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來到國會大廈,向參、眾兩院聯席會議發表谘文,要求國會向土耳其和希臘提供軍事援助,以抵製極權政體的“侵犯”。他宣稱世界已分裂為兩個敵對的陣營,一邊是極權政體,一邊是自由國家,每一個國家都麵臨著兩種不同生活方式的選擇。他要求美國承擔起“自由世界”抗拒共產主義的使命。這篇谘文所形成的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敵人,美國對外政策的目標是遏製蘇聯的“擴張”,這就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美蘇同盟關係解體,美蘇之間的冷戰正式開始。
美國的杜魯門主義推行不久,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又隨後出台。而蘇聯及其控製下的東歐國家自起爐灶,實行彼此經濟合作的“莫洛托夫計劃”。後來,歐洲在經濟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陣營——西歐的“歐洲經濟共同體”和以蘇聯為首的“經濟互助委員會”,在政治和軍事上出現了相互對抗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
“北約”和“華約”的對抗,使美、蘇之間開始持續了數十年的“冷戰”。“冷戰”初期,西方國家同東歐社會國家的對立,直接造成了德國分裂為東、西德兩個國家。這之後,“冷戰”一度險些升溫為“熱戰”。