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方糖
馬莉
在那淡淡的苦味的杯盞中,他是否獲得了一絲兒甜意和溫暖……
周末在廣九大酒店的“卡拉OK”裏聽歌,看到一個20歲的女孩走上台去唱,也許心理準備得不夠充足,旋律響起後,她才唱了開頭一句:“雨瀟瀟……”這個女孩跟不上旋律,非常尷尬,正不知所措,再也唱不下去了。
有一個大膽的男孩,從座位上站起,快步走到台上,拿起另一隻麥克風,站在女孩的身旁。待樂曲重又過渡到開頭的時候,跟女孩齊聲唱起:“雨瀟瀟,恩愛斷姻緣……”唱了這開頭的一句後,他放下麥克風,大方地回到自己的坐席上。那個女孩在他的“啟動”下,有了信心,拉開了嗓子,大聲唱到完。
當時我的心不覺湧出了一種感動。
那一年冬天,我獨自走在廣州的街上。經過公園前的馬路,我正想心事,忽然聽到一聲響亮的“喂!”接著被一個小夥子拉了一把。一輛紅色“的士”飛快地從我麵前擦身而過。我被嚇了一大跳。當我定下神來想說聲“謝謝你”的時候,那小夥子早已跨上自行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後來獨自逛街過馬路,我總會想起這位麵影都未曾記著的陌路人。
從前有一個不快活的老頭兒,他常來看我。他的老伴兒幾年前過世了,唯一的女兒也嫁到了美國。他不習慣那邊的日子,不願意去住。他說:“我已是快入土的人了,還企望什麼呢?”
這位孤獨的老頭兒沒有任何企望,非常的節儉,不喝酒也不抽煙,但唯一喜歡喝咖啡。當我把一塊白色方糖投入他的杯盞中,用一隻小湯匙不斷地攪動的時候,他竟感動得流出眼淚來。
偶然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觸發了他的傷感,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以後每每他來看我,我都細心地為他煮咖啡,並且把一塊白色方糖放進他的杯中,為他慢慢地、慢慢地攪動。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在這淡淡的苦味的杯盞中,他是否能獲得一絲兒甜意和安慰,一絲兒溫暖?
愛,有許多種。人類的血緣之愛是天賦的。陌路人的愛沒有血緣性,體現了人對同類的關心,和人之為人——這樣一個大家族的親密和溫暖。這就是一種博愛,一種比血緣親情更深刻的東西。它有一種無形的凝聚力,把人類團結在一起。
世上每一個人都需要愛,需要溫暖,需要幫助。
別人給予我愛,我當把這愛,也給予別人。
訓練提示
1.這篇散文“以小見大”寫出了人之情的高境界,表達這篇作品,應當注意“形散神聚”的理解感受與表達,還應把握“點睛之句”的處理。
2.作品中的“議論”應當依情而發,與前麵的敘述語言有機結合而又有所區分。
3.注意對三件小事的敘述要有層次和轉換感。
4.表達應內在,有感而發。
我與《少女的祈禱》
趙鑫珊
人的一生某些重大情感性事件往往是同一首曲子組結在一起的。三十年來,隻要《少女的祈禱》這首鋼琴曲一響,我的內心頓時就會被它的靈魂自白拔高、點燃、照亮。音樂形象祈禱中的少女恰如在藍天底下五月的原野上采摘一朵紫羅蘭的少女,微風拂起衣裙,比在正常現實生活泥潭中掙紮的不祈禱的女人要溫柔許多,純潔許多,高貴許多,更接近我心中一葉理想風帆的追求。
這是一段超柏拉圖式的精神焦灼和親和,當然,也是宗教感情的洗禮和潛移默化。在我五十歲的生命史上,這段隱私斷斷續續穿越了整整三十個春去秋來的橢圓軌道。即便是現在,我這顆飽經世變的心,依舊會被它一聲合掌祈禱,那天使般的時而嫻靜、時而激昂的詠唱為之緊縮、顫抖、心碎。我敢說,一切純潔的愛戀在本質上都是緊縮的、顫抖的、心碎的。因為她神聖,含有一種敬畏和崇拜的成分。女人崇拜男人的力度和硬度,男人則在女人們的溫存和柔情麵前跪拜。
說給你聽你也不信,我的戀她情結所焦灼的女子,我的利比多心理能量所釋放的對象,竟是用旋律語言在鋼琴黑白相間的琴鍵上所造出來的一個絕對摸不著的音樂形象:一位正在做晨禱或晚禱的波蘭少女。的確,誰又能否認幻想中的愛不如真實的愛更為持久,更為猛烈,更為之動情呢?誰又能否認牛頓力學中的f,m,a比物質世界中的力、質量和加速度要遜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