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議論文(1)(1 / 3)

畢業幫·做計劃

1.搜集記事作文的標題,擬寫10個以上的標題。(1~4周)

2.圍繞那些標題搜集、查閱資料,分析當今社會存在的現象、觀點,提出自己的觀點,並用文字寫下來。(3~4周)

3.閱讀精彩的議論文,並圍繞中心論點擬出相應的分論點。(2~3周)

4.寫一篇完整的議論文。(2~3周)

5.摘抄相關的事例、名言、精彩的議論文段落,搜集相應的議論文開頭、結尾、論證技巧。(2~3周)

6.閱讀精彩的議論文,仿寫四種以上的開頭。(2~3周)

7.閱讀精彩的議論文,仿寫四種以上的結尾。(2~3周)

8.選擇好合適的寫作框架,進行說理的練習。寫四段以上的練筆。(3~4周)

畢業幫·幫手段

幫主有話說

小妮子@you:許多考生在寫議論文的時候,總是感覺無從下筆,也不知道怎樣展開文章內容。不用著急,這一次,我們要教你寫一篇漂亮的議論文。你可能要問了,又吹牛吧?!嗬嗬,我們可沒有吹牛哦!幫助大家攻克寫作難題,是我們“畢業幫”的任務呢!好了,閑話少說,我們進入正題吧!

葉聖陶說:“思想是有一條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決不亂走的。”有些學生看到議論文的題目就慌了神,提筆“亂走”,當然寫不出好的文章。要寫好一篇議論文,首先要確定一個中心,表明自己的看法態度,然後想好分論點,想想準備從哪幾個角度或側麵行文。除此之外,平時還要積累一些例子或者名人名言,寫議論文的時候,根據需要添加,讓論點更有說服力。

提煉出中心,列出說服力強的論據,有理有據地進行論證,這是將議論文寫好的關鍵。

怎麼,你還是不太相信?我們一起來看看“幫你查不足”,看看你寫議論文的時候有沒有犯相應的毛病吧!

幫你查不足

1.開頭顯得比較隨意,沒有力量。

2.不知道怎麼開頭。

3.所選的材料顯得過於平常,沒有新意。

4.論點太多太散,文章顯得中心不夠突出。

5.語言平淡枯燥,讓人昏昏欲睡。

這些都是議論文寫作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啊!我也來補充一些,大家來看看自己在寫議論文的時候有沒有犯這樣的毛病。

——米米拉@you

1.觀點模糊不清,作者的態度模棱兩可。

2.結構顯得有些淩亂,文章邏輯不夠嚴謹。

3.內容雜亂無章,段與段之間過渡不自然。

4.文中經常出現高調官腔,空話大話連篇,讓人生厭。

5.例子和觀點不吻合,無法證明觀點。

究竟該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同學們一定很想知道吧?好了,我們一起來看看“幫你解難題”和“幫你出妙招”吧!

——馬賽克@you

幫你解難題

究竟該怎樣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是大家都關心的。現在,讓我們一起看看開頭的問題吧!

沒有思考,沒有審題,目標方向不明確,開頭廢話一大堆,幾百字的文章,寫到一半還不見作者的觀點,這是議論文的常見病。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采用“一句話開頭法”迅速解決。什麼叫做“一句話開頭法”呢?就是當你寫議論文的時候,讓自己用一句話開頭。既然隻用一句話,那就一定要考慮明確,用精練的語言亮出觀點,促使自己對思考的內容進行篩選,有利於盡早進行議論。

在寫議論文的時候,一定要搭好架子,確定好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中心論點一般放在第一段的末尾,如果句子比較長,可以單獨放一段。分論點的語言要精練,一般控製在十五個字左右。一篇議論文至少有兩個分論點,最好有三到四個。分論點的句子結構要一致,使中間幾段構成排比。分論點的表述要盡量緊扣話題的關鍵字眼,以保證每一段都扣題。

選用論據的時候,盡量選用典型、鮮活的論據;論證的時候,要恰當使用道理論證、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

——小妮子@you

幫你出妙招

1.舉例精當,事實說話。

我們舉例子的時候,不能把個人特有的經曆當做眾所周知的事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經曆,都有自己的閱讀積累,所以我們舉例時,就不能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別人一定知道,而要舉那些大家都知道的,耳熟能詳的例子。比如曆史故事,名人名言,這樣大家一看就明白文章講的是什麼意思,也更有說服力。

這一招,是幫你解決文章內容冗雜、條理不清、缺乏說服力等問題的。

——葉冰倫@you

2.鑄煉語言,不說廢話。

議論文語言先求平實,但如果文中觀點是淺顯的或盡人皆知的,這時候的“平實”就有可能變成“寡淡無味”。記住哦,用樸素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的真理固然很好,但能用精彩的語言宣傳一個樸素的真理將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所以,我們在寫議論文的時候,一定要鑄煉自己的語言。我們可以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或者使用反問句或排比句、設問句等特殊句式,讓文章更有氣勢,也更有感染力。但我們不要就一點反複地強調,這樣會顯得囉唆,產生相反的效果。

這一招,是幫你解決語言囉唆、沒有感染力等問題的。

——米米拉@you

3.建立“寶庫”,適時啟用。

平時我們可以積累一些古典詩詞、名人名言,建立一個素材的“寶庫”,寫議論文的時候,適時運用到寫作中去。平時我們也可以刻意地去背一背,在我們的議論文中,如果出現幾句漂亮的詩詞、名言,不僅能極大地增添文章語言的魅力,增強文章的說服力,還能吸引老師的眼光呢!

這一招,是幫你解決文章沒有亮點、平淡無奇等問題的。

——馬賽克@you

畢業幫·優品彙

豈能“我喜歡”

錢誠

自習課時,一位同學一邊做作業一邊搖頭晃腦地哼著歌。他旁邊的同學勸他別這樣,誰料他竟把頭一抬,脖子一扭,瞪著他那雙本來就不大的眼睛,理直氣壯地來了一句:“我喜歡!”現在就是有些人把“我喜歡”作為口頭禪,意思是我愛這麼做,別人管不著。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列舉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引出論題。由日常生活寫起,並從中提煉出相應的現象,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寫法讓讀者感覺非常親切。

我們都是生活在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做任何事都不能為所欲為,我行我素,而應該以社會道德和法律法規為準則。或許部分同學認為“我喜歡”就是所謂的“個性解放”,就是不顧他人的想法,其實真正意義上的個性解放絕對不是“我喜歡”。個人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我”與周圍的人必然是互相製約的,所以,“我喜歡”和“個性解放”都隻是相對而言的,絕不是妨礙別人、放任自己的那種“解放”,也不是不顧他人感受的那種“我喜歡”。

一句“我喜歡”,把迎麵而來的指責和批評全都擋了回去,這其實是不辨事理的蠻橫表現。僅憑自己的那一丁點兒喜好就隨心所欲,以至打擾了別人,這是很不應該的。聽不進別人意見的行為也是有損自己形象的,何苦為之呢?古人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們怎能隻顧個人之樂而不顧他人之憂呢?

先人曾用“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理來教育我們。有一位哲人也說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是殘疾人。”這也說明,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缺點或錯誤,這都是正常的,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勇於承認錯誤,善於改正錯誤。

我們不應該因為“我喜歡”就為所欲為,更不應該用“我喜歡”這個“擋箭牌”來抵製他人正確的、善意的批評。我們在做某些事、說某些話的時候,應該顧及周圍人的感受。僅僅“我喜歡”是不夠的,要“大家喜歡”才好。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引用先人和哲人的話語,增強文章說服力。論證的時候,引用一些先人和哲人的話語,這樣能使論證顯得更有力。

幫你學鑒賞

作者有一雙善於觀察生活的眼睛,還有一顆敏感的心。他從日常生活中取材,由自己身邊的點滴小事說起,針對一句簡單的“我喜歡”大發議論。作者並不是簡單地對這個現象進行駁斥,而是分析了相應的心理因素,分析了現象背後隱藏的問題。並且,作者分析問題的時候不僅顧及了個人,還兼顧到他人和社會,分析全麵,讓人信服。

做一個有骨氣的人

塵泥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從反麵舉例,引出論題。要論證一個論點,卻從反麵引出論題,這種開頭方式非常新穎,值得我們學習。

我經常在大街小巷看到有人乞討,心裏很不是滋味。如果身體殘疾倒也罷了,可是相當一部分人四肢健全,有的甚至長得比常人還強壯。從表麵上看,他們乞討的原因是懶惰,實質上是缺乏做人的骨氣。

首先,做一個有骨氣的人,要能自食其力。因為隻有自食其力,才能不食“嗟來之食”,才能“硬氣”起來。魯迅小說《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之所以被丁舉人打折了腿,以至於最終葬送了卿卿性命,就是因為他好吃懶做,不能自食其力。我國有句古話,叫“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軟”,如果我們從反麵來解讀這句話的含義,那就是不吃、不拿人家的才顯得硬氣,才是有骨氣。

其次,做一個有骨氣的人,還要能保持人格的獨立。因為隻有保持人格的獨立,才能有自己的立場,才能不人雲亦雲,才能不趨炎附勢,才能不被人左右。那些低聲下氣、見風使舵、卑躬屈膝的人,是根本談不上有什麼骨氣的。契訶夫小說《變色龍》中的奧楚蔑洛夫就是一個典型的缺乏骨氣的人,因此,他隻能作為反麵教材來警醒他人,告訴讀者做一個有骨氣的人,才能受到別人的尊敬。

最後,做一個有骨氣的人,更要嚴於律己。當今社會,形形色色的誘惑不勝枚舉,特別是我們青少年,如果抵擋不住誘惑,就可能受製於人,從而聽命於人,失去了做人的骨氣。某地一個中學生,就是因為抵擋不住網吧的誘惑,整天泡在網吧,最後被壞人利用,失去了做人的骨氣,不但荒廢了學業,還使家人擔驚受怕。如今,隻要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這樣的事情已屢見不鮮。這足見嚴於律己對於抵製各種不良誘惑,讓自己成為一個有骨氣的人的重要性。

幫你學技法

小妮子@you:分層論述,條理清晰。在論述的時候,若能分成幾個層次,文章結構將顯得十分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