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沫,原名楊成業,祖籍湖南湘陰縣,1914年出生於北平一個大地主家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東方欲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等。

《青春之歌》是楊沫於1959年創作完成的一部優秀長篇小說,是當代文學中較早出現的描寫知識分子投身於革命鬥爭的文學作品。

1929年,西方日本帝國主義為了擺脫經濟危機,對整個中國大地頓時加緊了侵華戰爭的準備。1931年9月18日,駐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炸毀南滿鐵路,以中國軍隊破壞鐵路為借口,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開炮轟擊,此後,很快占領了沈陽。曆史上稱此事件為“九·一八”事變。

駐守東北的邊防軍司令張學良接到了蔣介石不予抵抗的命令,將擁兵10萬的東北軍撤入關內。日本軍隊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占領整個東三省。東北的3000萬同胞,飽受了侵略者的欺壓淩辱。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繼續擴張對中國的侵略,於1932年1月28日深夜,組織大批軍隊突襲上海。駐守上海的國民黨第19路軍,在愛國將領蔡廷鍇等人的指揮下,不理睬蔣介石不準抵抗的命令,對日寇的進攻進行了頑強的阻擊。此次事件史稱“一·二八”事變。中國軍隊頑強地挫敗了日寇多次凶殘的進攻。最終由於國民政府拒絕增援19路軍,他們無奈地在彈盡糧絕之後,撤出了上海,又將我國最大的城市拱手讓給了日本強盜。

1935年,野心勃勃的日本侵略者再次實施對中國進一步侵略的行動,日本軍隊直逼北平和天津。國民政府派國民黨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本華北駐軍司令梅津美治郎簽定了國民政府中央機構撤出河北省,取締一切抗日活動的賣國協定。這個協定史稱《何梅協定》。此後華北局勢陷入危急,中華民族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為了展開抗日救亡的鬥爭,1935年12月29日,共產黨領導幾千名北平的學生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但遊行隊伍遭到國民黨軍隊血腥的鎮壓。這次學生運動史稱“一二·九”運動。12月16日,北平一萬多名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衝破國民黨軍警的封鎖和阻撓,再次走上街頭舉行抗日救亡的示威遊行。北平和天津的學生還團結起來,組織了南下宣傳團,到工廠、農村和軍隊中去宣傳抗日救國,得到全國人民的支持和響應。整個中國大地頓時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

《青春之歌》所講述的就是發生在這一特定的曆史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青年學生抗日救亡的活動,以及青年知識分子在抗日救亡鬥爭中覺醒和成長過程的故事。作品形象地告訴人們,知識分子隻有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塊,才有前途。小說中塑造的眾多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在激烈動蕩的年代裏,知識分子覺醒的過程,謳歌了革命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