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見聞
甘肅日報時政部左玉麗
“5·12”汶川大地震雖然已經過去,但在抗震救災的艱辛過程中,我在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和隴南、甘南地震災區采訪時所經曆的、聽到的、看到的感人情景,仍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感動著我、激勵著我、鞭策著我。
地震發生後,我省迅速啟動一級地震應急響應,全省統一、快速、靈敏、高效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理機製開始全速運轉。
甘肅日報社的記者們也受命於危難,在第一時間分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發回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聞報道。
在處理記者稿件時,我發現一個問題:記者的稿件來自災區一線的多、具體的報道多,而反映全省總體情況的少、宏觀的報道少。於是,我主動承擔起了駐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采訪的任務,白天在總指揮部采訪,晚上趕回報社協助主任編發記者稿件。
抗震救災總指揮部雖然不在災區,但這裏是抗震救災的另一個主戰場。搶險救援、群眾安置、道路搶修、衛生防疫、審定調撥物資、組織調動各方力量、災情統計、補貼發放……抗震救災工作千頭萬緒,而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就好比一個“中樞神經”,傳達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安排,各個受災地區傷亡人數、受災程度、物資運送、傷員救治,各種請求等等信息全部彙集在這裏,經過緊急研究決定,一條條具體的部署和應對措施又從這裏一一發出,整個抗震救災工作緊張有序。
蘭州市威立雅水務集團原定於5月21日上午8點至23日上午8點,對西水東調北線45號等大型重點控製閘閥等進行更換和檢修,蘭州大部分地區將降壓供水或停水48小時。對這次正常的檢修,蘭州市民反應強烈,紛紛猜測是否與震情有關。
為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給蘭州市政府連續發出兩次專項通知,建議蘭州市推遲線路檢修時間。蘭州市政府接到專項通知後十分重視,積極響應,立即安排蘭州市威立雅水務集團將檢修時間向後推延,21日至23日繼續正常供水。此舉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為確保抗震救災物資快速抵達災區,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5月21日發出公告,2008年5月22日零點至5月30日24點,蘭州—隴南、蘭州—甘南、蘭州—中川機場沿線及隴南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內所有收費站,一律停止過往車輛收費。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在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采訪的50多個日日夜夜,我目睹了政府部門的應急反應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和辦事效率,看到一個以人為本、尊重生命的政府,使我對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帶領全省人民打贏抗震救災這場硬仗充滿了信心。
在省政府四樓會議室的抗震救災總指揮部裏,大大小小的災區衛星遙感地圖掛滿了四麵牆壁。電話,幾乎每分鍾都在鳴響,打電話的有省領導,有省直部門有關負責人,有普通市民,也有受災群眾,內容涉及救災物資運送、加入誌願者隊伍、需要政府緊急幫助的請求等諸多方麵。前來指揮中心的人絡繹不絕,有報送文件的,有落實物資的,有協調運輸的,有來領任務的。我記得有一天下午,僅省民政廳就有3位副廳長先後來到總指揮部落實相關任務。從省政府辦公廳各處室抽調的精兵強將在指揮中心24小時工作,負責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的具體工作,收集報送信息,與國務院應急辦及各市州、各有關部門應急辦聯絡,聯係新聞單位、發布新聞資訊,收發文件,進行通訊保障……
指揮部的一角,有一處專設的桌子,4位電信局的話務員在這裏輪班接聽投訴電話。總指揮部利用電子政務網絡開通了先進的應急工作平台和信息發布平台。
值班的工作人員接到電話或需要處理的事情,立即將來電內容錄入電腦,並上報值班的省政府辦公廳主任,辦公廳主任提出辦理意見後直接上報值班的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副總指揮馮健身,接到電話的時間、辦理過程和辦理結果、反饋意見全部記錄在案,凡是群眾關心、關注的焦點,屬於政務公開的內容,全部通過政府網站向社會公開。
準確、迅速、高效是總指揮部對每一位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記得有一天,一位處長值班時,因為手頭忙不過來,將一份記錄晚報了20分鍾,受到了辦公廳主任的嚴厲批評:救災就是救命,如果每一個環節都晚20分鍾,傷亡人數就會增加。誰耽誤了時間,誰就是人民的罪人!這位處長主動作出了深刻檢查。從此,指揮部收到的電文材料再沒有發生過拖延。我清楚地記得,5月15日下午2點10分,隴南禮縣鹽官鎮東莊村二組村民趙義宏打來電話:該組十多戶村民房屋塌裂,3天來一直在室外露宿。省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立即與隴南市應急辦公室聯係,告知有關情況,要求盡快通知禮縣政府派人前往救援。
下午2點40分,隴南市政府應急辦反饋,已通知禮縣縣政府進行了安排。值班的辦公廳主任跟蹤落實。下午3點45分,隴南市政府應急辦報告,禮縣救援人員已經趕赴現場。下午4點40分,趙義宏來電話表示,支援的衣被等物資已經到達,向政府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