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天可汗”威德滿中華(1 / 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軻

“可汗”,我們知道,是秦漢時匈奴族和隋唐時突厥族首領的稱呼。所謂“天可汗”,

就是至高無上的可汗的意思。在我國曆史上,隻有一個人被尊為“天可汗”,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提起唐太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雖然,比起我們今天的“風流人物”來,他是有些“稍遜風騷”,但他在曆史上,卻是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尤其在處理民族關係上,那是秦皇漢武所難望其項背的。他曾這樣說過:“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視之如一,使之如依父母。”顯然,由於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他是以家長自居來說這番話的,但他卻明確主張漢族應和其他兄弟民族“和同一家”、“親如兄弟”,這倒是很難得的。他不但這麼說,也確實是這麼做了。這突出地表現在他對突厥和對藏族關係的處理上。

突厥,是當時散居於北方廣大地區的遊牧民族,原屬匈奴北部,後分東西兩部。由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以及曆史文化背景等方麵的差異,更由於貴族統治階級的爭奪,他們與漢族之間的關係時好時壞。隋時曾與和親,關係一度較好。隋末戰亂,群雄並起,利益關係日趨複雜,從而也影響到中原內部的和諧一致。李淵父子太原起兵,曾為倚重,並立盟信,兩不相犯。但後因頡利可汗“棄信擾邊”和支持反唐勢力,故太宗討之。突利內屬,頡利則被生擒,部眾十萬降唐。值得指出的是,在處理突厥降眾的問題上,太宗采取了較開明的政策。他一個不殺,一個不辱,恪遵高祖遺訓:“追革前弊,新申好睦”,像對待自己的“子民”一樣,一一予以妥善安置:(一)封突利為郡王,即使對頡利,也不計前嫌,竭誠相待,“悉還其家屬,館於太仆,稟(廩)食之”,而且還親自封他為右衛大將軍,並“賜美田宅”,以保證其優厚的生活待遇。後來頡利病死,太宗又追封他為歸義郡王。(二)遷其豪貴數千戶,令入長安“自籍”,並賜館舍,使之定居。餘眾皆留原地,“全其部落,不革其俗”,令突利就部統之。(三)擇其驍勇善戰者五百人充任將軍和中郎將等武職,其中五品以上,“奉朝請者且百員”。

對東突厥如此,那麼對西突厥呢?太宗時,與西突厥的關係一直較好。貞觀初年,統葉護可汗因內部紛爭走死中亞,其侄泥孰立為咄陸可汗。泥孰之父曾於唐初到過長安,太宗與之結為兄弟,交往甚密,故泥孰即位後,即請內屬。太宗欣然應之,並加優遇,因此雙方相安無事。此後不久,遊牧於今伊塞湖附近的契苾何力部因受吐穀渾的威脅請求內屬;同時,曾經反對過頡利反唐而後遭到薛延陀攻擊的阿史那社爾部也請求內屬,太宗都同樣予以優遇,並分別授為左領軍將軍和左驍衛大將軍,使與漢族將領同列,且以衡陽公主尚阿史那社爾,並任其為駙馬都尉。後又以其參與平高昌有功,太宗又以所獲高昌王寶刀相賜,並加封其為畢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