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向我們投降。——毛澤東

昔日,唐朝文成公主帶著漢族人民的友好情誼進入吐蕃同鬆讚幹布聯姻,致力於唐蕃和好,鬆讚幹布親自到河源遠迎,譜寫了漢藏兩族人民友誼團結的曆史篇章。隨著青藏鐵路的修建,在青藏鐵路沿線同樣上演著一幕幕動人的故事。2005年8月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委領導將一麵鮮紅的錦旗獻給中鐵十八局集團青藏指揮部,錦旗上寫著“漢藏一家親,草原傳美名”,並給指揮部每人獻上一條潔白的哈達,以表達藏族同胞對該指揮部造福當地群眾、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感激之情。

藏北高原藏羌之鄉是美麗的,可是世世代代居住深山的藏族牧民卻是貧困的。而且由於觀念滯後,尤其對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使得附近藏族學校生源嚴重不足。建校初期,部分家長為了眼前的利益讓孩子放牧,不許上學。特困孩子們不能重返課堂深深地撞擊著職工們的心扉。

“讓孩子們重返課堂!”十八局集團青藏鐵路建設者2001年上場後第一個挑起了這個重擔。十八局集團青藏鐵路指揮部多次派出了宣傳調研小組,利用節假日深入村寨,采取一組幫一戶、定點掛鉤等方法,給群眾宣傳《教育法》,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政策。安多中學建在縣城南邊的一個半山坡上,校舍沿山坡成階梯狀而建,受地形影響,沒有供學生活動的操場,從建校那天起,學生就沒有上過體育課。該項目部的領導知道後利用施工間隙時間,派出推土機、平地機、壓路機為學校平整了一個大操場。並派出工人對校舍進行了修繕,用廢棄磚塊修砌了乒乓球台,用鐵管安裝了單杠和雙杠。另外指揮長韓利民、黨工委書記李繼業帶頭捐款箱,職工們也紛紛接囊,

100元、50元、10元、5元……為學校購買了籃球、乒乓球拍等體育用品,並多次購買了麵粉、蘋果、收音機等物品捐贈給牧民,幫助他們解決一點生活上的實際困難。職工們的愛心在不斷流淌、升華!他們的愛心令學校的師生十分感動。

孩子終於上學了,但這些勞動力較少、經濟收入微薄的家庭,又成了職工們們的“心病”。“隻有讓群眾脫貧致富後,教育才能得到真正發展!”十八局集團青藏指揮部考慮到當地群眾利益,調整了本單位生產砂、石料的計劃,將自己取樣到北京和蘭州檢驗合格的一個片石場與那曲地區“扶貧開發有限公司”合作開采,另外一個砂石料場也由安多縣政府出麵把群眾搞的分散的作坊式生產組織起來,實現了砂石料生產的規模化、機械化,既滿足了質量要求,也滿足了當地群眾為鐵路建設做貢獻的願望。十八局還主動幫助他們能經常接收外界的信息,學點文化知識,盡快脫貧。指揮部領導還在駐地吸收了幾百名藏族協議工,帶領他們學一些建築施工基本技能,幫助他們走上致富的道路。

對參加青藏鐵路建設的藏族同胞,築路大軍更是倍加關心。他們讓所有藏族勞務工都住進了高檔次的高原帳篷,為他們配置消毒碗櫃、煤氣爐具,甚至鍋碗瓢盆都為他們準備齊全,所有臥具都與正式職工一樣,依照“高標準”統一配備。在這裏,藏族勞務協作工與正式職工同勞保、同醫療。他們來到工地後,十八局還認真研究了他們的工作和生活情況,在生活上尊重和滿足他們的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為他們開設了專門的食堂,使他們吃上糌粑,喝上酥油茶。經過了解,藏族群眾忌食驢肉、馬肉和狗肉。他們立即做出全體人員忌食的決定,贏得了藏族群眾的歡迎。一位來自格爾木的民工這樣向記者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在其他工地做過工,從沒有蓋過這麼好的被子,沒睡過這麼舒服的床,沒吃過這樣可口的飯菜。”同時,該項目部對他們進行法律法規、規章製度、施工技術、安全知識等方麵的教育培訓,幫助他們學技術、學文化。並在工作上合理安排,使這批藏族民工很快從傳統的藏族牧民轉變成訓練有素的勞務工。這些藏族同胞深感築路工人的友情和溫暖,他們都說“鐵路工人亞咕嘟,亞咕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