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優點。因此,教師要把孩子的優點放大,充分給予肯定,這樣才能產生“揚長避短”的效果。同時也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閃光點”。

老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的優點,激發孩子的上進心和潛力,不斷地進步。教師在運用“正強化”理論時,要注意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強化學生的良好行為,並巧妙使用各種強化物,以起到積極的效果。

運用“激勵原則”對學生進行恰當地表揚、鼓勵涉及的方麵非常廣泛,從學生的思想品德到個性品質,從學習態度到學習水平以及身體和心理狀態,包括學生成長的方方麵麵。運用“激勵原則”應該做到因地製宜,校長可以向教師介紹五種方式:

及時表揚

對於課堂教學活動及課外教育活動中表現好的學生,教師注意及時給予鼓勵。這種鼓勵可以用“體態語言”表達。教師常常在課上對參與討論並且表述得較好的同學點頭報以微笑,表示肯定;或是在巡視時輕輕撫摸一下學生的頭,好像說:“你是好樣的”;或者對到前麵板演或其他表演出色的學生,輕輕給予擁抱,告訴他:“老師喜歡你”;或者隨即豎起拇指表示:“你真棒……”這種即時性表揚也可以用“口頭語言”表達,也就是教師在學生的良好行為出現後,立即用讚賞的語言給予肯定。在口頭表揚學生時,切忌隻是一味地說“真好”、“太棒了”、“不錯”,而是必須有具體的指向性,說明讚揚的具體行為。讓學生本人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兒,其他同學向他學習也有跡可循。

“小紅花”或“小星星”

低年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常常用“小紅花”或“小星星”等方式獎勵認真思考、積極參與學習的學生。這種方式為低年級的學生帶來希望,帶來自信。他們會自覺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努力學習以爭取老師的表揚,贏得“小紅花”或“小星星”。得到獎勵後,他們很開心,隨著“小紅花”或“小星星”的增多,其激勵功能也會逐漸減弱。教師就要及時提升其價值。比如:有的教師宣布得到10朵小紅花可發給一張小卡片,獲得3張小卡片後,可以請老師或父母滿足自己一個合理有意義的小願望等等。這樣,不斷鼓勵孩子上進,獲取新的進步。在使用“小紅花”這種激勵方式時,教師一定要對孩子的某一具體行為給予獎勵,使獎勵有具體的指向性,使孩子從單純注意“小紅花”轉為關注自己的行為。這樣,漸漸地使良好行為的形成不用外部激勵也能成為習慣。

利用作業本“談心”

教師每天都有批改作業的時候,可以要求老師們利用作業本為“媒介”和5位學生談心,也就是每天批改作業的同時,在5位同學的作業本上寫上即時性批語。這些批語可以和當日作業有關,也可以和課上學習活動有關,還可以和學生這一階段的行為習慣有關。作業本上這些即時性的言語,可以使孩子們感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也能及時和老師進行溝通。

用表“揚長”和家長互動

“表揚卡”是一種自製的小卡片,隻有64開大。教師可以用來在放學前,隨手為幾名同學寫上幾句鼓勵的話語,肯定他們在某一方麵的成績,簽上老師的姓名,請他們帶回家給家長。

正向聯係本

這是一種與家長合作的激勵方式。由同學準備一個小本子,記錄自己每天在學校的行為,老師也把看到這個學生的行為記在上麵,周圍的小夥伴也可以記錄這個同學的良好表現。放學後,這位同學將這個小本帶回家,請家長翻閱共享自己的進步。同時,讓家長記錄他在家中的好的表現,帶回學校由教師、同學們翻閱共享。因為隻記良好行為,因此稱之為“正向聯係本”。

校長還必須讓教師明白,運用“激勵原則”並不是不批評學生的錯誤行為。教師擔負著教育學生的責任,對學生必須嚴格要求,對學生的錯誤行為必須嚴肅對待,適度批評,也是一種有效的評價手段。教師對學生進行批評時應注意對事不對人,要尊重學生本人;並要幫助他分析錯誤的原因,並加以改正。一定要為學生提供改正錯誤的機會。

第三,差異原則

差異原則就是要承認學生的差異,並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在對學生教育中,教師經常愛說“恨鐵不成鋼”,對所教的學生都按他們的標準要求,都想讓學生成為“鋼”。這個意願是好的,但是我們應該讓教師看到,鐵礦石的含鐵量是不同的,並且也不是所有的鐵都能煉成鋼,在現實中鋼有鋼的用途,鐵有鐵的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能用“一刀切”的標準要求學生,應該認識到學生原有的差異和發展中的差異,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師的職責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力,使其達到自我發展的上限,讓每個孩子都能看到自己在原有基礎上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