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東坡智服遼臣(1 / 1)

遼國又稱契丹,是由北方遊牧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遼國經常與宋朝發生一些戰爭。到了宋神宗時,天下太平,與遼國交往也比較多,關係相對比較融洽,兩國人士交往也能常常說個笑話,談點詩文。

一次,遼國派來一位頗精漢語的使臣,皇帝讓蘇東坡去陪同。這位使臣早聞東坡的大名,聽說是他來接待,便暗自竊喜,想以奇文難倒他,以示宋朝無人。到了會見那天,二人寒暄一番之後,使臣對東坡說:“我們遼國流傳著一個出句:三光日月星。別看隻有短短五個字,但頭一字是三,統領了三種發光物,對句不能再是三,又必須統領三個並列關係的詞。因此,我們國內沒有人能對得上來,今日先生在此,正好請教。”

蘇東坡不假思索地說:“這其實不難。我先給對一個:四詩風雅頌。”

雅,本來分大雅、小雅,與風和頌合為四詩。

遼使非常佩服,起身抱拳,向蘇東坡致意。這時,忽然電閃雷鳴,來了陣疾風暴雨。蘇東坡靈機一動,指指窗外說:“對句還可以取此景,叫做‘一陣風雷雨’。”遼使十分驚奇蘇學士的敏捷才思,由原來想難倒人家,變得由衷地歎服了。到了吃飯時,蘇東坡還沒忘剛才的話茬兒,慢慢地又說出了對句“四德元亨利”。這次遼使聽了,便有些不以為然,想與學士辯論一番:古人曾把“元亨利貞”稱做“四德”,這“貞”字為什麼給去掉了呢?蘇東坡看出遼使的情緒變化,連忙笑盈盈地說:“請用茶,聽我仔細說明省去最後一字的道理。宋遼兩國習慣不同,我們這裏講究避諱,皇上的名字,哪怕是同音字都不能說出來的。”遼使突然記起,宋仁宗的名字叫趙禎,這“禎”與“貞”同音,也自然說不得的。這會兒使者已經對東坡佩服得五體投地了,他不但讚賞“四德元亨利”想得絕妙,而且感謝東坡提醒了自己:“學士大名果不虛傳,佩服!佩服!而且若不是學士截住了話頭兒,我差一點說出犯忌諱的話來呀!”蘇東坡說:“哪裏,哪裏,各國情況不同,你就是說出那個字,我們皇上也不會怪罪,因為我們是‘兩朝兄弟邦’嘛!”

使者一拍桌子:“不得了!學士順口所說,不就又是一個對子嗎?”

自此,這位使者再也不敢小覷宋朝。

【博聞館】

遼國契丹人是怎麼“追星”的

追星族是現代人的專屬嗎?其實在遼國契丹人中,就不乏追星族。

據史料記載,一次,蘇東坡和弟弟進京,有一位來京辦公的遼國使者竟然置外交人員守則於不顧,私自打聽到他們的居處,跑到住所旁大聲朗誦他們的文章,一遍一遍地念個沒完沒了,非要他們出來見上一麵不可。

蘇東坡的詩名在契丹人中十分響亮,可以說是紅得發紫。1089年,蘇東坡的詩集《眉山集》剛刊印不久,他弟弟蘇轍在出使遼國途中,即看到了契丹人翻刻的《眉山集》。進入驛館後,一抬頭看到牆壁上也題有蘇東坡詩文,這著實讓他吃驚不小。

可這還不算,當蘇轍住進驛館後,許多人知道宋使為蘇東坡的弟弟,便紛紛向他打聽蘇東坡的事情。蘇轍在驚異之餘,寫了這樣一首詩寄給哥哥:

誰將家集到燕都?識底人人問大蘇。

莫把聲名動蠻貊,恐妨談笑臥江湖。

這次出使遼國所遇,讓蘇轍深有感觸,出於中原正統觀念,他向哥哥提出了不要把文章傳到遼國,怕哥哥因此被世人嘲笑。其實,蘇轍過於多慮了,蘇東坡詩文傳到遼河流域,恰恰說明了他的偉大。契丹人對詩人和詩詞的熱衷,使契丹在自己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大量地接受了中原文化的洗禮,並留下了不少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