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遊藝民俗3(1 / 3)

娛樂助慶的“舞獅”

舞獅是一種中國民間傳統表演藝術。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裝扮成獅子的樣子,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動作。中國民俗傳統,認為舞獅可以驅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都喜歡打鑼打鼓,舞獅助慶。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或重大喜慶,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

舞獅起源眾說不一。神話傳說是以前山中出現獅子,吃掉村莊內的村民,後來村民學會武功,槍斃獅子,村民模仿獅子的形態而成為舞獅;有神話版本說是如來佛把獅子引走,因此南獅中常有“大頭佛”引領獅子;也有傳說有村民以紙紮獅子及鑼鼓驅走年獸,演化成為舞獅。

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隻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誌》中提到“象人”,據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

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於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麵胡人假麵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今天的舞獅主要分南獅、北獅兩種。最初北獅在長江以北較為流行;而南獅則是流行華南,南洋及海外。近年亦有將二者融合的舞法,主要是采用南獅的形象、北獅的步法,稱為“南獅北舞”。

北獅

北獅的造型酷似真獅,獅頭較為簡單,而獅身披金黃、橙、紅色毛。舞獅者的衣服、褲子、鞋都會披上毛,故而未舞看起來已經是維妙維肖的獅子。一般來說二人舞一頭獅子,但若是小北獅則是一人。北獅表現靈活的動作,與南獅著重威猛不同,主要是以撲、跌、翻、滾、跳躍、擦癢等動作為主,甚至利用台凳、踩球、搖搖板等道具。

北獅一般是雌雄成對出現,獅頭上有紅結者為雄獅,有綠結者為雌性。由裝扮成武士的主人前領,手拿綁有彩帶的獅球。有時一對北獅會配一對小北獅,小獅戲弄大獅,大獅弄兒為樂,盡顯天倫。北獅表演較為接近雜耍。配樂方麵,以京鈸、京鑼、京鼓為主。

南獅

南獅又稱“醒獅”,造型較為威猛,舞動時注重馬步。南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出威猛的獅子型態,一般隻會二人舞一頭。獅頭以戲曲麵譜作鑒,色彩豔麗,製造考究;眼簾、嘴都可動。嚴格來說,南獅的獅頭不太像是獅子頭,有人甚至認為南獅較為接近年獸。南獅的獅頭還有一隻角,早年甚至以鐵製做,以應付舞獅時經常出現的武鬥。

南獅獅頭

南獅的獅頭一般上可分為鶴山裝獅和佛山裝獅。佛山裝獅的獅頭較大而圓,額位寬而有勢,嘴較平闊;而鶴山裝獅的獅頭較扁而長,嘴突出如鴨嘴狀,因此內行人又稱之為“鴨嘴獅”。傳統上,南獅獅頭造型上有“劉備獅”、“「關羽獅”、“張飛獅”之分。三種獅頭,不同顏色,不同裝飾,舞法也是根據三個古人的性格而異。

南獅舞法

南師的舞動造型很多有:起勢、常態、奮起、疑進、抓癢、迎寶、施禮、驚躍、審視、酣睡、出洞、發威、過山、上樓台等等。舞者透過不同的馬步,配合獅頭動作把各種造型抽象地表現出來。故此南獅講究的是意在和神相似。南獅有出洞、上山、巡山會獅、采青、入洞等表演方式,當中“采青”最為常見。相傳“采青”原來是有“反清複明”之意,現時一般是取其意頭,有“生猛”,生意興隆的象征。“青”用的是生菜。把生菜及利是(紅包)懸掛起來,獅在“青”前舞數回,表現猶豫,然後一躍而起,把青菜一口“吃”掉,再把生菜“咬碎吐出”,再向大家致意。為了增加娛樂性,“采青”有時還會用上特技動作,例如上肩(舞獅頭者站在獅尾者肩上)、疊羅漢、上杆(爬上竹杆)或者過梅花椿(經過高低不一長木椿)等等。

舞獅之前通常還會舉行“點睛”儀式。儀式由主禮嘉賓進行,把朱砂塗在獅的眼睛上,象征給予生命。

南獅比賽

南獅比賽種類可分為高椿獅藝競賽和傳統獅藝競賽,其中較主流的為高椿獅藝的比賽。馬來西亞、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美國等地,每年都會舉辦世界性的醒獅大賽。而較有著名的國際比賽有兩年一度在馬來西亞舉行的雲頂世界獅王爭霸賽。

祈年降福的“舞龍”

可知春節的“開燈”,就是代表“春祭”。所以,“舞龍”最初應是一種祭祀,而非娛樂,成為助慶娛樂應是漢唐以後的事。這裏有一則傳說,也可以說明舞龍純是紀念,含有祭祀成分。

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龍在曆史文籍的記載中出現的時間極早,而且“舞龍”包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有“祈年”的意思。

大概由於龍在神話中是海洋的主宰,威力無窮,而海洋主水,龍也就很自然地做了農作物的司雨神。民以食為天,穀物是維持生命的根本,間接也就操縱了人類的生命。按這意義敷衍,龍的重要性竟是超越了祖宗:帝舜、契和後稷。如此,龍被古人奉為“吉物”出現在慶典祭祀中,自然也不足為奇了。《禮王製》稱:“宗廟之祭,春曰鑰,夏曰帝,秋曰嚐,冬曰烤”。人們所以要舞龍,與古代勞動人民在農業生產中對自然現象缺乏科學知識有關。他們幻想龍是管雨的,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七節、九節和十三節。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自喻”項目,而是屬於各個民族的了。

今天,在我們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裏,“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征。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曆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新年有“鬧龍燈”之戲。鬧龍燈就是“掉龍燈”,因龍燈長且重,鑼鼓聲中昂首擺尾,蜿蜒遊走,非數十多壯漢,舉竿來回奔走,不足以操禦。“掉”是搖擺,作動詞解,也就是“舞龍”。

舞龍的“龍”,通常都安置在當地的龍王廟中,舞龍之日,以旌旗、鑼鼓、號角為前導,將龍身從廟中請出來,接上龍頭龍尾,舉行點睛儀式。龍身用竹紮成圓龍狀,節節相連,外麵覆罩畫有龍鱗的巨幅紅布,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掌竿,首尾相距約莫有十數來丈長。龍前由一人持竿領前,竿頂豎一巨球,作為引導。舞時,巨球前後左右四周搖擺,龍首作搶球狀,引起龍身遊走飛動。舞龍是個大節日,舞到任何一處都會受到招待。舞龍的隊伍有時一天可以吃五六次酒宴,這叫“龍換酒”。

等到舞龍完畢,就將首尾燒掉,龍身送回廟內,明年再用。燈節雖始於漢初,盛於唐宋,但“舞龍”的習俗,相信是承繼殷周“祭天”的遺風。

相傳很久以前,苕溪岸邊有個荷花村,村前有一個荷花池,池塘裏長滿了荷花。每到夏季,碧綠的荷葉鋪滿水麵,無數朵出水荷花,嫋嫋婷婷,鮮豔無比。荷花池邊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青年夫婦,男的叫百葉,女的叫荷花,夫妻倆男耕女織,相敬相愛。這一年,荷花懷了孕,過了十個月,孩子卻沒有生下來。又過了一年,還是沒有生下來,直到九百九十九天,才生下了一個男孩。百葉見孩子生得端正健壯,心裏好生喜歡。再仔細一瞧,倒是錯愕不已,這孩子的胸口脊背上長著細細的龍鱗,金光閃閃,耀人眼目。數一數,有九百九十九片。旁邊的接生婆一見,大吃一驚,嚷道:“哎呀,了不得,你們家裏生了個龍神”!消息傳遍村子,人人都來道賀。消息驚動了村裏的老族長,他兒子在朝廷做官,他的身邊留著個橫行霸道的醜孫子。這祖孫倆一聽到百葉家裏生下龍種,立刻手持鋼刀要來砍殺。鄉親得到消息,馬上給百葉報訊,大家細細商量,想出了個辦法:將孩子放在洗腳盆裏,悄悄把他藏到門前的荷花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