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放棄是一種睿智,它比堅持更為重要。心態從容,進退有據,放棄實際上也是一種選擇,沒有明智的放棄就不會有輝煌的前途。常言道“不要一條道走到黑”“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話雖然淺俗,道理卻是不言自明。
田園詩人陶淵明,本想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怎奈官場黑暗,朝政腐敗,一腔報國熱情隻能廢如荒草。短暫的失落和傷感之後,他為自己找了一方淨土,於是有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情逸致,有了“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的淡雅生活,我想,那是放棄後得到的另一個素淨的心靈歸屬。
暗夜裏,我轉身回望那段曾被放棄的路程。那兒,竟開出朵朵白色的薔薇花來。它們幽幽地散發著光芒,似乎在對我淺笑。終於長大了,不是嗎?我笑了,安靜,安然。
不是所有的花都會有果實,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會有陽光。所以,那些有果實的花朵,那些有陽光的地方,才會顯得彌足珍貴。人生亦如清泉,會轉彎,才叮叮咚咚,細水長流。
幫你學鑒賞
文章角度新穎,觀點獨特。作者由“堅持就能成功”這個常見的觀點切入,提出“成功的秘訣是放棄”這個具有個性的看法,然後緊緊圍繞著這個觀點進行論證。作者先講述了自己聽的一個講座,在肯定“堅持”的意義的基礎上提出選擇好正確方向的重要性,然後列舉陶淵明的例子深入論證,最後用優美的語言結束全文。全文層次清楚,結構清晰,內容富有哲理,很有感染力。
學貴質疑
佚名
我們說有成就的人有“學問”,既然是“學問”那麼就要既“學”且“問”。“問”從何來?從疑而來,隻有多疑、善疑、探疑,才能獲得淵博的知識。
人們常把知識比做海洋,海洋是無邊無際的,知識也是無邊無際,沒有止境的。一個人無論他有多大的學問,總會有無知的地方。正是基於這一點,法國偉大作家巴爾紮克說:“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問是‘問號’,我們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於‘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於逢事都問個‘為什麼’。”的確如此,如果沒有達爾文對“神創論”的懷疑,就不會有“自然選擇說”的確立。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列舉名人名言與事例,讓事實說話。列舉名言,又列舉相關的事例,這樣可以讓論點更有說服力。
所以說,隻有有了疑問才能使我們的智慧之樹開出豔麗的花,結出豐碩的果實。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疑”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的思考上的,絕不是無端的猜測或懷疑。
達爾文對“神創論”的懷疑,並不是一時心血來潮。他隨“貝格爾”號帆船環球旅行五年後,觀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動植物標本,考察和研究了無數地質資料,才向根深蒂固的“神創論”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可見,任何有效的懷疑,都依賴於對世事的仔細分析和對理論的深入研究。
可是我們有許多青年,他們不善於懷疑,不善於發展。他們迷信書本,崇拜前輩,不敢越雷池一步。這樣故步自封的人,自然不會有什麼創見。半個多世紀以前,魯迅先生就曾通過《狂人日記》倡導質疑精神。當今,我們也早該拿起反向思維這把鋼刀,作為我們向科學進攻的武器。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引用名言,總結全文。在文章結尾引用一句名言點題,並總結全文,這樣的句子堪稱全文的“點睛之筆”。
地質學家李四光曾對他的學生說:“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這句話對我們也同樣適用。要增長知識,尋找真理,就必須多疑、善疑,而且質疑、探疑。這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金鑰匙,用它去打開科學的大門吧!
幫你學鑒賞
作者從“學問”二字談起,指出要既“學”且“問”,進一步推出“疑”的重要性,論點的得出十分自然。接著,作者通過名言和具體的例子論證了“疑”的重要性,又特別強調“疑”的內涵,指出“疑”不是“無端的猜測或懷疑”,而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和認真的思考上的”,並引用具體實例進行論證,最後用簡潔的話語總結全文。文章層次清晰,有理有據,論證翔實。
選擇盡力而為還是竭盡全力
李少婷
人生乃是一條漫漫長路,它不是筆直的,而是充滿荊棘與考驗的。有時候遇到困難,我們會對自己說盡力而為就足夠了,卻發現盡力而為遠遠不夠。
曾聽說過一個兔子與獵狗的故事。那年冬天,獵人帶著獵狗去打獵。獵人用槍打中了兔子的後腿,受傷的兔子拚命逃生,而獵狗緊追不舍,後來獵狗並沒有追上兔子,隻好悻悻地回到主人身邊。獵人氣急敗壞地罵它沒用,它卻不服氣地辯解道:“我已經盡力了。”而兔子死裏逃生,回到家後,兄弟們都十分驚訝,紛紛問它是怎麼成功逃生的。兔子說:“獵狗是盡力而為,而我是竭盡全力。因為我知道它追不上我最多隻是挨主人一頓罵,但我要是不竭盡全力的話便會失去生命!”這隻兔子的話使我感慨萬千,是呀,獵狗隻是盡力而為,並不認為這次追捕有多重要,可是兔子知道如果自己不用所有的力氣逃跑,那麼自己就會死在獵人手裏,它意識到必須拿出所有的力量一搏。回想,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也遇到過許多難題,我們是當了竭盡全力的兔子,還是當了盡力而為的獵狗呢?
幫你學技法
小妮子@you:用故事引出主題,讓文章有趣味性。先講一個故事,再由故事中的角色聯係到我們自身,自然引出論題,這樣的方式讓文章饒有趣味。
美國西雅圖的一個教堂中,泰勒牧師向全班宣布:如果誰能將《聖經·馬太福音》中第五至第七章的內容全部背出來,我就邀請他參加西雅圖的“太空針”高塔餐廳的免費聚餐會。這是大家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是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內容有幾萬字,且不押韻,所以很多人都放棄了。幾天後,有一個11歲的小男孩在泰勒牧師麵前一字不漏地將《聖經·馬太福音》第五至第七章的內容背了出來。泰勒牧師十分驚訝,便問他為什麼能背得下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竭盡全力。”16年後,這個男孩成為世界著名軟件公司的老板,他就是比爾·蓋茨。
這使我更加感慨:每個人的潛能都很大,卻一直沒有被開發。在遇到很多困難、挫折時,人們隻是鼓勵自己盡力而為就足夠了,卻沒有真真正正地做到竭盡全力。
幫你提個醒
貓小白@you:引用比爾·蓋茨的例子之後,論證顯得不是很充分。若作者就該實例詳細地論證,辯證地說理,文章內容就更充實了。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事情隻要我們竭盡全力就能改變結果,化不可能為可能,創造出奇跡,而這僅僅在於一念之間。所以,無論有多大的困難,都不要隻做到盡力而為,因為那遠遠不夠,必須竭盡全力才行!
幫你學鑒賞
本文標題是“選擇盡力而為還是竭盡全力”,形式新穎,含義深刻。在開篇,作者用了兔子和獵人的故事引出論題,並向讀者提出一個問題,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是當了竭盡全力的兔子,還是當了盡力而為的獵狗呢?”雖是提問,作者的觀點清晰可見。為了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作者引用了比爾·蓋茨的事例,講述了竭盡全力在生活中的現實意義,最後用簡短的語言明確指出自己的觀點,總結全文。文章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老實人總是吃虧嗎?
張耘
幫你學技法
小妮子@you:開篇提問,引出論題。先引用一個人的話,並對其加以解釋,之後便用一個問句引出論題,這樣的寫法讓文章顯得非常自然。
有人說:“現在不能做老實人,因為老實人總是吃虧。”言下之意,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因為出現了一些不正之風,所以不得不放棄“做老實人”的準則,凡事似乎隻有錙銖必較,斤兩必爭,非得占便宜,才沒有吃虧。然而,老實人真的總是吃虧嗎?
首先,什麼是老實人?粗略分析一下,所謂“老實人”,不外乎有兩種含義:一種是指待人誠實、工作誠懇、作風規矩的人;另一種大概是指生活和工作中所謂的“頭腦欠靈活”、不聰明的人。待人誠實有時會被人欺騙;工作勤懇、作風規矩有時反而不能得到公正待遇;至於“不聰明”者,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容易上當受騙,其吃虧的次數肯定更多。這就是說,“老實人”總有吃虧的一麵。你一點虧也未吃過,你從來都占便宜,別人會稱你是“老實人”嗎?
然而,事物還有另外一麵。老實人難免會吃虧,會受損失,不等於說老實人注定要吃虧,注定要受損失的。且不說曆史上,就是當今社會上,為什麼許許多多善良的人寧可吃虧,仍保持著自己忠誠老實的品質?因為他們深知,最重要的是不能使自己的“良知”受損。此外,老實人最終會被社會肯定,前些日子上演的一部喜劇影片《高朋滿座》中的男主角望秋老師,可謂是“老實人”的典範:辛勤教學數十載,卻因對鑽營事務一竅不通,被其上司嚴局長一再欺侮,連套居室也分不到,隻能棲身於破舊的陋室之中。他的結局卻是大歡喜:得了一位善解人意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做自己的妻子;他教的學生出了成績,市政府又特地分給他一套新房。這不正是所謂的“善有善報”嗎?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正反論證,讓文章很有說服力。不從一個方麵進行論證,而采用正反論證法論證,文章就顯得邏輯非常嚴謹。
相反,不老實的人最終必定會吃虧的,這就是“惡有惡報”。那些拉關係、走後門、行賄受賄,乃至貪汙、盜竊、詐騙的人,他們或許會因受惠於自己的“精明”而自鳴得意,但他們將受到道義上的譴責,情節嚴重的還要被追究刑事責任。《新民晚報》中《薔薇花下》專欄經常諷刺那些貪小利忘大德的人,以及那些身陷囹圄的貪汙犯、盜竊犯們,他們到底是占了“便宜”,還是吃了虧?應該是一目了然吧!
劉少奇同誌所說的“吃小虧,占大便宜”就是指老實人。老實人能甘願吃一點小虧並泰然處之,因此最後往往得大於失,而不是吃虧到底。反之,如果一個人熱衷於貪小便宜,那吃大虧的日子也就離他不遠了。由此可見,即使是在競爭意識強烈的今天,我們做人的基本準則仍然應該是做老實人。
幫你學鑒賞
作者開門見山,在文章開頭就擺出相反的論點“現在不能做老實人,因為老實人總是吃虧”,然後針對現實生活中老實人吃虧的不公平現象加以深刻的剖析,用傳統觀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直接對敵論加以反駁,再用具體事例證明了老實人不總是吃虧,不老實的人終有惡報的觀點,最後進一步論證,得出“我們做人要做老實人”的觀點。文章層層深入,觀點明確,結構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