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教師理解家長

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比任何時候都更關注教育,可以說每個人都在談論教育。今天的家長對教育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的職業要求也越來越高,並且家長的文化水平和素質在提升,法製觀念在增強,學校和老師的責任越來越重。教育需要被關注,教師的工作需要支持,家長需要理解。

教師和家長都有一個共同的願望,就是希望孩子能健康地成長。為了這個共同的目標,雙方需要配合,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在對孩子的看法上,在處理一些具體問題時,家長和教師會發生分歧,有時缺乏彼此的理解,從而影響了彼此的配合,不利於對孩子的教育。校長要幫助教師理解家長。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種情況。放學後有位男同學的父親找到我,他對教他孩子的老師的個別語氣有意見。我請他坐下,耐心地聽完講述後,首先感謝他能來給老師提意見,說明他對學校的發展很關注,並且針對他提的問題表示:“如果老師有的話說得不妥,我作為校長向您道歉。”這位家長不好意思了,心態也平和了。於是,我們心平氣和地聊了起來,談話間我了解到他的難處。原來他和妻子離婚後,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而且工作單位很遠,有時候顧不上孩子,這次見班主任還是請了假趕來的。最後,我建議他明天下班後,到學校和班主任再談一次,相信一定會談到一起的。

這位家長半信半疑地走了。正好此時那位班主任也來找我,很委屈地哭著。我肯定了她的責任心,同時指出:作為教師,一定要記住自己的職責,和家長交談時必須注意自己的語言,並且和她一起分析了這個孩子的家長及表現。我相信,她能和家長再談一次,自己處理好這件事。

第二天傍晚,當我在操場上遇見這位家長和班主任時,他們互相溝通,交換了意見,顯得非常高興,看來他們溝通得還不錯,相互理解了。

我認為,作為現代的人民教師要充分理解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四點。

第一,要時時記住自己的角色

教師也是常人,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在和眾多的家長接觸中,經常會碰到一些不順心的事,也會生氣,也會發火,這完全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但是,老師應該為人師表,應該有更高的修養,更應該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最好的方法就是時時提醒自己是一位教師,進入教師這個角色,想一想教師如何處理這個問題,這樣就會冷靜地處理好一些矛盾。這種角色意識是一名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

第二,要學會角色互換

教師在處理學生問題或與家長交談時,要學會角色互換,也就是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遇事先想“假如我是這位家長”、“假如這是我的孩子”,這樣就會和家長有共同的語言,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

為了能夠多替家長想一想,光明小學對教師提出了幾條規定:一是不能隨便請家長到校(和家長聯係,要做好準備,客觀介紹學生的全麵表現,和家長一起分析問題,共同研究好的教育的方法,而不是就事論事,更不能訓斥家長);二是平時作業和單元練習不讓家長簽字(作業每月有一次綜合評定,可讓家長過目,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三是家長到校找老師談問題,辦公室的其他老師不準插話,不準幫腔說話,避免家長難堪;四是教師因學生缺作業或其他原因放學後請家長談話時,要注意不當眾談問題,以顧及到家長的“麵子”。

第三,要永遠給家長希望

孩子是家長的一切,也是一個家庭的希望。因此,教師在和家長交談時,一定要讓家長看到希望。不論什麼樣的學生,總是有“閃光點”的,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這些“閃光點”。一定要全麵客觀地評價學生,對家長要講學生的缺點,更要講學生的優點,讓家長對孩子充滿希望,讓家長樹立信心。對學生的缺點,要共同探討,提建議、講方法,使家長感到是一家人,是在共同教育自己的孩子。隻有這樣,學生才會有一個相對寬鬆的成長環境,才會有自信心,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健康快樂地成長。

第四,要善於和家長交流

這種交流不僅僅隻停留在家長會、個別談話。接送學生時的一個眼神,一個招呼,幾句都是在交流。節假日時的一個短信,隔段時間的電話,講講學生有什麼問題,在網上互動也是交流。參與班級的教育活動,會有更多的交流作用。

教師一定要理解家長、體諒家長,這是教師職業素質的要求,也是托起明天的太陽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