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決策,代表了億萬農民群眾的強烈願望和根本利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實現保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麵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我們現在正處於矛盾凸顯期,農村社會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傳統的人際關係、倫理道德、價值觀念將受到巨大衝擊,各種利益之間的協調平衡將更加困難。在這樣的新形勢麵前,隻有切實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引導人們正確處理競爭和協作、自主和監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後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等各種關係,才能對各種矛盾和問題更好地進行規範調節,保持農村社會協調穩定。
2.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目前,農村的落後不僅體現在經濟上,更突出體現在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和基礎設施上。這不僅製約農村經濟和社會持續快速協調發展,也會嚴重影響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我們隻有不斷加強和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才能順應曆史要求和農民群眾的願望,實現、維護和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物質和文化利益,密切黨同群眾的血肉聯係,真正把以人為本的要求落到實處。
3.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
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沒有文化的經濟不能代表先進生產力,同時,沒有體現先進生產力的文化也不能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經濟越發展,就越離不開文化的支撐。當前要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尤其需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來進一步推進農民的思想解放,營造良好的氛圍,大力提高農民素質。
二、按照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也是當前和今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我們要按照建設新農村的要求,大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貫穿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過程。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農村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是基礎,精神文明建設離開這個基礎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來展開,不斷為促進農村全麵發展提供強大精神動力。一是加強理論武裝。用馬克思主義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幹部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特別是要把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指導實踐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廣泛深入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努力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轉化為謀劃新農村建設的正確思路,轉化為領導新農村建設的實際能力,轉化為農民群眾的自覺行動。二是營造良好氛圍。最大限度地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最大限度地營造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社會氛圍。深入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目標任務和各項支農惠農政策,深入宣傳農村基層解放思想、開拓創新的新實踐、新經驗,深入宣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變化、新麵貌,鼓舞人心、凝聚力量,不斷增強農村幹部群眾和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努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營造良好氛圍,形成輿論強勢。三是大力振奮精神。充分激發廣大幹部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廣大幹部群眾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並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動力,同心同德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斷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