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良好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影響學習者學習的外部環境,是促進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意義和促進能力生成的外部條件。國內外對學習環境的定義很多,從諸多方法來考慮。Wilson認為學習環境是這樣一個場所,學習者在這裏相互合作,相互支持,並且用多種工具和信息資源相互支持,參與解決問題的活動,以達到學習目標。荷蘭學者Kirschner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能找到充分的信息資料和教育輔助手段的地方,借助學習環境,學習者能夠有機會去根據自身的情況及其與他人的關係去構建定向基礎,決定他們將介入的目標與活動。喬納森(Jonassen)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者共同體一起學習或相互支持的空間,學習者控製學習活動,並且運用信息資源和知識建構工具來解決問題。喬納森認為,學習環境是以技術為支持的,在學習過程中技術是學習者探索、建構和反思學習的工具,提出了認知工具和學習策略的重要性並且還考慮了社會背景的支持因素問題。
國內對學習環境較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96年,朱曉鴿在其論文中指出,學習環境指的是一種麵對麵的發生在學生與學習資源交流的學習過程。
楊開誠認為,學習環境是一種支持學習者進行建構性學習的各種學習資源(不僅僅是信息資源)的組合。其中學習資源不僅包括信息資源、認知工具、人類教師等物理資源,還包括任務情境等軟資源。
武法提認為,學習環境是一個動態概念,它與動態的學習進程是緊緊聯係在一起的,是學習活動展開的過程中賴以持續的情況和條件。武法提博士認為學習環境的要素就不僅僅是支撐學習過程的物質條件(學習資源),而且還包括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習氛圍、人際關係等非物質條件。
何克抗、李文光兩位學者認為,學習環境是學習資源和人際關係的組合。學習資源包括學習材料(即信息)、幫助學習者學習的認知工具(獲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學習空間(比如教室或虛擬網上學校)等等。人際關係包括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和師生人際交往。
綜合以上國內外學者對學習環境的定義,我們發現,學習環境與學習場所、空間、支持、技術工具、信息資源、共同體、建構性學習、情況與條件、社會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理解“學習環境”的內涵和定義:
⑴學習環境最基本的理念是以學習者為中心;
⑵學習環境是一種支持性的條件;
⑶學習環境是為了促進學習者更好的開展學習活動而創設的;
⑷學習環境是一種學習空間,包括物質空間、活動空間、心理空間;
⑸學習環境和學習過程密不可分,是一種動態概念,而非靜態的。它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個方麵,其中既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又有人際互動的因素;
⑹學習者在學習環境中處於主動地位,由學習者自己控製學習;
⑺學習環境需要各種信息資源、認知工具、教師、學生等因素的支持;
⑻學習環境可以支持自主、探究、協作或問題解決等類型的學習。
數學學習環境,應是指圍繞著學生的數學學習,可以直接、間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各種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總稱。
學生數學知識的習得,數學相關技能的增強,以及數學能力的提高都是在數學學習環境中發生的。創設何種數學學習環境是教師的權利,創設適合學生發展的數學學習環境又是數學教師的責任。為學生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促進學生發展的環境,有效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促進學生通過數學學習獲得發展。數學學習環境應是利於學生數學學習的,有個性風格的環境,應當有利於學生在興趣盎然的狀態下,思維集中且心情愉悅地進行數學學習,不僅有熱情的學習態度,而且有認知與行為的積極投入。有效的數學學習環境應當有利於學生在觀察、思考、探究的過程中進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