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與“棄”
申慶福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針對缺點弊端,善於暴露自己,聽取別人的意見,即所謂“展”;而諱疾忌醫,閉耳塞聽,不聽勸阻,謂之“棄”。
幫你學技法
貓小白@you:開頭闡釋詞義,引出主題。在文章開頭解釋了一對詞語的含義,從而引出文章論題,這樣,就能讓讀者對主題一目了然。
有兩位畫家在訓練孩子學畫時做法各異:一位將孩子的每張畫都貼在客廳裏,另一位將孩子的畫都扔進紙簍裏,後來這兩位畫家的孩子都成了畫家,但成就各有高下。
把畫貼在客廳裏,來往賓朋見到畫作,讚其長處,指其缺陷,孩子聽取局外人的寶貴意見,取長補短,提高繪畫技藝;把畫扔進紙簍裏的那個孩子,掩飾自己的短處,畫作看上去似乎完美無缺,實際則浮躁不堪,繪畫基礎欠紮實。那麼,成就高下你自然可知。
幫你學技法
米米拉@you:從正反兩方麵舉例,表明觀點。議論的時候,列舉兩種不同的做法,從而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論點會顯得很鮮明。
“忠言逆耳利於行”,缺少“展”的勇氣,就得不到利於行的忠言。善於接受別人的意見,不僅有利於自己的成才,而且有利於國泰民安。魏征是唐太宗的鏡子,他敢於直言諷諫,指出君王的不足,有利於社會安定,有利於國富民強,也才會出現李世民時的“貞觀之治”。學習中,遇到了疑難問題,我們應四處請教,找到解決的良藥。金玉良言,讓人受益匪淺,善於“展”的人,能亡羊補牢,提升自己。
被“棄”蒙蔽,隻知自我完美無缺點,長此以往,清高傲慢,自命不凡,隻重理論,忽略實際,自欺欺人,不知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正如諱疾忌醫的蔡桓公、紙上談兵的趙括,他們不聽別人的逆耳忠言,一意孤行,結果失掉了性命,再沒有“補牢”的機會。置人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不顧的蔣介石,獨斷專行,一心想稱王稱霸,與正義背道而馳,人民唾之,百姓罵之。鴻門宴的主角項羽,“一失足成千古恨”,失去江山,眼睜睜看著劉邦成了霸王。生活中佯裝知之的大有人在,他們似懂非懂,知其一不知其二,“書到用時方恨少”,當眾難堪下不來台,則後悔晚矣。
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展”與“棄”要適當。“展”,不僅要展示自己的缺點,善於自我解剖,還要展示自己的長處,勇於表現自我。“棄”,不僅要拋棄無營養的糟粕,還要拋棄閉目塞聽的壞脾氣。
“展”與“棄”要恰到好處,我們要把逆耳忠言擺在“客廳”裏,把虛榮扔進“紙簍”裏。
幫你學鑒賞
作者用樸實的語言,對“展”與“棄”進行了論述。在文章開頭,作者分別闡明了“展”與“棄”的含義,並引用兩位畫家分別采用“展”與“棄”的方法教育孩子的事例說明了二者的不同,明確表達了自己的觀點,然後從正反兩個方麵列舉古代名人事例進一步論證自己的觀點,以曆史上鮮活的史實佐證,使文章有較強的說服性。
張揚與內斂
佚名
布萊爾曾說過:“一個人年輕時若是保守黨,就太沒有心肝;但一個人年老時若是自由黨,就太欠成熟。”或許,張揚屬於年輕人,內斂屬於老人。
蘇軾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李清照低吟:“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或許,張揚屬於男子,內斂屬於女子。
張揚,讓陽光燦爛普照大地,讓萬物複蘇;內斂,讓月光灑下的清輝伴著失眠的人入睡。張揚,讓滾滾長江水無休無止;內斂,讓漫漫撒哈拉沙漠中的駝鈴悅耳動聽。
張揚與內斂,孰是孰非呢?
幫你學技法
馬賽克@you:列舉不同的話語,引出主題。在文章開頭列舉不同人物的話語,並用簡短語言論述,引出論題,這種開頭方法顯得很自然哦!
過於張揚,烈日會使草木枯萎;過於內斂,黑暗會讓趕路的行人恐慌。過於張揚,江水會決堤;過於內斂,駝鈴無法給迷路的人指明方向。原來,張揚與內斂誰也離不開誰。
年輕人和老人需要張揚也需要內斂;男子和女子既要懂得張揚也要懂得內斂。張揚自己的青春,人生才會燦爛多彩,然而過於張揚就成了張狂。張狂是幼稚的表現,它可能會讓你跌入萬丈深淵。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麵對劉邦別有用意的提問,韓信低頭看著棋局,漫不經心地回答。在關鍵時刻,他不懂得內斂,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這句話更加堅定了劉邦要除掉他的決心,是張狂使他將自己推向死亡。我們要在張揚中學會內斂。
收斂自己的個性,生活才會更安全。然而過於內斂就成了冷漠、懦弱。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誌士感慨著壯誌難酬,英雄無用武之地,他們渴望遇到識千裏馬的伯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像臨碧溪垂釣,得遇文王的薑子牙那般幸運呢?在期望與失望中等待,結果隻能是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我們要學會在內斂中張揚自己。我們要新穎,要多變,要張揚自己的個性,讓生活之水沸騰;我們要規範,要穩定,要收起自己的浮躁,在坎坷麵前心如止水。
內斂,是寒冷時媽媽送來的一衣溫暖,是酷熱時爸爸送來的一陣涼意,是口渴時的一壺清涼,是下雨時的一傘叮嚀。
張揚,是歡快時的大聲歌唱,是悲傷時的放肆呼喊,是歡聚時的載歌載舞,是離別時追著火車跑的真情流露。
人生中,用內斂和張揚來表達我們的愛,一滴水也足以讓大海翻騰,一根枯草也會讓青山黯淡。別忘了張揚,也別忘了內斂。
幫你學技法
葉冰倫@you:運用一係列比喻,讓文章生動形象。用一係列比喻,將抽象的概念賦予具體的形象,可讓文章顯得生動有趣哦!
幫你學鑒賞
作者思路開闊,采用議論與散文相結合的形式對“張揚”和“內斂”這一對反義詞進行論述,表達了“張揚和內斂誰也離不開誰”的觀點,題材新穎獨特,引人深思。作者在論證的時候,引經據典、博古論今,列舉韓信、薑子牙的事例,采用正反論證等多種論證手法相結合的方式,很有說服力。
畢業幫·試身手
你一定聽說過“開卷有益”吧,有人認為“開卷有益”,有人認為“開卷未必有益”,你是怎樣認為的呢?請結合實際寫一段議論的文字吧!注意哦,寫作文的時候一定要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要人雲亦雲。
溫馨提示
你知道“開卷有益”的來曆嗎?這個成語來源於《澠水燕談錄》。宋朝初年,宋太宗每天閱讀三卷《太平禦覽》,有人覺得皇帝每天要處理那麼多國家大事,還要去讀那麼部大書,太辛苦了,就勸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過度勞神。可是,宋太宗回答說:“我很喜歡讀書,從書中常常能得到樂趣,多看些書,總會有益處,況且我並不覺得勞神。”他還說:“隻要打開書本,總會有好處的。”後來,“開卷有益”便成了成語,形容隻要打開書本讀書,總會有益處。常用於勉勵人們勤奮好學,多讀書就會得益。
“開卷有益”看上去像已經成為定論,其實隻要我們思考一下就會明白,不能籠統地說“開卷有益”,還要看讀什麼書,為什麼讀和怎樣去讀。讀好書有益,讀內容不好、甚至有毒的書,非但無益反而有害。從另一個角度說,即使讀的是好書,讀的目的、動機、方法不對,也會適得其反。
總而言之一句話,不同的情況有不同的可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對了。
——馬賽克@you
議論的時候千萬不要泛泛而談哦!在議論的時候,我們可以從分析“開卷有益”的來曆出發,還可以就“開卷有益”的意思作具體分析。
——米米拉@you
畢業幫·幫督查
同學們,經過我們“畢業幫”的幫助,你的議論文寫作水平是不是大大提高了呢?不要翹尾巴哦,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問自己幾個問題,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進步了。
——小妮子@you
你會提煉中心論點了嗎?
你知道怎樣提煉分論點了嗎?
你知道按怎樣的順序論證了嗎?
你知道怎樣開頭能更快地引出論題了嗎?
你知道怎樣的結尾能讓文章更有力了嗎?
你知道怎樣論證能讓文章邏輯嚴謹了嗎?
你知道列舉怎樣的論據能讓文章論點更突出了嗎?
你知道怎樣錘煉議論文的語言了嗎?
畢業幫·幫實踐
常見的議論文論據
誇父逐日——可以作為有關追求奮鬥、理想信念、獻身精神等議論文的論據。
神農嚐百草——可以作為有關開拓創業、勇於實踐、不斷探索等議論文的論據。
管仲、鮑叔牙之交——可以作為正麵論據論證人與人之間需要誠摯的友誼,需要彼此關懷、信任。
趙簡子與中山狼——可以作為反麵論據論證人不辨敵友、忘恩負義、以怨報德等行為讓人不齒。
孟嚐君養士——可以論證要重視人才、招賢納士、一技之長皆有用等論點。
周處立誌好學,魯迅棄醫從文——可以作為有關立誌的議論文的論據。
馬克思厭惡別人讚揚自己,曾給好友庫格曼寫信說:“過分的讚揚我的活動是十分令人厭惡的,一切總歸有個限度。”——可以作為有關謙虛的議論文的論據。
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蘇格拉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早因為思想被定罪,並且因為堅持自己的思想而甘願被處死的思想家——表現了隻有心懷堅定的信念,才能誓死捍衛真理。思想的價值,經由時間和曆史的考驗,才能顯示出長久的影響力。
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孟子》
人生最有趣的事,就是送舊迎新,因為人生最高的欲求,是在實施創造新生活。
——李大釗
時間是由分秒積成的,善於利用零星時間的人,才會做出更大的成績來。
——華羅庚
困難要靠自己克服,障礙要靠自己衝破,在我的字典裏是沒有“難”字的。
——拿破侖
大地給予所有人的都是物質的精華,而最後,它從人們那裏得到的回贈卻是這些物質的垃圾。
——惠特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