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以社區為重點促進和諧社會建設(1 / 2)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全麵開展城市社區建設,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和諧社區是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是社會的細胞,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以創建和諧社區為重點,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一、堅持思想教育,創建文明型社區

良好的社會風尚、共同的生活願望、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創建和諧社區的精神支柱。社區各種組織一定要著眼於增強居民的社會責任,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教育居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振奮精神、鼓舞鬥誌,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用社會主義榮辱觀規範行為、養成美德。積極推動理論教育進社區、時代精神駐社區、先進典型在社區,不斷增強居民的愛黨愛國意識、團結奮鬥意識、創業發展意識。要不斷創新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的內容,總結推廣"社區議事會"、"道德評議會"、"小巷論壇"等經驗,引導群眾對身邊發生的道德行為展開道德評議,在社區形成健康向上的道德輿論氛圍。要大力倡導誠信、友善、敬業、守法等道德規範,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形成相互關愛、相互體諒的社區氛圍,努力形成"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要堅持"三貼近"的原則,按照"立足社區、活動有序、群眾參與、自娛自樂"的思路,依靠文體骨幹、培育文體團隊,大力開展健康向上、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社區群眾文化活動,從而把社區建成居民的文化樂園。

二、堅持重在建設,創建服務型社區

社區是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會生活的共同體。創建和諧社區,要以服務居民為宗旨,以群眾滿意為準則,加強社區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和管理,不斷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為社區居民提供周到、方便、滿意的服務。要積極推進社區就業服務,幫助社區"零就業家庭"、"低保戶家庭"、失業人員、下崗人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增強居民的生活幸福感。要積極推進社區社保服務,逐步建立健全與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相銜接、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係,增強居民的生活穩定感。要積極推進社區救助服務,加強對社區"愛心捐助接收站"、"慈善超市"等的建設和管理,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增強居民的社會信賴感。要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為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常見疾病的診療服務,增強居民的健康保障感。要積極推進社區流動人口的管理和服務,積極為流動人口的生活與就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增強居民的地緣歸屬感。要積極推進社區便民服務,建立與政府服務、市場服務相銜接的社會誌願服務體係,不斷滿足社區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生活服務需求,增強居民的生活方便感。

三、堅持資源共享,創建學習型社區

建設和諧社區,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由全社區居民積極參與並充分發揮其創造力,以促進社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過程。建設學習型社區,要以提高社區居民的素質和能力為目標,全方位、多形式打造終身學習的平台。要整合優勢資源,依托駐社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資源優勢,建立社區黨團校、市民學校、家長學校等陣地,推動社區內教育、文化、體育等各種優勢資源向社區居民開放,讓市民接受各種智能、技能、體能方麵的培訓與提高。要積極開展社區教育,加強法律法規、職業技能、家政理財、養老保健、文化素養、時事政治等教育培訓,逐步提高社區居民的文化素質。要不斷優化學習環境,結合科教、文體、衛生、法律"四進社區"活動,開展全民讀書活動、讀書報告會、知識競賽、好書共賞等居民喜聞樂見的學習實踐活動,充分利用社區宣傳欄、黑板報等載體,營造"人人是學習之人、處處是學習之所"的社區氛圍,把社區建成廣大居民求知的課堂、心靈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