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說明文(3 / 3)

我們不是常常讚美鬆、柏、杉等樹木為“常青樹”嗎?是的,它們的葉子生命力確實頑強,能抵抗寒冷,因為它們是“針葉樹”,而深秋落葉的樹,則是人們極常見的溫帶闊葉林。為什麼針葉樹的葉子能常年不衰呢?讓我們看看鬆葉吧,它呈針狀,十分細小,蒸發麵比闊葉樹小得多。大家再用顯微鏡觀察鬆葉橫切麵,鬆葉表皮細胞小,排列緊密,細胞壁很厚,表皮外麵有角質層,氣孔深深地凹陷在表皮下麵。這樣的結構猶如道道關門,水分不易散失,這就大大地提高了它們在缺水、貧瘠、高寒等惡劣環境下的生存能力。其實,這些樹的葉子並非不落,葉子本來都有“新陳代謝”的變化,隻是它們落葉的速度慢,而且不具明顯的季節性。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利用問句,層層深入。在文中列出一些問句,並借用這些問句層層深入,讓文章順利展開,這種寫作方法我們應該好好掌握。

而在炎熱的夏天,生於溫帶地區的闊葉樹要像人排汗那樣,通過蒸騰作用調節“體溫”,所以不能像鬆樹那樣把葉子“封閉”起來。可見春天長葉,秋天落葉對於樹木適應這一冷一熱、一濕一幹的季節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不過,人們誤以為樹葉的飄落是因為秋風的摧殘,要不為什麼有“像秋風掃落葉般無情”的句子呢?其實,葉子掉落,是葉柄處的薄壁細胞十分脆弱所致。隨著氣溫下降,細胞由長形分裂成圓形,這時細胞間有許多空隙,形成離層,使葉柄失去支持力,所以葉片就會隨風飄落。為了不使水分從“傷口”滲出來,離層的內側幾層細胞變成木栓質,就像人的傷口結出的痂。

冬天,樹木消耗極少,自己儲備的養料已足以應付寒冬,落下的葉將腐化成肥料,滋潤根部,讓樹木明年春天又萌出新的綠葉。

植物就這樣遵循著各自適應環境的生長規律,年年周而複始地變化,或者用生物學術語說就是“生物體”的作用。當闊葉樹林黃葉紛飛時,秋天又到了!

幫你學鑒賞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象往往蘊涵著較深刻的自然道理,作者從日常生活中取材,深入分析深秋樹木落葉的原因,寫成一篇優秀的說明文。作者先介紹了極常見的溫帶闊葉林落葉的科學道理,還寫了針葉樹的葉子常年不衰的原因,說理自然,富有科學性、知識性。

博山名吃——豆腐箱

曹慧

說起我們博山的風味小吃,可真不少,有酥魚鍋、豆腐箱、八寶飯……不用說吃,就是談論起來也讓人垂涎三尺。在這些美味小吃中,最有特色的要數豆腐箱了。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先列舉其他事物,再重點推出寫作對象。要說明一個對象,不直接提出,而是先“顧左右而言他”,更能突出寫作對象。

豆腐箱是在豆腐做成的小箱子裏裝上餡,蒸熟,配上湯做出來的一道菜。它不但好吃,而且經濟實惠,既能當菜,又能當飯。

豆腐箱的主要原料是豆腐。豆腐分為漿點豆腐、鹵點豆腐等。做豆腐箱要用我們博山的特產——漿點豆腐。這種豆腐結實且有彈性,不易碎。鹵點豆腐太軟,易碎,不能用,漿點豆腐也要選老一些的。

選好料,就可以做了。別看這豆腐箱小小的,做起來還挺麻煩呢!

首先,做“箱”。先把豆腐切成長約一寸半、高和寬約半寸的長方體。然後,把切好的豆腐放到油鍋裏炸至金黃色撈出,把油瀝幹。這樣,豆腐外麵的一層就炸硬了。下一步是給“箱子”開蓋。這要用刀在離豆腐頂部2毫米處由外向裏切開,切至3/4處即可,這片豆腐要留著做“箱子”的“蓋”。切完之後要把“箱子”裏白嫩的豆腐掏出來,以後調餡用。掏的時候最好用竹片,如果沒有竹片,用別的東西也可以,隻是不要把“箱子”掏破。這樣,“箱子”就做好了。

其次,調餡。餡可以是素餡,也可以是肉餡,依個人的口味來定。最好吃的一種是用肉、海米、木耳、竹筍、蔥、薑調和而成的餡。把這些全剁成碎末,攪拌在一起,加上少許鹽、醬油、味精,餡就調好了。

第三,裝餡和屜蒸。往豆腐箱裏裝餡要適量,不要太少,也不要太多,要把“箱子”裝滿,還要讓“蓋”正好蓋上,餡不能漏出來。裝好之後,擺到盤子裏,放到鍋裏蒸20分鍾,便可取出來備用。

第四,配湯。取花生油半兩,燒七成熱,加白糖半兩,炒成金黃色,再加半碗水和少許澱粉、鹽、味精,就配成了美味可口的湯料。

幫你提個醒

米米拉@you:作者在此處提到了豆腐箱色、香、味俱佳又造型美觀,可惜稍顯籠統,若作者能用簡單的語言描繪一下,文章內容就更充實了。

最後是裝盤和澆湯。把蒸好的豆腐箱一層層擺在盤子裏,下麵多,上麵少,呈金字塔狀。澆湯的時候,要從盤子中間往邊上轉著澆,讓每個豆腐箱都沾上湯。這樣,一盤色、香、味俱佳又造型美觀的豆腐箱就擺在你麵前了。

我們博山的豆腐箱,不僅博山人愛吃,還遠近聞名。如果你自己做一做,嚐一嚐,我想,你一定也會迷上博山名吃豆腐箱的。

幫你學鑒賞

文章條理清晰、層次清楚。作者向讀者介紹了博山的風味小吃豆腐箱,並按照豆腐箱製作的步驟,分別對選料、做“箱”、調餡、裝餡、屜蒸、配湯、裝盤和澆湯的方法進行說明。豆腐箱的製作過程比較複雜,作者並沒有過多地介紹每一個過程,而是有針對性地抓住豆腐箱的製作要點進行敘述,文章顯得重點突出,明白曉暢。

山棗片的製法

佚名

我的家鄉韶山土產品種類繁多,其中農家曬製的山棗片在這裏最為普遍。它用農村常見的山棗作為原料,並加上紫蘇、辣椒、南瓜等多種配料加工而成。山棗片既經濟又實惠,酸甜可口,味道獨特,無論大人小孩都很喜歡。

每到7月中旬,樹上的山棗陸續成熟,各家各戶便張羅著準備做山棗片。男人們爬上高大的山棗樹,用竹竿把山棗一粒粒打下來,婦女和孩子們便在地上撿。打下的山棗絕大多數為青色,這是山棗未成熟時的顏色。成熟了的山棗呈淡黃色,棗粒比紅棗稍大,因棗核一端有五個眼,也叫“五眼果”。這一粒粒山棗要變成又香又美味的山棗片,還要費一番工夫。

幫你學技法

小妮子@you:集中筆墨,突出重點。在寫程序的過程中,我們要集中筆墨,針對某一個重要的程序進行詳細描寫,其餘不重要的步驟則可以一筆帶過。

首先要清洗、煮熟。打下的山棗上可能有樹葉、泥土等許多髒東西。一般洗2~3次,然後把洗幹淨的山棗放入鍋中加水煮熟。待山棗表皮呈現出深黃色,且多數果皮破裂後,方可從鍋中撈出。

接著便是去核、拌料。煮熟了的山棗很柔軟,其果肉更是又黏又滑,隻要把山棗倒入盆中,用手輕輕地搓、擠,棗核便很快與果肉分開了。山棗的果皮和果肉又酸又澀,如果就用它們來製山棗片,顯然是不行的。紫蘇是一種很重要的配料,它有一股很濃的香氣,使曬出的山棗片也保持一股誘人的芳香。湖南人最愛吃辣椒,山棗片中自然也少不了它。先把山棗、紫蘇、辣椒分別切碎,放入適量的鹽進行攪拌。這些配料的用量要根據山棗的多少和各人的口味而定,這樣做出來的山棗片才有特色。拌好的山棗糊需在盆中放置24小時,使其泛出紫紅色。為了使山棗片有一定的甜味,還要放入南瓜。南瓜煮熟後,去掉其湯汁,把南瓜泥放入處理好的山棗糊中,攪拌均勻。根據甜度需要,放入適量的白糖。這時,紫蘇與辣椒呈現出的紫紅色,山棗與南瓜那酸甜的味道以及紫蘇的香氣,都在山棗糊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真可謂色、香、味俱全。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按程序描寫,讓文章條理清晰。寫程序說明文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次序一步步地寫,不然,就會顯得次序混亂。為了讓讀者一目了然,往往采用“首先”“其次”“接著”“最後”等詞語。

最後一道工序是曬製。選擇一個大晴天,在戶外放置幾條長凳,把木板搭在上麵,並鋪上一層幹淨的白布,用鍋鏟或菜刀把山棗糊攤平,攤到3~4毫米厚為佳,太厚了不易曬幹,太薄了又容易破。為了使它更加香甜可口,還可以在上麵撒一些芝麻或甘草粉。曬兩天左右,待山棗片的水分蒸發完後即可。

曬好的山棗片要剪成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多種形狀的小塊,吃起來才比較方便。山棗片既可以做菜吃,又可以當零食,家鄉人把它當做一種很好的食品。

朋友,如果你到我的家鄉來做客,熱情的村裏人準會拿出一大碟山棗片來招待你。那酸酸的、甜甜的、辣辣的山棗片定會令你回味無窮。我相信,家鄉的山棗片一定會越做越好吃,製法也會越來越先進。

幫你學鑒賞

這是一篇結構緊湊、條理清晰的說明文。作者詳細地介紹了家鄉韶山土產品山棗片的製法,重點介紹了去核、拌料的過程,文章顯得重點突出,說明清楚明白,內容十分翔實,便於讀者掌握相應的知識。除此,文章語言平實,淺顯易懂,毫無拖遝之感,給人印象十分深刻。

筆筒的製作

柳雲帆

我設計製作了一個外觀簡潔、美觀的筆筒,在學校的科技節活動中,我還因此獲得了一等獎。同學們都羨慕地看著我設計的筆筒,爭著讓我介紹筆筒的製作過程,於是我高興地打開了話匣子。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開門見山,點出主題。在文章開頭直接點出主題,突出中心,這種開頭方法適用於各種寫作類型。

筆筒的原材料很簡單:一個露露飲料空罐,三個0.5厘米的鋼釘,一塊大約寬6厘米、長10厘米、厚0.5厘米的較為光潔的木板。工具:一把小錘子、一把鉗子、一張砂紙。

首先,將飲料空罐有拉環的一端在水泥地上用力摩擦多次,不久就可以將包在筒壁頂端的合金皮磨開,露出筒壁。然後用鉗子順著筒壁將筒壁頂端磨開的合金皮夾住,一點一點揭開,一點一點剪掉,這樣才可以放置文具。因為合金皮蓋較硬,這個程序用的時間相對較多一點。另外,無論是在水泥地上摩擦合金皮,還是用鉗子揭開,都要注意安全,小心磨開口子的合金皮劃破手指。

其次,用釘子將空罐的底部固定在預先準備好的木板上,位置可以自選,最好是緊靠木板的一端,這樣我們可以在另一端放些裝飾物。我們可以用三個釘子對空罐加以固定,三個釘子可以形成一個三角形,比較穩固。固定的時候,可以讓釘子直接穿過罐底的合金皮,釘在木板上,這樣筒的外壁就看不到釘子的痕跡,看起來就比較美觀。

再次,用砂紙將木板四邊打磨得圓滑一些,使其沒有棱角。這樣,一個外觀簡單、耐用的筆筒就製作成功了。

但是,此時的筆筒還不算美觀。空罐外壁貼著烤漆皮商標,沒有藝術色彩。如果用一張彩紙把空罐包起來,用透明膠帶粘住,再用彩筆在外麵畫上自己喜愛的圖案,讓圓柱形的筆筒色彩斑斕起來,那就更美啦!空罐外壁包的彩紙和上麵的圖案隨時都可以更換,這筆筒可以說是“百變筆筒”啦!

你還可以在底座木板上勾勒出各種圖案,以增加美感。我的做法是,將一盆小小的文竹放在木板的另一端,花盆是底盤直徑5厘米的那種。讀書學習的時候,偶爾望一眼青青翠竹,看它在清風中來回擺動,真是別有一番情趣呢!

這就是我設計的筆筒,你覺得怎麼樣呢?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借用表先後的詞語,分層敘述過程。用“首先”“其次”“再次”“但是”展開全文,這樣能讓文章層次清晰。

幫你學鑒賞

本文層次清楚、邏輯清晰。作者以敘述性的文字開頭,很快切入主題,根據程序的先後介紹了筆筒的製作過程,條理非常清晰,既為讀者提供了知識,又突出了筆筒簡單、耐用、美觀的特點,讓人印象深刻。在文章最後,作者用一句問句“這就是我設計的筆筒,你覺得怎麼樣呢?”作結,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畢業幫·試身手

說明文的基本特點是具有知識性、科學性、應用性、解說性和條理性。無論是說明一個實體事物,還是闡釋一個抽象事理,我們都要努力解說清楚,使讀者得到一個清晰的認識,讓讀者獲得相應的知識。

請你就身邊最心愛的一個小物件寫一段說明的文字。可以是你最心愛的一支筆,也可以是你最心愛的一個錢包……隻要是你最心愛的就行。

溫馨提示

想好要寫什麼東西了嗎?記住,既然是要寫你“最心愛的”,一定要表現事物最突出的本質和特征。想想看,那樣東西什麼地方最讓你喜歡呢?什麼樣的特征讓它和其他物件區別開來呢?比如,小小的一支圓珠筆,有筆帽、筆杆,還有筆芯。不同的圓珠筆有著不同的外觀,也許正是它特別的外觀吸引了你的注意呢!圓珠筆和鉛筆、水筆、鋼筆有著不同之處,這不同之處是什麼呢?圓珠筆是怎樣發明的,你知道嗎?這些都可以作為你作文中的內容,但要注意,寫的時候一定要按照特定的順序,層次清楚地寫下來。

——馬賽克@you

寫的時候一定要綜合運用適當的說明方法哦!雖然寫說明文不能隨便抒情敘事,但我們可以運用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作引用、畫圖表等說明方法,這樣能讓說明更生動,也能增加文章的趣味。

——米米拉@you

畢業幫·幫督查

讀了這一輯內容,你學會寫說明文了嗎?什麼?還是沒有信心?別著急,我們一起來問自己幾個問題。

——小妮子@you

你認識到所寫事物的主要特征了嗎?

除了主要特征,你知道所寫事物的其他特征了嗎?

你知道怎麼安排文章結構了嗎?

你知道運用怎樣的順序行文了嗎?

你知道運用怎樣的說明方法寫作了嗎?

你知道運用什麼語言寫作了嗎?

本節為你製定的計劃,你有信心完成嗎?

畢業幫·幫實踐

常見的說明方法和作用

舉例子: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

列數據:用具體的數據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進行說明,讓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作比較:把事物或事理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突出事物的特征,強調事理的正確性。

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進行具體的解釋說明,讓說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分類別:將被說明的對象,按照一定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一類一類地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

下定義:這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征作規定性的說明,運用這種方法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

作詮釋:從一個側麵,就事物的某一個特點作些解釋,使讀者在閱讀時對抽象的字詞能夠更加理解。

摹狀貌:通過描寫事物的形狀或麵貌來說明事物的特征,能使說明對象更形象、具體。

列圖表:為了把複雜的事物說清楚,還可以畫出圖表來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這樣就能對有些事物解說得更直接、更具體。

作假設:用假定的環境來預設將出現的狀況,以小見大,簡單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