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著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1 / 1)

以人為本,注重民生、發展民生,切實解決好民生問題,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始終是我們黨的為政理念和執政主軸。在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上,陳建國同誌在《報告》中強調,要著力改善民生,紮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要切實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努力建設幸福寧夏。民生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問題,是事關人民群眾具體的、實際的、直接的利益,關係著人民群眾長遠的、根本的、整體的利益,反映著群眾生活水平的高低,是群眾利益的直接載體。因此,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為民造福的執政理念,努力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讓全區人民都能過上好日子。

解決好民生問題,要持之以恒,重在落實。自治區政府按照自治區黨委的統一部署,在自治區政府第九十三次常務會議上,決定今年全麵實施"民生"計劃,解決廣大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生產生活問題,把人飲解困、教育均衡、衛生惠民、促進就業、城鄉安居、支農惠農等十個方麵的30項實事作為今年改善民生的中心工作,以此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胡錦濤總書記來寧夏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的重大舉措,這都充分顯示了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強烈的曆史使命感。

解決好民生問題,要圍繞民生、民和、民安來進行。要以幸福寧夏建設為目標,把民生、民和、民安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黨和政府追求的目標和老百姓的期盼統一起來,從解決群眾飲水難、就業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等難點問題入手,要進一步暢通民情反映渠道,積極開展訪民情、解民憂、促和諧活動,及時了解和掌握群眾的訴求和願望,增強解決民生問題的針對性,確保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解決好民生問題,要紮實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就業是民生之本、安國之策、和諧之基,也是我們在現代化建設中要長期麵對的一個突出難題。要以實現充分就業為目標,以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為重點,通過培訓入戶、崗位入戶、政策入戶,多渠道、多形式地促進就業。實施就業援助,重點幫助城鄉貧困家庭、城鎮零就業家庭和家庭困難大學生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目前我區工業總量小,特別是非公有製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和第三產業數量少、規模小,造成就業和再就業崗位缺口較大,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我們加快發展,把經濟總量這個"蛋糕"做大,尤其應著力在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方麵,以吸納更多的人就業和再就業。同時,還應大力倡導人們努力創業,以創業促就業,在全社會形成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投身創業的時代風尚,營造崇尚創造、褒獎成功、寬容失敗、善待他人的社會氛圍,使想創業、敢創業、善創業、創大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追求。

解決好民生問題,要紮實做好社會保障體係工作。社會保障是民生之基,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係,是社會穩定和促進和諧的重要保證。要以改善城鄉居民生活環境為目標,加快改善居住條件,建立廉租房製度,整治城鄉環境,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以實現社保全覆蓋為目標,以擴大參保麵為重點,加強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城鄉保障製度。現在群眾最關心的是就醫、上學、住房、養老等問題。因此,解決好民生問題,就得從這些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做起,通過進一步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係,擴大城鎮職工養老、失業、工傷、醫療等社會保險的覆蓋麵,加快建立城鎮廉租房製度和農村困難群眾住房救助製度等措施,實施塞上農民新居、山區危窯危房改造等工程建設,讓群眾"幼者有學上、壯者有工作、老者有保障、弱者有扶助、住者有其屋、病者保其醫"。隨著社會保障體係的逐漸完善,社會的和諧程度和文明程度將會有新的提高。

解決好民生問題,要紮實做好扶貧開發工作。脫貧致富是民生之急,要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不斷提高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幫助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要以建立多層次、廣覆蓋的城鄉救助體係為目標,以提高標準、擴大範圍為重點,加大對困難群眾生活的救助力度,使貧困人口和特殊群體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成果。要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對口幫扶、定點幫扶和社會扶貧工作,營造全社會關注貧困問題,支持扶貧事業的良好氛圍。目前,我區還有為數不少的貧困人口,沒有他們的小康,就沒有全社會的小康,沒有他們的富裕,社會就不可能和諧,也就不可能建成和諧、文明、富裕的新寧夏。我們應該從講政治的高度來充分認識貧困問題,要整合項目和資金,實施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社會扶貧等工作,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讓貧困人口的口袋殷實起來,生活富裕起來,社會也就更加和諧了。

(原載於《共產黨人》2007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