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為如何幫助趙馨而探尋方法的時候,一件事情發生了。
那一天,我正組織學生進行“文言常識歸類”專題訓練,學校廣播通知班主任到會議室開會。
因為急著開會,我便想請趙罄將今天講的重要知識點抄到黑板上,以便同學們鞏固複習,誰知她圓睜杏眼,脫口而出:“我沒時間,不抄!”
好一個趙馨,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麵回絕老師,讓我顏麵全無。我又驚訝又氣憤,但為了挽回“尊嚴”,我提高了聲音,說道:“你是班幹部,幫老師做點事怎麼啦?可不能這麼自私啊!”可是不論我怎麼說,趙馨就是死腦筋一根,堅決不肯抄題,這使我非常生氣。趙馨如此自私,不好好教育肯定是不行的。於是,我請數學老師代替我參會,將趙馨帶到了辦公室。
在辦公室裏,趙馨局促不安地坐在我的對麵,我喝了一口水,努力讓自己的情緒平靜下來,接著便由老師對她的關心說起,談到如何與人相處,還給她講述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韓國家庭有三個兒子,有一回親戚送給他們兩筐蘋果,一筐是剛剛成熟的,還可以儲存一段時間;一筐是已經完全熟透的,如果不在三天之內吃掉,就會變質腐爛。
父親把三個兒子都叫來,說:“孩子們,你們說選擇怎樣的吃法,才能不浪費一個蘋果?”
大兒子說:“當然是先吃熟透了的,這些是放不過三天的。”
父親說:“等我們吃完這些後,另外的那一筐也要開始腐爛了。這樣一來,我們吃的始終不是新鮮的蘋果。”
二兒子想了想說:“如果這樣,熟透的那筐蘋果不是白白浪費了嗎?你不覺得可惜嗎?”
父親把目光轉向了小兒子,“你有更好的辦法嗎?”
小兒子微微思索了一下,說:“我們最好把這些蘋果混在一起,然後分給鄰居們一些,讓他們幫著我們吃,這樣就不會浪費一個蘋果了。”
父親聽了,滿意地點點頭,笑著說:“不錯,這的確是個好辦法。那就按你的想法去做吧。”
多年後,這個選擇把蘋果分給鄰居的孩子當選為聯合國的秘書長,他的名字叫潘基文。
故事講完了,我對趙馨說:“趙馨,你知道嗎?愛是一種給予,心存愛心的人,才會有很多的朋友,才會在人生道路上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最終收獲到快樂、幸福和成就。這是‘潘基文的蘋果法則’帶給我們的啟示。”
我清了清嗓子,接著說道:“幫老師做點事本身就是一種高尚的行為,是一種愛,何況還是有助於學習的事。抄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一種有效複習。難道不是嗎?當然,今天學習任務重,作業多,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學習,就什麼都不顧及。如果那樣,是不是有點自私、狹隘呢?老師知道你向來目光遠大、意誌堅定,一心要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大展鴻圖。然而,今天的社會是合作共贏的社會,隻有那些富有愛心、懂得奉獻的人,才是社會最需要的,而缺乏大局觀念和服從意識的人是很難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你說,對不對?”
聽了我的一番話,趙馨的神色漸漸恢複了平靜,眼睛裏似乎閃爍著愧疚的光芒。看得出我的教育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打這以後,我便經常抽時間和趙馨交流看法,鼓勵她不斷完善自己,做一個富有愛心、樂於助人的人,一個對理想和事業有追求的人,一個受人尊敬和品格高尚的人。經過一段時間的開導,趙馨漸漸熱情起來,有時候還能主動幫助同學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對班級事務也越來越熱心了。看著趙馨的變化,我露出了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