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的捉蟲數量十分驚人。每隻青蛙每天大約要吃掉六十多隻害蟲,在春天到秋天的八個月裏,一隻青蛙就能消滅一萬多隻害蟲。它為稻穀的茁壯成長,為莊稼的豐收立下了卓越的功勳,真了不起呀!
青蛙真不愧是“稻田衛士”,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好好地愛護它。
幫你學鑒賞
文章重點突出,細節刻畫詳細。作者重點介紹了青蛙的身體構造和如何捉蟲,在介紹青蛙身體構造的時候,作者對之進行了細致到位的描寫,如寫青蛙舌頭時,不僅寫了舌頭的形狀——“又長又寬、狀如‘丫’字”,還寫了青蛙舌頭上有大量黏液,非常生動。除此,作者對青蛙捉蟲時的細節也寫得十分生動,如青蛙捉蟲時的神態讀來非常傳神。生動的描寫讓青蛙“稻田衛士”的形象躍然紙上。
話說螃蟹
張曉梅
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謎語:“身穿鐵甲衣,十指如箭支,胸中藏琥珀,口吐夜明珠。”——謎底:螃蟹。
其實,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認識螃蟹了,神話曆史劇中有英勇善戰的“蟹將軍”,而《白蛇傳》裏的法海和尚,因害怕玉皇大帝的處罰,躲進了螃蟹的胃裏。螃蟹作為一種名貴的水產品,人人皆知。但是,螃蟹究竟有多少種?它是怎樣生長繁殖的?這些問題,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幫你學技法
小妮子@you:以謎語開篇,引起讀者閱讀興趣。文章以一則謎語開篇,並揭示了謎底,這樣的形式既能引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又能開門見山,直入主題,突出寫作對象。
螃蟹在生物分類上屬節肢動物中的甲殼類,和我們熟悉的各種蝦類是親戚。螃蟹家庭是個兄弟姐妹眾多的大家庭,僅在我國就有600多種。如小溪中的溪蟹、大海中的海蟹、熱帶地區的椰子蟹以及生長在江河湖泊中的河蟹等等。其中河蟹是人們喜食的種類之一,因它的一對大鉗上長滿了毛,又稱毛蟹。下麵讓我們來進一步認識一下河蟹吧!
河蟹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安了家,它喜歡穴居在江河湖塘的岸泥裏。河蟹有五對肢腳,最前麵一對長有大鉗的,叫螯足,用來捕捉食物和防身自衛,後麵四對較小的為步足,用於行走和支撐身體。由於這些步足隻能左右屈伸,所以河蟹總是橫著爬行。值得一提的是河蟹的一對肝髒,成熟時肝髒漸漸膨大,貯存了大量的營養,這時的肝髒也就是人們最愛吃的“蟹黃”了。
河蟹在淡水中棲息生長,一般兩年就能繁殖後代。每年秋冬之交(約在陰曆10月中旬),蟹爸爸和蟹媽媽們就循著嘩嘩的流水,到海洋與江河交界處的半鹹水中生兒育女。俗話說的“秋風響,蟹腳癢”指的就是這種現象。蟹媽媽將卵產在臍蓋上,然後不停地扇動臍蓋,當卵在流動的水中孵化出來後,蟹爸爸和蟹媽媽們也因為長時間的操勞而漸漸死去。這時,孵出來的小蟹苗就成千上萬地聚集在一起,朝它們爸爸媽媽曾經生活的淡水區遊去,在那裏安家落戶,待第二年長大後,又到半鹹水中交配產卵。這樣,河蟹就一代代繁衍下來。
剛孵出來的小蟹苗要脫6次皮才能變成爸爸媽媽的樣子,叫“小方蟹”,有黃豆那麼大,半透明的十分可愛。小方蟹再脫10~12次殼,才能長得像它們爸爸媽媽一樣大。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說明中穿插描寫,讓文章生動自然。說明的時候,穿插適當的描寫,這樣能使說明對象栩栩如生,文章也會顯得生動自然,毫不乏味。
河蟹還有再生本領。我們常可看到河蟹的一對大鉗有時一大一小,那小些的就是折斷後重新長出來的,因為生長時間短,當然要小一些。
我們知道,活著的河蟹外殼是綠黃色或墨綠色的,煮熟以後就變成美麗的紅色,為什麼呢?原來,蟹殼中含有一種叫蝦紅素的物質,它被加熱後就變成紅色,蟹殼也就隨之變紅了。
目前,我國的河蟹已被出口到許多國家,成為為國家出口創彙的名貴水產品,別看小小河蟹,卻也在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作貢獻呢!
幫你學鑒賞
文章開頭精彩,作者在開篇由一個民間廣為流傳的謎語引出說明的主體,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又讓說明的主體鮮明突出。在正文中,作者從河蟹產地、生物特征、繁殖情況、再生本領等多個方麵對河蟹進行說明,介紹了豐富的知識,同時也表現了自己知識積累之豐富。在文章結尾,作者用簡潔的文字收束全文,給人深刻印象。
竹
易吉豪
“小時頭尖腹中空,長大頭發蓬蓬鬆。哥哥撐船不離它,弟弟釣魚抓手中。”你知道這則謎語的謎底嗎?告訴你,它就是我們經常見到的“竹”。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以謎語開篇,讓文章生動有趣。用一則謎語開頭,引起讀者興趣,又自己揭示謎底,自然引出說明對象,這種寫作方法是我們要學習的。
關於竹,《說文解字》這樣寫道: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陪箬也。陪箬便是竹葉,枝梢葉片下垂,形成若幹“個”字,即為竹。更有趣的是,竹的英語bamboo來源於象聲,即竹竿在火中燃燒時發出的爆裂聲響。
竹子是禾本科竹亞科植物的通稱。它具有地下莖、竹稈、枝葉和花果等部分。在我國古代,還把“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作為判定竹子的根本依據。
竹子種類繁多,全球約有150屬、1225種。如青皮竹、撐篙竹、慈竹、鵝毛竹、桂竹等,可謂洋洋大觀。而各種竹子形態差異很大,就竹節而言,鵝毛竹的竹竿僅有幾個節子,而毛竹有70~80個之多;從竹竿的長度看,鵝毛竹的竹竿隻有數十厘米,巨竹卻長達30米以上,藤竹甚至可達90米。
竹的分布很廣。在亞太地區,南至新西蘭,北至薩哈林島,東至太平洋中部島嶼,西至印度西南部,都能看見竹子亭亭玉立的身影,聽見竹葉蕭蕭的聲音。竹在美洲可橫跨南北美洲,從阿根廷南端,到北美洲東北部,人們都能看見那波瀾壯闊的竹林綠海。在非洲,從南端的莫桑比克,到北麵的蘇丹,都能聞到一縷縷怡人的竹之馨香。
廣東四海的竹子還具有廣泛的實用價值。近些年來,從環保考慮,人們用竹來製造大量家具,還用竹來造紙。同時,人們還可用竹子來製作工藝品、樂器等。在藥用方麵,竹青是去火清涼的中藥材;在飲食方麵,竹筍也是常見的美食。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借物寫人,增加文章深度。不僅寫物的外在特征,還寫物所代表的內涵,這樣的寫法讓文章層層深入,主題深刻。
竹子不僅極具觀賞價值,同時還富有文化內涵。古時文人墨客把梅、蘭、竹、菊比做“四君子”,把竹、鬆、梅並稱為“歲寒三友”,從中不難發現古人對竹的喜愛。蘇東坡曾留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的千古佳句。而在眾多竹文化中,最美麗、最動人的要算湘妃竹的故事了。傳說舜帝到南方巡遊再也沒有回來,他的兩位妻子娥皇、女英痛不欲生,趕到洞庭湖畔痛哭,淚水流盡,繼之以血,灑在四周竹子上,便有了血淚斑斑的痕跡,湘妃竹由此得名。這浪漫的傳說能流傳至今,可見人們對湘妃竹有多麼偏愛了。晚唐名將高駢也曾作詩一首:“帝舜南巡去不還,二妃幽怨水雲間。當時珠淚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借竹抒情,多愁善感,這也是中國文人們的一大特點吧!
這便是竹,外露瀟灑,內藏深韻的竹。
幫你學鑒賞
文章層次清楚,條理清晰。作者由一則有趣的謎語引出說明對象,接著,從“竹”字的漢字和英文含義談起,說明了竹子的植物性狀、分類、分布,還說明了其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寫了竹子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文章的深度。最後作者用一句“外露瀟灑,內藏深韻”來概括竹的特征。文章顯得結構完整、不蔓不枝。
桂子天香
李旎
初秋,又到了桂花盛開的時節。這時,我想起了一句民諺:“一年四季百花香,秋香桂子獨稱王。”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以民諺開篇,親切自然。用一句民諺展開全文,自然地點明說明對象,引出下文。這是說明文常見的開頭方法。
桂花樹(木樨)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原產中國,常見的有金桂、銀桂和四季桂等,一般在農曆八月下旬才開始打朵。花朵雖小卻很好看,香氣醇正濃鬱。
香,是桂花的一大特點,不但花香,連葉子也帶有一絲淡雅香氣,也許是被花熏香的吧!初秋,桂花的花蕾便精靈般地在葉腋間鑽了出來,一個個圓鼓鼓的,像是剛冒出來的小葡萄。兩三天後外麵的那層皮便裂開了,就像成熟的石榴一樣,露出一個可愛的小花朵,隻有一粒米的三分之一那麼大,六七個花莖上各頂著一朵小花。花朵由四片花瓣和兩個花蕊組成,左右對稱。天氣是一天比一天涼了,桂花卻沒有因此而凋謝,反而越開越旺,花朵越大越香。待到花朵有一粒米那般大小,花朵看上去鼓鼓的,好似用手一捏,便會有一股香氣噴出。桂花以香取勝,俗語說,“桂子花開,十裏飄香”,古人稱之為“天香”。唐代詩人宋之問雲:“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桂花不但芳香,而且用途極廣,可入藥,也可做飲食的配料。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運用比喻,形象生動。說明文的語言不一定枯燥乏味,若我們運用一些形象有趣的比喻對說明對象加以說明,能讓文章更生動。
桂花可以釀酒。屈原《楚辭·九歌》雲:“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說明那時就有“桂酒”。毛澤東詩詞中也有“吳剛捧出桂花酒”之句。
桂花還可以提取芳香油,可做食用香料。用醃製的桂花做成糕點,香氣撲鼻,令人垂涎欲滴。不是嗎?你嚐一下用桂花做成的桂花圓子便知道了。咬一口那包著芝麻和桂花的圓子,你會覺得有一股香氣襲來,嗓子癢癢的,滿口都是香氣。這時你若是吃別的食物,仍會覺得口中有一絲桂花的香氣。
桂花樹在我們這裏是經常可以看到的。若你有機會來我們這裏玩,一定要看一看桂花樹,品一品用桂花泡成的茶,嚐一嚐那帶著桂花香氣的糕點喲!
幫你學鑒賞
本文最大的特色是材料豐富。作者以桂花為說明對象,先是開門見山,用民諺“一年四季百花香,秋香桂子獨稱王”來引出說明對象。接著,作者介紹了桂花樹、桂花的花朵,並抓住桂花“香”的特點進行描摹,還引用唐代詩人的詩句加以印證。作者還介紹了桂花的用途,並不忘以屈原的詩歌以及毛主席的詩詞為佐證。豐富的材料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還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石頭為什麼會“爛”
佚名
石頭為什麼會“爛”呢?
幾十年前,在聖彼得堡博物館裏,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1843年帝俄時代從埃及搬來的兩座人麵獅身石像,身體變得愈來愈“瘦弱”了,它們原來在埃及住了好幾千年,身體一直是很結實的。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以問句開篇,點明主題。以一個問句展開全文,能直接引出主題,問句的形式還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這是一種巧妙又直接的開頭方法!
這是什麼原因呢?經過科學家診斷,原來是聖彼得堡的氣候不適宜遠方的客人居住。
石像受不了聖彼得堡潮濕的空氣。潮濕的空氣含有很多水分,水聯合了氧氣和二氧化碳,一齊向石像進攻,把石頭中的一些物質溶解了,使另一些物質發生了化學變化。這樣,石像內部的結構就變得愈來愈疏鬆了。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讓文章更有說服力。為了讓說明更有說服力,我們可以列舉具體的數字來證明,這樣更易讓讀者信服。
石像還害怕聖彼得堡的寒冷。它的身上有無數縫隙,冬天,漏進縫隙裏的水就凍成了無數的小冰晶。水凍成冰,體積要增大1/11。小冰晶用力往外伸張自己的身體,這個力量可不能小看,它能在指頭尖大的麵積上產生2500千克的壓力!這樣就把縫隙愈擠愈大,使石像變得更加疏鬆了。
“病根”找出來了,科學家就“對症下藥”,給兩位客人全身塗滿油脂,把縫隙全都堵死,不給空氣和水分進攻的機會。從此,兩位客人的身體才沒有繼續壞下去。
這麼說,在氣候幹燥溫暖的埃及,石像是不是永遠不變呢?不,在大自然裏,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埃及的石像一樣在變,隻不過變得慢一些罷了。經過了幾千年,那裏的石像麵貌也已經模糊,那裏的金字塔高度也降低了。
埃及雖然氣候幹燥溫暖,卻有冷熱的變化,而隻要有冷熱的變化,石頭就會受到破壞。
石頭傳熱是很慢的,不像銅和鐵,這頭一燒,那頭很快也變熱了。所以,人們一向用銅和鐵做鍋子,而不用石頭做鍋子。
白天,太陽出來,把石頭的表麵曬熱了,表麵的熱遲遲傳不到石頭裏麵去,裏麵就比外麵冷。等到表麵的熱傳到裏麵去的時候,太陽下山了,空氣變冷了,石頭表麵也變冷了。這時候,裏麵的熱又遲遲傳不到外麵來,裏麵又比外麵熱。
銅和鐵會熱脹冷縮,石頭同樣會熱脹冷縮。
白天,石頭表麵熱,要膨脹,裏麵冷,要收縮;黑夜,又反過來,石頭表麵冷,要收縮,裏麵熱,要膨脹,就這樣,一部分要脹,一部分要縮,拉來扯去,日子一長,多大的石頭也會給拉扯碎的。
石頭還經常受到生物的進攻。
石頭雖然很堅固,卻鬥不過一粒小小的樹種。樹種能在石頭的裂縫中發芽生長,樹根長大的時候,會對石頭的裂縫施加很大的壓力,就像用鐵錘向裂縫中敲進一個楔子,能把石頭的裂縫擠大。樹根和苔蘚類植物還能分泌出一種有機酸,這種有機酸會和石頭中的物質起化學變化,迫使石頭分裂。
許多小動物也是石頭的破壞者,它們有的在石頭上打洞,有的在石頭上生活。
生物死後,屍體也能分解出有機酸,迫使石頭分解。
這許多破壞者常常是聯合起來向石頭進攻的,科學家把它們的聯合進攻叫做“風化作用”。在“風化作用”的攻擊下,沒有不“爛”的石頭。
幫你學鑒賞
為了說明石頭為什麼會“爛”這個事理,作者先指出石像在聖彼得堡博物館裏會變壞這個現象,接著分析了產生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再簡略指出防止石像變壞有哪些方法。在文章後半部分,作者補充說明在幹燥的埃及石像也會變壞,並說明了變壞的原因。本文結構嚴謹,科學性強,又不失趣味,是一篇出色的說明文。
葉落歸根在深秋
梁貝寧
俗話說:“一葉知秋。”每當秋風一起,便是葉黃枝枯之時,這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那麼,這裏麵究竟包含著什麼科學道理呢?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以俗話開篇,引出文章主題。用一句俗話引出一種常見的現象,然後展開全文,這種開頭方式非常自然。
這得從樹葉的作用說起。大家都知道,葉子是製造養料的場所,也是水分蒸發的器官。葉子上麵有氣孔,樹木體內的水分以氣體的狀態經氣孔散出到體外,這個過程叫蒸騰作用,蒸騰作用為植物體內運輸水和無機物提供動力。不過秋冬季節雨量少,空氣幹燥,樹木將失去更多水分,為了維持生命,隻好落光葉子。我們身邊的樹木也大多如此,所以“落葉”現象是植物適應環境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