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散文作品朗誦訓練材料與提示(1)(2 / 3)

我有位同事,她是通過兩地書信認識她丈夫的。她非常愛看他的情書,因為這些情書給了她許多夢樣的纏繞和想象力的財富分享,“情書中的他比實際中的他有魅力得多,”婚後她如是說。我理解她這句話的深意,因為藝術形象畢竟高於現實形象。《少女的祈禱》便是一個引導男人和女人上進的藝術形象。我想起有位農夫好心地問一位風景畫家:“先生,這大片森林都在您的莊園裏,您為什麼還要在畫布上畫一株枯萎了的老橡樹呢?”

我第一次聽到《少女的祈禱》這首世界著名的鋼琴小品是在1958年暑假。當時要聽到這首曲子可不像今天這樣容易,因為沒有收錄機,電子音響設備遠不如現在這麼普及。像往年假期那樣,因為我是拿助學金的窮學生,沒有路費回南方探親,隻好孤單單地繼續留在北大校園裏。也許,當一個人在物質生活處在貧困的時候,他的精神幻想生活就會空前顯示其活力。1957年反“右”後極不正常的政治生活所造成的壓抑和一位女學生對我的拒絕這兩件事加在一起,更激化了我的幻想氣質。當時恐怕沒有一個女人會愛上我的,因為我的年紀比她們都小。事後很久我才知道,女人決不愛比自己嫩、比自己沒有主見的男性。

我之所以要在這裏交代這麼幾句,因為這是我對《少女的祈禱》深深感受和刻骨體驗的心理背景。不把自身的內外經曆注入某部藝術作品欣賞中去是從來沒有過的事。藝術的功能和價值本在彌補現實生活中的缺陷和遺憾。現實生活中沒有女子愛我,我就偷偷跑到文學藝術作品中去發瘋似的愛苔絲,愛霍桑筆下《紅字》裏麵的女主角海絲特,這是愛的目標位移,從現實到夢。對於我,所有這些永恒的女性都是一所陶冶性靈的大學,都是速效興奮劑。有了這興奮劑,這求生的大誘因和大鼓舞,世界和人生獲得了不易折斷的支撐,才有了不易摧毀的根基。這理由正如有位女作家所說:“人生不能沒有戀。”

一天晚上,我路過未名湖畔生物係供實驗用養狗房附近的鋼琴室。突然,從一片茂林修竹中飄來一陣由虔誠、熱烈的和弦所組成的引子,隨後在高音區便奏出了一個銀白色的、非常柔婉的音響形象,其韻明亮、清和,其聲如禱、熾熱,在流暢如歌的詠唱中多天真爛漫的美質,頗有脫身己得所的決毅和歸宿感,我被這段明朗的抒情訴述深深吸引了。就其美學意境來說,它和舒伯特《聖母頌》、門德爾鬆《春之歌》和貝多芬《致愛麗絲》同屬於熱血沸騰的浪漫派。臨近結尾部分,我躡手躡腳地步進琴房,發覺彈奏者是中文係的劉紀霖——《兒童鋼琴曲集》的作者。

“哦,這是什麼曲子?”

她指了指樂譜上的幾個英文字。

“哦,‘少女的祈禱’,難怪,旋律太扣標題了。”

“這是一支無言的歌,心在唱,魂在詠歎。”她說。

在標題的下方印有作曲家的姓名:“特克拉·芭達爾澤芙斯卡”,從該姓氏來看,很可能屬斯拉夫民族,估計是波蘭人,女的。這都是我當時的猜測,我因為十分喜歡這首曲子,所以很想知道作者的生平和身世。我曾問過好幾個行家,他們都是一問搖頭三不知。我查閱過英國、德國和美國的《大百科全書》,也毫無結果。也許在這些主編們的眼中,隻有巴赫、莫紮特、貝多芬、肖邦和舒曼,才有資格在權威性的百科全書中占有顯赫的地盤,至於《少女的祈禱》及其作者則是不能登堂入室的。不是嗎?在世界各地一切規格較高的大型音樂會的曲目中,我從來就沒有看過《少女的祈禱》同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和肖邦的《夜曲》並列在一起演奏。我知道,《少女的祈禱》隻是小品,然而,卻是偉大而輝煌的小品。法國都德的《最後一課》不也是一篇偉大的震撼人心的小品嗎?幾乎沒有一本西方音樂史的專著提到過芭達爾澤芙斯卡的名字,對此我憤慨了,我覺得這不公平!

自那以後歲月匆匆,整整三十年過去了。這些年不管何時何地,隻要我一聽到《少女的祈禱》,我就會輕輕地呼叫一聲:“啊,芭達爾澤芙斯卡”,一個多麼陌生、名不見經傳、默默無聞的不朽作曲家。不朽,是因為《少女的祈禱》還活著,還在千百萬人的心靈深處回響。我想起了中國的一句俗語:“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我還想起肖邦致比托卡的一封信中這樣說:“巴赫像一位天文學家,他借助於暗碼發現了最奇特的星星;貝多芬則用他的精神力量擁抱了宇宙;我爬不上這麼高,我早就打定了主意把人的心和魂作為我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