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全班同學都坐進了教室開始早讀。教室裏書聲朗朗,可是海華還沒有到。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第一課是我的課,我決定先上完課再說。
上完課我忽然接到通知,代表學校隨局裏領導到無錫參加一個課改會議。我們年級承擔了在全縣先行課改的任務,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離上級要求還相差很遠,這是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我怎麼能錯過呢?於是趕緊跟搭班老師交代幾句,便匆忙走了。
可是,當我三天後回到學校還是不見海華的蹤影,這讓我十分意外。我剛想給他的家長打電話詢問原因,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一位中年婦女走了進來,她的身後正是海華。此時的海華臉色憔悴,神情狼狽,目光遊離不定,而眼角隱約還有青紫色,身上的衣服也顯得有些邋遢。我趕緊招呼海華母子坐下。
原來,海華的父親得知兒子在校不做作業,非常生氣,加之最近一段時間生意不順,心情有些鬱悶,晚上回家後,滿身酒氣的他便將海華暴打了一頓,海華一時受不了就奪門而出。兒子從小嬌生慣養,沒吃過一點苦頭,夫妻倆一商量,決定暫時不理睬他,讓他“認識”一下社會未必沒有好處。
再說海華被打後躲到了小學時的玩伴衡亮家去了,原以為爸爸媽媽很快就能找上門,可是一夜過去了也不見他們的影子,海華越想越氣,倔脾氣上來了。你們不是不關心我嗎?我走!於是極力慫恿衡亮出去玩玩。衡亮的父母長期在浙江打工,隻有爺爺陪他住在一起,衡亮禁不住鼓動,偷走了家裏的五百元錢,和海華“闖世界”去了。當夫妻倆第二天找到衡亮的爺爺時,才發現兩個孩子都沒有上學,他們離家出走了。
當然,兩天後,海華和衡亮還是被家長從外地親戚家“接”了回來。然而海華卻認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心裏充滿了怨恨,尤其對父親動不動就頂撞發火。這讓家長很苦惱。
海華的出走起初是因為不滿於父親的責打,之後又誤以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這件事說到底家長有責任。試想,如果家長摒棄粗暴的教育方法,經常與孩子溝通交流,會出現這種糟糕的情況嗎?可是,今天我並不想當著海華的麵責怪家長,因為那樣更會降低家長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再說,我認為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遭遇點問題無須大驚失色,倘若“小題大做”反而會適得其反;如果引導得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於是,我委婉地批評了海華兩句,就讓他進教室去了。海華的問題需要“慢火細燉”,我想。
造成學生出走的原因很多,有父母的嘮叨和過分的關愛,有繁重的作業負擔和學校壓抑的氛圍,更有青春期叛逆的情緒,這些都迫使他們企圖從父母的羽翼下掙脫出來,劃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這是心理不成熟的典型表現,需要老師和家長配合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