之二:德行優先

人文教育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注重使學生“學會做人”,使學生成為富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遵守社會公德和法規的人。這也正是儒家的教育傳統。孔子是中國古代倫理學和道德教育理論的奠基者。他認為人的天賦素質是相近的,個性差異是後天習染造成的,即所謂“性相近,習相遠”。因此,人的道德完善,不能依靠自然長成,必須經由教育培養。隻要獲得良好的學校教育的條件,加上主觀的努力,人人都可以養成“君子”的品德。孔子以“仁”為核心和最高道德標準,孔子所謂的“仁”,不外“克己”與“愛人”兩方麵,而這兩方麵皆以“禮”為準則。“克己”就是以禮約身,“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求在財富占有上要遵守周禮的等級規定,克製過分的欲望。儒家這種以社會規範“禮”約束自我的教育傳統,並不像有人曲解的那樣,是一種禁欲主義,是在壓抑人的個性,而是教導人們在尊重他人、遵守社會基本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的前提下,處理好個人與他人、公與私的關係,即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為人處世須從道義出發,克製不正當的私欲。這種教育傳統,對於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遏製物欲橫流的社會弊端,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孔子講的“愛人”有兩個特點:一是孝悌為本。“孝”屬於親子之愛,反映縱的、與父母長輩的血緣關係;“悌”反映橫的、與兄弟姐妹的血緣關係。二是愛有差等,即人的愛人之心首先要從愛以父母為中心的親人,然後輻射到愛周圍的人。不僅人的感情如此,人的社會職責也是有差等的。實際上,儒家仁愛及其愛的差等性,不是講愛有等級差別,而是提倡從愛親人做起,生發出對他人、對國家、社會及全人類的愛心。它所強調的是穩定社會發展的一種依人倫常情而發,據社會道德規範而行的不斷向外輻射的愛,這是有積極意義的。在今天的教育實踐中,它有助於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孝敬父母與關愛他人,以及愛人民、愛國家的重要性。另外,儒家教育學生的“克己”和“愛人”還折射出這樣一種人生哲理:一方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另一方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叫做“忠恕之道”。這是日趨為世界各國學者認同和稱讚的人生哲學,被當作在全球一體化的過程中,人們如何加強與各民族交流合作,如何麵對大自然的智慧之源,這更是高校培育學生健全人格的寶貴教育資源。

缺失之三:德育模式

早在秦漢之際,我國就提出了關於道德品質教育的所謂“大學之道”,後經曆代教育家的豐富和發展,成為傳統德育的基本模式。“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既是我國古代大學教育的方針與程序,也是培養統治階級合格人才的德育模式。它以修身為中介,形成了個人倫理、社會倫理、國家倫理貫通一體的倫理道德體係,具有邏輯上的貫通性、結構上的完整性。而我國目前高校的德育基本上沒有形成一個完整有效的體係,往往隻是強調有針對性地進行灌輸,而沒有注意立體地、全方位地、有步驟地培養學生的道德人格;隻是把他們作為教育的對象,而沒有重視其自我教育。另外,由於沒有為德育找到主觀的基礎,沒有找到內在與外在、主觀與客觀的根據,使得德育下的人生與現實生活中的人生出現嚴重對立。因此,有必要根據大學人文教育的要求,借鑒傳統德育模式,形成新的“大學之道”,以便能動地、有機地進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