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你提個醒
米米拉@you:這隻說明了愛迪生對學生的寬容,未能表現寬容消除了學生心中的負擔。若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寫這件事情對他的影響,所引例子將更有說服力。
世上本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隻是你放大了他的優點或是缺點,他便成了你眼中的好人或壞人。我曾聽說一位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們做過這樣一個遊戲,老師要小朋友們記下自己討厭的人的個數,然後有多少個討厭的人就帶多少塊小石頭在身上。一天過去之後,老師問他們感覺怎樣,結果有個帶了十多塊小石子的小朋友說:“好累啊,幹什麼事情都不方便了!”老師回答說:“這些小石頭就像那些你討厭的人一樣,越多越影響你的生活。若是寬容別人,把這些小石頭都放下的話,你每天都會過得舒心的。”簡單的遊戲向學生傳達了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學會寬容。隻有學會放下心中的仇怨,懂得寬容,才能擁有輕鬆的生活。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受到傷害,也難免會經受痛苦。這時,如果你能用微笑對待曾經傷害過你的人,用寬容的心原諒他們的過錯,你就會發現那些其實算不上什麼深仇大恨,隻不過是人生曆程中一些常見的現象而已。所以,我們要懂得寬容,像原諒自己一樣原諒他人;我們要學會寬容,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善待他人,努力做一個寬容的人。
幫你學鑒賞
作者用一副形容彌勒佛的對聯作為文章的題記,開篇引用紀伯倫的名言引出本文的論題,接著論述了寬容的好處——寬容可以厚德,厚德可以載物。然後,作者用一個小遊戲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隻有懂得寬容,才能擁有輕鬆的生活。最後,作者從現實生活出發,再次闡述觀點——在人生曆程中,我們要懂得寬容,學會寬容,真誠善待他人,努力做一個寬容的人。論點鮮明,論據確鑿,語言簡潔易懂,讓人信服。
盡顯雙贏智慧
佚名
天空有無盡的湛藍,但仍為白雲留出了些許空間,於是藍天滿足了白雲,白雲點綴了藍天;海洋有怒吼的波濤,但仍為遊魚留下了些許空間,於是海水養育了遊魚,遊魚豐富了海洋。
幫你學技法
小妮子@you:開頭列舉意象,表現優美意境。寫議論文的時候,不直接展開議論,而是以一組優美的意象開頭,從而引出論題,這樣的寫法能讓人眼前一亮。
誰說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充斥的都是縱橫捭闔、爾虞我詐?彰顯自己並且承托別人才是立足社會的雙贏的大智慧。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一位睿智的老果農。他數十年如一日地研究果樹新品種,終於研究成功了。令人不解的是,他卻將自己的成果挨家挨戶地送給同村的人。在他的引導下,全村的果園裏種的都是他的優良品種。有人不理解他的做法,他回答說:“我是為了自己,如果其他人用的都是舊品種,那我的果樹也會被傳播的花粉汙染。”他的話讓我恍然大悟,他的這種做法,既保全了自己的果樹品質的純潔,又使別人獲得了新的品種。與他人共同進步,才能使自己更加完善,這難道不是一種雙贏的智慧嗎?
在武將廉頗的眼裏,一個隻能說幾句好話的文相藺相如怎能比自己職位高?於是他處處與之作對,出言不遜。而藺相如並沒有跟他計較,而是道出了“先國家後私己”的君子之言。這話著實令廉頗汗顏,於是就有了“負荊請罪”的佳話、“將相和”的美談。文相武將輔佐君主,繁榮國家。藺相如的堅忍、包容讓人佩服,他知道與他人和平共處才能使自己的國家更加安全。於是他忍讓,使得他與廉頗都受到人們的尊敬,同時為國家的穩定作出了貢獻。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雙贏的智慧。
現實生活中,競爭無時不在,但一味的言論相攻,隻會兩敗俱傷。隻有多一份關愛,多一份包容,多一份謙讓,才能在付出中獲得,達到雙贏。
閑看庭前花開花落,漫隨天外雲卷雲舒。帶一份平和,一份智慧,去接納雲、挽留魚,彰顯我們的長處,承托別人的短處,在茫茫人海中,盡顯自己雙贏的人生大智慧。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用充滿詩意的語言結尾,給文章增添別樣魅力。結尾的時候,我們可以變換語句形式,如可以使用長短句,讓文章整散結合,讀起來別有韻味。
幫你學鑒賞
作者采用傳統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來組織全文,首先營造了一個優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中心論點,再列舉兩個例子進行深入論證,論證層層深入,語言簡潔平實,內容嚴謹又不失趣味性。在文章最後,作者用富有詩意的語句結束全文,更讓文章魅力十足。
聽人之言,走己之路
鄭一樂
幫你學技法
小妮子@you:筆鋒一轉,提出論點。開頭舉大量例子,但接著筆鋒一轉,明確表達相反的觀點。這樣的寫法讓人眼前一亮,給人印象深刻。
秦孝公聽取商鞅之言,厲行變法,革故鼎新,終成一代霸業;唐太宗采納魏征之諫,輕徭薄賦,戒奢從儉,開創了貞觀盛世……西諺亦有雲:“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不難看出,聽人之言,對於一個人的成功何其重要。但我們也應明白,路在自己的腳下,仍需自己來走。
聽人之言,走己之路,是一種人生的睿智,是一種達觀的生活態度,它不同於盲目輕信,也不是我行我素。聽人之言,取人之意,我們便分享他人的智慧;不盲從輕信,走己之路,我們便能牢牢把握住自己人生的航標。塞納克曾說過:“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人的成功,缺少不了他人的幫助,但更要走自己的道路,對自己充滿自信。
聽人之言需要客觀分析,思索別人的建議是否適合自己;走己之路也應冷靜思考,看自己的道路是否會有偏差。楊振寧的父親是清華大學的數學教授,希望兒子將來能走自己的數學道路,而楊振寧的一位老師發現了他具有過人的物理思維能力,建議他專攻物理。麵對父親和師長的不同建議,楊振寧仔細分析了自己的實際情況,采納了老師的建議,終成一代物理名家。楊振寧聽人之言,又善於分辨取舍;走己之路,又不一意孤行,吸納他人有益的建議,終於獲得了成功。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聽到許多不同的意見,會有很多條路擺在自己麵前。我們應將“聽人之言”與“走己之路”緊密結合起來,虛心聽取他人意見,並且始終對自己抱有信心。在別人的非議麵前,不退縮,不氣餒。相比他人的建議,自己的信念更顯可貴。袁隆平投身於雜交水稻研究,許多人勸他放棄,甚至對他冷嘲熱諷,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研究是正確的,堅持不懈,終於創造了奇跡。
不難看出,麵對紛繁的未知世界,我們應當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也要堅守自己的信念,傾聽心靈的選擇、真理的呼喚,選準一條屬於和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條路定會越走越寬闊,越走越亮堂!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結尾點題,收束有力。在文章末尾直接點題,並明確表明作者觀點,這種收尾方法幹脆簡潔,讓文章顯得幹脆有力。
聽人之言,走己之路,這就是我的選擇!
幫你學鑒賞
文章標題為“聽人之言,走己之路”,這實際上也是文章的論點。“聽人之言”與“走己之路”意思既對立又統一,作者沒有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而是辯證地看待二者關係,認為麵對紛繁的未知世界,我們要“善於聽取他人的意見,也要堅守自己的信念”,並將論證的重點放在“走己之路”上,呼籲人們應將“聽人之言”與“走己之路”緊密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本文觀點鮮明,層次清楚,結構嚴謹,立意深刻。
咀嚼苦難
魏娟
苦難是人生之樹上一顆奇異的果實,不懂得它的人,一嚐便知其苦;而懂得它的人則知道,隻有細細地咀嚼,才能嚐到那苦後的甜。
——題記
有人說,生有苦難,活著即煉獄;有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還有人說,自古英雄多磨難……由此看來,生活即是一棵長滿苦難之果的大樹,而我們,隻有學會了咀嚼苦難,才能學會品味人生。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巧用比喻,讓文章內容形象生動。在文章開篇用一個比喻,從而順利引出論點,這樣使得論點的引出非常自然,讓人不致產生突兀的感覺。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咀嚼苦難,我們才能活得坦然。你看那泛舟赤壁的蘇軾,在明月清風間咀嚼烏台詩案帶來的苦難和被朋友出賣的痛苦,然後默默咽下這生活的苦酒。他把苦難的酒釀成曠達的歌,寄情山水,逍遙紅塵,獲得了心靈的解脫。
“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超越自我。雙耳失聰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是致命的打擊,貝多芬卻對命運說“不”。這個生活在苦難深淵中的人,用心咀嚼著耳聾的痛楚、眾人的嘲諷,他將苦難的果實連汁吞下,然後用顫抖的手在琴鍵上彈奏著,終於彈出了令人驚歎的音符。這個咀嚼苦難的人,用心奏出了歡樂的歌,從而使自己的生命得到了升華。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用文學性語句描述,增加感染力。在寫議論文的時候,並不一定要用幹巴巴的語言,適時用一些文學性語句,能讓文章增添別樣的魅力。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咀嚼苦難,我們才能走向成功。江山斷送對君主意味著什麼?死亡?至少對勾踐不是。這個落魄的君主,在吳國的牢獄中,在夫差的皮鞭下讀懂了苦難的含義。他一麵品嚐膽汁,一麵構建著複國的藍圖,終於,越國滅吳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勾踐也因此名垂千古。
苦難是一顆奇異的果實,我們隻有細細咀嚼,才能品味那埋在苦澀背後的甘甜。當我們嚐出了苦難的真味,我們也就懂得了人生的真味,那看似泥濘坎坷、布滿險灘的人生路,也將變成康莊大道,一馬平川。
幫你學鑒賞
作者構思巧妙,以三個事例層層深入,分三個層次來論證論點,邏輯嚴密,論證有力。本文雖是一篇議論文,但作者用優美的語言,采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引出論點,列舉論據論證,使得文章語句優美流暢,富含哲理,內容富有感染力,讓讀者獲得閱讀的快感。從本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知識麵之廣,語言功底之深。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呢?這一定與其平時注意積累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