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學生當然盼望也需要社會的幫助,但他們並不願接受那種眾目睽睽下的公開“施舍”,這應該引起我們進行一些深層的思考。某大學一位女貧困生,一學期夥食費僅用200元,記者問她如何過?學生坦然地告之:中午吃二兩飯、一份菜,早上、晚上各吃一半。日子過得雖然艱苦,可她不願向外人伸手。某電視台主持人采訪南京理工大學一名特困生說他一直在幹最底層的事:拾報紙、撿垃圾。學校搬到郊區後,就沒報紙撿了,他便在學校申請了勤工儉學崗位——打掃廁所。班上同學為他的精神感動,就偷偷地幫他清掃,令他十分感動……兩個故事都非常感人,也讓人深思:貧困生需要幫助,但如何扶持,怎樣通過我們的幫扶來喚起孩子做人、為學的熱情,這要進行精心設計和周密安排。
據說在美國,有很多令人不可思議的忌語,電視上、廣播中、報紙上都不能講,這些忌語,在公共場合講差不多是一種罪行,例如你不能將什麼都看不見的人稱作盲人,而稱“弱視者”;不能稱“矮子”,而稱“個子不高者”;胖子稱“身體寬大者”;窮人稱“財政弱勢者”;老人稱“在歲月順序上排在前麵的人”;清潔工稱“衛生工程師”。人,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具各自的“獨立意識”,無論什麼時候,他都想以自己獨立的人格來對侍現實、來解決各種情境。當他通過自身努力難以從容麵對時,他當然十分盼望得到幫助,可這種幫助最好自然的,不但給他實質性的關愛,還讓他很好地保持了自己的“尊嚴”,這種幫助便蘊含了無盡的力量,給他以支撐,促進其奮發,幫助他完成人生美好的追求。
當我們在進行一些慈善捐助的時候,應注意要盡可能地把握好時機,盡可能不要讓孩子有被憐憫、被施舍的感覺,不要讓他們產生,自卑心理和思想負擔。一次捐資助學活動中,主持人讓學生陳述每個家庭的困難情況,上海瑪亞克集團徐理福董事長和夫人鄒莉立刻阻止,他們不希望資助對象產生不自信心理,更不能再往傷口上撒鹽;他們說:“助學並不代表憐憫,也非施舍,而是出於自己的真誠,再三勸學生不要有思想包袱。”“深情盡在不言中”。在提供幫助時,要創新工作思路,多開辟一些無聲的渠道,多設計一些悄然而行的資助方式,讓受資助者在自然中,或者在他人少有察覺的氣氛中得到真正的幫助,使他們始終以生活強者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麵前,頑強拚搏,不斷努力,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社會對他們的培養期待。實踐證明,自強者才能成功,不懈奮鬥者創造奇跡。若得幫助者轉化成自信自強的無窮動力,那我們的願望才算得到實現,才能充分發揮被資助者的潛能。
教育是人類最具匠心的藝術
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重視時機、講究方式、改變方法,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的三方麵。
教育重視過程,不過從意識培養和習慣的養成來講,初期十分重要,必須把握機遇。開始不嚴,重要環節處隨意放縱,矯正就會很困難。小到握筆姿勢,如果小孩上學之初無嚴格要求,結果可能就會導致一輩子寫不正字,寫不好字。因此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抓住教育學生的最佳時機,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孩子自信心和個性特長的培養,關鍵在於班級剛組建時。讓從四麵八方來的學生作自我介紹,他們每人給自己找優點、找特長。大家相互介紹、分別展示,促進了了解,增強了信心。這種“展示”,既是對個人以往的總結,也是對未來努力的定位。當置身於“比拚”的環境,他們肯定會不輕言放棄,而努力學習,努力塑造自己。因此,抓住“時機”是至關重要的:老師上公開課,是激發學生表現的時機;班級開展集體活動,是培養協作精神的時機;升旗、開校會,是塑造愛國精神的時機;籃球比賽、拔河等,是發揚全麵精神的時機……教育時機處處有,教育時機可以創造,隻要做有心人,教育常會取得很多意外的驚喜!
《中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都是以“法規”的形式,要求學生做什麼、該怎樣做,以規範孩子的行為舉止。尤其是對於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真正形成的孩子來講。但條文的東西比較抽象,不能給人具體的感知,教育工作者就要動腦筋,如何用學生感興趣、喜歡的方式來培養他們的習慣。江蘇海門市包場小學較重視改變常規教育形式,而讓學生在生活中領悟、從情境中提高,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學校曾在三年級搞了個所有學生都參與的遊戲——讓學生早晨從家中帶一個生雞蛋放在口袋裏,看哪位同學的雞蛋保存的時間最長。為了保護好脆弱的雞蛋,同學們真是費盡心思:有的用塑料袋包好雞蛋,放入喝水杯裏,然後捧在手上走到學校;有的給雞蛋包了塊毛巾;有位平日調皮的男生為了保護雞蛋、整天都沒敢動地方;有的由於在樓梯上運動,雞蛋破了,弄髒了衣服,但同學們沒有抱怨,而是自己清洗幹淨……這個設計,是為了讓學生體驗、感悟,在公共場所要舉止文明,輕輕走路、說話和處理事情。這種養成是學生親身體驗後的感悟、接受熏陶後的主動,是一種循序漸進、一種構建,其效果遠非強製性要求所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