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寫於1932年12月。題名“子夜”暗示作品記述的內容發生在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裏。全書共分19章,以20世紀30年代初的半殖民地城市上海為背景。
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民族工業資本家吳蓀甫,作家通過對他為振興民族工業掙紮、奮鬥終於失敗的曆程的描寫,真實地再現了20世紀30年代初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暗淡前景,形象地證明中國沒有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更殖民地化了。
小說自吳老太爺由鄉下來上海,發病而死,吳府發喪開端。由此引出了吳蓀甫、趙伯韜、杜竹齋等這些工業、金融界的巨頭及其他頭麵人物。接著分主、副兩條線索敘述。主線是吳蓀甫與趙伯韜的矛盾:吳蓀甫野心勃勃,想以益中信托公司為依托發展民族工業。他雖吞並了8家中小工廠,以實現“鴻圖”,但卻遇到了美國財團勢力支持下的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排擠、控製。再加之軍閥混戰,農村破產;貨運停滯,銷路大減,終於破產。副線是吳蓀甫和工農群眾的矛盾;吳蓀甫為擺脫困境,加緊對工人的壓榨,激化了與工人的矛盾。
作品生動地描述了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的農民暴動和工人罷工情況,以及吳蓀甫對工人、農民運動的陰暗心理。除主、副線之外,作品還將筆觸伸向生活的方方麵麵,從而成為這個“工業的金融的”大都市的點綴。
作品結構宏大、人物眾多、筆力雄健,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