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幫·做計劃
1.閱讀說明文範文,確定說明的對象,並對說明的植物或動物進行仔細的觀察,搜集相關資料。(3~4周)
2.根據觀察的結果和搜集的資料,確定說明對象有哪些特征,以及哪些應當是重點要寫的內容,記在筆記本上。(2~3周)
3.歸納說明文的寫作方法,用學到的方法寫一篇事物說明文。(2~3周)
4.摘抄有關說明文的精彩句段,將其與自己寫的說明文作比較,把自己認為不足的地方標出來。(3~4周)
5.複習學到的說明文寫作方法,寫一篇完整的事物說明文。(1~2周)
6.閱讀說明文範文,確定一個想要說明的事理,並把要說的事理弄清楚。可以親自觀察和研究,或向別人請教,或查閱有關的資料,並將事理的要點寫在筆記本上。(1~2周)
7.安排好說明的順序,並用簡單、清晰的語言寫一個提綱。(2~3周)
8.寫一篇完整的事理說明文,並加以修改。(1~2周)
畢業幫·幫手段
幫主有話說
小妮子@you:同學們,到現在為止,大家一定寫過很多說明文吧!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的表達方式,介紹事物的形狀、構造、性質、類別、狀態、功能、成因、結果等特征的文章。了解說明文的特征,有助於我們寫好說明文哦!
依據說明對象與說明目的的不同,我們可以把說明文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兩大類。根據說明語言的不同特色,我們又可把說明文分為平實的說明文和生動的說明文兩種。生動的說明文又叫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文或知識小品文)。
說明文的特點是“說”,而且這個“說”需具有一定的知識性。這種知識,或者是來自有關科學研究資料,或者是親身實踐、調查、考察的所得,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要把事物“說”明白,就必須把握事物的特征,進而揭示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即不僅要說明“是什麼”,還要說明“為什麼”。應用性說明文一般隻要求說明事物的特征,闡述性說明文則必須揭示出問題的本源和實質。
總而言之,說明文是一種應用性很強的文體,寫說明文的目的是給讀者提供知識,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我們在寫說明文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寫成記敘文,而要突出說明文的知識性、條理性、應用性和科學性。
好了,讓我們看看同學們在寫說明文時一般會遇到哪些問題吧!
幫你查不足
1.抓不住對象的特征,說明事物的時候容易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
2.容易把說明文寫成記敘文。在寫說明文的時候,喜歡用華麗的辭藻,愛長篇大論。
3.結尾拖泥帶水。在結尾處抒發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思想,讓結尾顯得非常囉唆。
4.事理闡述不清,層次安排模糊。
5.主題不明確,讓人不知道作者重點要說什麼。
同學們,你們寫說明文時會不會犯這樣的毛病呢?哈哈,我是不是猜到你們的心事了?還沒說完呢,下麵還有一些問題,我們繼續來看吧!
——馬賽克@you
1.中心不明確。寫了很多內容,但沒有一項寫清楚的。
2.沒有使用合適的說明方法,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點。
3.沒有采用合適的說明順序,導致文章邏輯混亂、說理不清。
4.囉唆話比較多,語言不夠簡潔、準確。
5.內容模式化,讓人感覺千篇一律。
真暈呀,看來我以前就是個“寫作菜鳥”,這上麵的問題我的作文裏貌似都出現過。哈哈,不過那是以前啦,現在的我已經愛上寫作。怎樣由“寫作菜鳥”變成“寫作高手”呢,接著看下去吧!
——葉冰倫@you
幫你解難題
查出“病因”,接下來我們就要“對症下藥”了。
事物的特征,是一件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我們寫說明文的時候,必須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把被說明事物準確清晰地介紹給讀者。可是,事物往往有多方麵的特征,要在一篇說明文中麵麵俱到地加以介紹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根據需要一次寫一到兩個特征。比如我們寫青蛙,青蛙是兩棲動物,小時候生活在水中,長大後可以在陸地生活;青蛙皮膚呈綠色,很光滑,很軟,還有花紋;青蛙一般用舌捕食,以害蟲為食。抓住青蛙這些特征進行說明,可以使人對青蛙的生活習性和外形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不同的事物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同類的事物也存在差異,我們在寫說明文的時候,要緊緊抓住這些特點和差異表現對象,隻有掌握了事物的本質特征,才能更好地說明事物。
我們在解說事物和闡釋事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說明的順序。常見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我們要根據說明對象的需要選擇合適的說明順序。比如要說明一處建築物,我們最好按空間順序進行說明,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後,或從左到右,或從遠到近……隻有按照這樣的順序進行說明,文章才能條理清楚。又比如要說明一個過程,我們需采用時間的順序進行說明,才能給人清晰的印象。
我們在寫說明文的時候,可以結合多種說明方法對說明對象進行介紹和描述。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分類別、作比較、引資料、舉例子、列數字、畫圖表等,說明方法運用得恰當,能讓文章更生動。
說明文的語言很有特點。說明文的語言一般樸素平實,有時也夾雜一些專業術語來說明專業的知識。我們需牢記在心:寫說明文的時候,重點不在於堆砌華麗辭藻,而在於使用準確、精當、通俗、風趣的語言,給讀者提供明確、有用的知識。
——米米拉@you
幫你出妙招
1.針對情況,選好角度。
寫文章是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所以我們在寫文章的時候,要弄清楚我們是寫給哪些人看的,還要弄清楚文章要解決一個什麼樣的問題。比如我們要寫一篇關於如何製作豆腐的說明文,我們的主要讀者就是準備學做豆腐的人,我們的寫作目的就是向他們傳授製作豆腐的技藝。所以豆腐的製作過程是我們重點要說明的,我們要對其選料、加工到成型每一個步驟都加以詳細介紹,這樣才能讓讀者獲得相應的知識。
這一招,是幫你解決文章寫作目的不明確、散亂無章、中心不突出的問題的。
——馬賽克@you
2.巧用修辭,增加趣味。
在寫說明文的時候,為了提高說明的效果,避免給人枯燥乏味的感覺,我們可以適當地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比如《中國石拱橋》一文,作者用“虹”來比喻石拱橋,讓讀者清楚地了解了石拱橋的外形特征,文章內容不僅通俗易懂,而且生動活潑,饒有趣味,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一招,是幫你解決文采不夠,文章內容平淡無奇、說明不生動形象等問題的。
——葉冰倫@you
3.積累知識,寫出深度。
為了讓說明對象形神兼備,我們要養成認真觀察、深入了解的習慣。要想傳神地說明事物或闡釋事理,我們要帶著問題仔細地觀察,而不能走馬觀花、浮光掠影,我們還需培養自己查閱資料、作調查的能力。比如我們要寫一篇關於企鵝的說明文,一定得查找資料了解它的習性、生存環境等,這樣寫出來的文章才有說服力。
這一招,是幫你解決文章內容不夠充實、缺乏深度、沒有說服力的問題的。
——葉冰倫@you
畢業幫·優品彙
小小的螞蟻
丁瑤
說起螞蟻,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體形微小的昆蟲在動物界不怎麼被人重視,但其種類繁多,成員間團結互助,成為自然界一大種群。
世界各地的螞蟻好比天上的繁星,數量無法計算。據不完全統計,僅螞蟻的種類就有上千種,以大小來分,小的如芝麻,大的有1~2寸;就顏色而論,有紅、白、黑、黃、藍五種;從食性來看,分喜吃植物的植食性蟻與以害蟲為食的肉食性蟻。
螞蟻身體很小,頭上有一對觸角,用於傳遞信息。它前翅大後翅小,腰很細,有三對足,總是勤勤懇懇地工作。
螞蟻是過群居生活的,一般由一個蟻後和千千萬萬的工蟻組成集體。工蟻負責蟻巢裏幾乎所有的工作,每天都忙忙碌碌地生活著。
螞蟻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一種專靠剝削別人的勞動而生活,它們就是長顎蟻。夏天,炎熱的下午,常常可以看到很多長著一對大顎的螞蟻,嘴裏銜著黃白色的東西,得意揚揚地排隊回巢。這不是螞蟻搬家,而是長顎蟻的隊伍回來了。它們嘴裏銜的是黑蟻的卵和蛹。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讓讀者理解得更清楚。說明動物時,我們可以按照大小、顏色、食性將動物分為幾類,讓說明更清楚。
黑蟻是一種最常見的螞蟻,體長大約0.5厘米,雖然它們也長著粗大結實的大顎,卻遠不能與長顎蟻相比。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讓文章更生動形象。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更能烘托寫作對象的特點。
大顎蟻不會采集食物和照顧幼蟲,所以它們襲擊黑蟻的巢穴,把黑蟻的蛹搶回自己的巢裏,孵化出來的黑蟻就成了它們的奴隸,替它們收集食物、清理巢穴、照顧幼蟲,可憐的是這些奴隸從來也不知道反抗或逃走。
螞蟻喜歡吃麵包屑、餅幹屑、白糖、魚片等。如果發現較大的食物,它們就用觸角傳遞信息,一起搬運。
螞蟻雖小,卻團結互助,共同維係著大家庭的生活,這一特點給人類諸多的啟示!
幫你學鑒賞
文章內容全麵、通俗易懂。在文中,作者全麵地介紹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螞蟻,生動詳細地向讀者說明了螞蟻的數量、體征、種類、生活習慣、飲食特征等方麵。為了更好地說明對象,作者還使用了“勤勤懇懇”“忙忙碌碌”“得意揚揚”等詞語,具有擬人化色彩,增強了說明的趣味性。
企鵝的自述
向華強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以第一人稱行文,角度新穎。用第一人稱直接和讀者交流,能讓文章親切自然。
我是鳥,但生活在水中,也不會飛。站立時,我總像抬頭張望的樣子,因此人們叫我——企鵝。您或許早就在電視上或報刊上認識了我,但我的“家族”可神秘得很呢!
我的家可大了,南極的很多地帶都是我們的樂園。我們企鵝這一族有二十多種,世世代代在南極嚴酷的環境中繁衍生存。
也許您會想,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規律,我肯定有某些特長吧?不錯,我長得“皮糙肉厚”,不必說身上厚厚的脂肪,也不必講周身長著密密麻麻細小的可以耐寒的鱗片狀羽毛,單從我多數時間生活在水中這一點看,就可以知道我天生就是個遊泳能手!我能以25千米的時速在水裏“飛”,因此,我能夠避開凶狠的海豹和鯨魚的襲擊。有時我若一高興,便在水中“飛”上一段,還可像海豚一樣耍個花樣特技。就憑這一手,魚呀,蝦呀,經常成了我口中的美餐!另外,我會爬山,在那陡峭的堆滿碎石的山坡上,我能夠跳躍前進,這是因為我的尾鰭上有一根有力的“拐杖”支撐著我的身體;倘若在冰原上,我會跑得更快。我會以翅膀為槳,在光溜溜的冰麵上,迎著極地特有的風光向前滑行。您若有幸看到我們全家人滑行的浩大場景,一定會不由自主地讚歎:“壯哉!美哉!”
18世紀末,探險家們來到了我們的家園。1959年12月1日,12個協商國在華盛頓還簽訂了《南極條約》。我們為有這樣一個保護和開發我們家園的條約由衷地感到高興!不少人類朋友,還把我們譽為“南極的主人”“南極的象征”。
告訴您吧,在我們的家園,又多了一個新的鄰居——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極站。它建於菲爾德斯灣的喬治島,人們叫它“企鵝島”。那天,我家的百十來位兄弟姐妹,多數麵海而立,少數伏在岩石的背風處,大家一見到手舉五星紅旗的人到來,都吃了一驚,以致慌作一團,大叫著扭動著我們肥胖的身子逃向大海。最後我們才知道原來是一場虛驚,從此我們的生活又增添了不少樂趣!
唉,由於氣候和生理條件的限製,我們不會遠走高飛,不過這樣也好,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享受天倫之樂了。
幫你提個醒
米米拉@you:結尾顯得有些倉促和突兀,若作者用簡短的語句把文章總結一下再結尾,文章的節奏性將更強。
幫你學鑒賞
作者以第一人稱展開敘述,詳細介紹了企鵝特殊的生活環境、身體構造,還寫了人類在南極的活動。文章顯得層次清晰、結構完整。為了更好地說明,作者采用摹狀貌的說明方法對企鵝的生活進行了“特寫”,不僅描寫了企鵝的生活狀況,還賦予了企鵝人的思想情感,文章充滿了童趣,讀來讓人感覺十分親切。
“稻田衛士”——青蛙
黃聲玲
青蛙的捉蟲能力在動物界中是非常高的。它總是喜歡住在稻田、溝渠和池塘邊,以捕捉各種蟲子作為“專門職業”。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運用擬人手法,增加文章趣味。把動物擬人化,能夠讓文章趣味十足。
有一次上生物課,解剖青蛙。我看見青蛙的腹中有沒有被消化掉的蟲,數量極多,使我感到驚奇。為什麼青蛙能捉那麼多害蟲呢?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抓了隻大青蛙仔細觀察,終於發現了它的秘密:
第一,青蛙有一個“捉蟲器”,即它的又長又寬、狀如“丫”字的舌頭。青蛙舌頭上有大量的黏液,當它發現小蟲的時候,舌頭就從口裏迅速翻出,把昆蟲粘住卷入口中。
第二,青蛙的眼睛是一對靈敏異常的“巡視器”。當青蛙蹲在草叢中不動時,隻要有一隻小蟲從它眼前飛過,它就能夠立刻察覺,並用“捉蟲器”很快捉住小蟲。
第三,青蛙的口腔上方生有很多細小的牙齒,這些牙齒不是用來咀嚼食物的,而是專門用來關蟲子的“關蟲器”。青蛙嘴裏如果沒有這些“關蟲器”,捕捉到的蟲就很可能從它的口中逃走。
第四,為了不被某些天敵發現,青蛙有一身與周圍環境相適應的“護身服”。有些青蛙的體色是黃綠色的,是因為它們棲息在比較濕潤的小河邊、綠草地上;而有些褐色青蛙則是棲息在沙灘、土洞裏,這樣的膚色與所處環境的顏色相似,就大大提高了捉蟲的效率。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分點敘述,讓文章層次清楚。說明一個事物時,將說明內容分成幾點而不是籠統地去說明,能讓文章條理清楚,讀者讀後一目了然。
青蛙有這麼多法寶,難怪能捉那麼多蟲呢!可是一個新問題又閃入了我的腦海:青蛙能捉那麼多蟲,是不是與青蛙的捉蟲“戰術”有關呢?
為了證實我的這個想法,我捉了一隻大青蛙,做了個實驗,並發現了青蛙的捉蟲“戰術”——“以靜製動”。
我把青蛙放在草叢中,它隻蹦了幾下,就一動不動地蹲在那裏。它抬著頭,鼓著那對圓溜溜的大眼睛,像是在全神貫注地盯著一個地方。它在幹什麼?噢,原來它是在靜靜地等待它的獵物的到來。
當一隻小飛蟲在草叢中得意揚揚地哼著小曲兒飛過時,身穿“護身服”、有著“捕蟲器”和“關蟲器”的青蛙,睜大了眼睛,一動不動地注視著它,突然間青蛙一躍而起,轉眼小飛蟲就不見了。我感到非常驚訝,青蛙捉蟲的速度快得我都無法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