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蜘蛛雖巧不如蠶(1 / 1)

北宋時期的著名詩人王禹偁是一位非常聰明又有才氣的人,他六歲就能作詩,七歲時就能作文章,人們都稱他為神童。有一次,有位叫畢文簡的官員詢問他的家境,知道他父母靠磨麵為生,於是讓他以磨作詩。王禹偁隨即吟道:

但存心裏正,何愁眼下遲

得人輕借力,便是轉身時

詩中的“心”,指磨盤的中心;“眼”,指磨盤上用來灌磨料的窟窿。詩句的意思是:隻要磨盤安得正,不怕眼下磨得慢;如若有人稍使勁,磨盤自能不停轉。這詩一語雙關,“心”“眼”二字不但詠磨盤,也與人息息相關。畢文簡聽了,驚奇得不得了,心裏還真佩服小家夥有誌氣。他知道王禹偁家裏窮,讀書困難大,想“得人輕借力”,自己一定得幫小家夥這個忙。他就讓王禹偁跟自己的孩子一塊兒到私塾裏去念書了。

有一天,當地的太守(地方大官)請客吃飯,畢文簡也去了。賓朋歡聚一堂,十分熱鬧,宴席上,眾賓客飲酒賦詩,高談闊論,太守很開心,就出了一副上聯讓眾人來對:

鸚鵡能言難似鳳

出句之後,眾位賓客都開始躍躍試對,人們搜腸刮肚,絞盡腦汁地想著,可是,過了好半天,也沒有人能對出來。這副上聯的確出得很妙,不太好對。這上聯說:鸚鵡縱巧舌如簧,但終究是一隻拾人牙慧的小鳥,而成不了飛上梧桐的鳳凰。這兩者之間有種鮮明而合理的對比性。更巧妙的是,這句中的“鸚鵡”、“鳳(鳳)”都含有部首“鳥”。

所以,有幾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酸溜溜的秀才,雖然對出了句子,但太守聽了,都搖著頭否定了。他環視著眾賓客,期望有人能對出令他滿意的句子來。然而那些平時自命清高的賓客們卻始終想不出好對子來,令太守很失望。在座的畢文簡也未想出好的下聯。回家後他就將上聯寫於屏風上。王禹偁見後,在出句下麵用筆寫道:

蜘蛛雖巧不如蠶

畢文簡見了後,十分驚奇。這對句中涉及的兩種動物“蜘蛛”、“蠶”都為“蟲”部,和上聯的兩種動物的“鳥”部相對應,形式上堪稱完美。更令人叫絕的是:這對句告訴人們蜘蛛雖能吐絲,但是也隻能織出供自己捕蟲果腹的小網,怎及同樣吐絲,可以織出美麗絲綢的蠶呢?它和上聯真是珠聯璧合,啟發人們:不要僅僅追求外表漂亮,更應注重內在修養。文簡不由讚歎道:“真是棟梁之才啊。”以後他就稱呼王禹偁為“小友”,兩人成為忘年之交。

可見,對句不但能考驗應對者的文字功底與才思,在一定程度上,還能反映應對者的性情和胸襟呢!

【博聞館】

古代的學堂——私塾

故事裏說到畢文簡讓王禹偁和自己的孩子一塊兒到私塾裏去念書,古代私塾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原來私塾是古時候私人所辦的學校,大多由讀書人、秀才等私人開辦。私塾的學生多數是六歲時候開始入學。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隻需征得先生(老師)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的有二十餘人,少的隻有幾個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文化水平等,沒有統一的要求和規定。私塾的教材主要有“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學好了以上的內容以後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私塾的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學習中十分重視學詩作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